品园:行到水穷处,赏析笔峰书院里路径与古木
本来此行是打算去看斯宅的,到后整体逛下来,感觉并没有特别触动到自己,倒是宅邸背后的书院有一些很有意思的点。
光绪年间的诸暨县治关于笔峰书院的记载,
笔峰书屋在松啸湾之麓。襟山带水,曲折幽遂,门前曲池红莲盈亩,夹路皆植红白杜鹃,月季玫瑰,桃杏梅柳,灿烂如锦,山上杂种松竹。有三层楼,朝揖五老峰,又有小池,水从石龙吻中喷出。林泉之胜,甲于一邑。
这段话大致地描绘了百年前的景状,体验下来与今相差无几。我选了几个小场景写了点自己的理解。没有大道理,都是些小趣味。
坡道
由宅第后门出,进松啸湾,迎面便是一道挡土墙,土坡高差较大,为处理高差,营建者做了一道“之”形的三折坡道。立于门窗而望,不知坡道何起何止,幽邃神秘,没入山林,教人想一探究竟。层层退让,亦消解了拥塞之感。材料就地取材,由鹅卵石铺就。行走迂回期间,形成的交错感将这咫尺之地的空间无限拉远放大。行至山腰,回首眺望,民居宅第俱一望而得。
在上海的杨浦滨江,在柳亦春设计的边园也能找到这样的感觉,南侧设计了一些芦苇花坛,隔断了江边的风景,将游人囿在园内。在滨江步道的一侧,同样做了一个三折坡道,将人从低层步道径直释放引入到二层眺望平台。一收一放,增加了园林可游的趣味性。

步道
通往笔峰书院的山中步道铺设材料均用了当地河道内盛产的鹅卵石,以及山间的开采的巨石。小径的远处能隐隐约约见到的民居,左侧的挡土墙,铺设的鹅卵石大小相差无几,局部的突出的巨石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冯纪忠老师设计的上海方塔园的通往天后宫的堑道内石墙同样是运用了局部突起的砌法。

不管当初的匠人有心与否,它带给我的感觉是非常美妙幽怀的。唯一缺憾的是——土墙如有逾人之高,会更加有禅意些。巨石含铜,经过两三百年的光景,已泛星星点点的铜绿,无疑更增添了斑驳感和厚重的历史感。

古木
屋前紫薇、罗汉松、龙爪槐、榔榆、枫香、月桂、木樨等古树参天,盘根错节。树龄均是两百三十余年。
我最喜欢的一棵是在曲池旁的罗汉松,树形非常优雅,枝丫下垂,如亭如盖,就像一美丽的构筑物,为了更好的表示这种“包裹感”,父亲帮我在树下拍了一张,随便充当了比例人。中国人向来很喜欢与人体亲昵的树木,像苏博的文征明手植的紫藤,拙政园的竹亭,更甚者在古典画卷中也能找到一棵。

我也很喜欢山腰的一棵枯松,树形简单,意境荒寒空寂。看着近坡、中谷、远山的画面,率先跳入我脑中的是倪瓒的《安处斋图》,跟元画的意境相仿,萧疏简淡,一派脱世避俗的天真自然。

到访时已是腊月廿七,无法一睹榔榆、枫香的灿烂之景,也无法闻到月桂、木樨的绝尘清香。
清泉
在笔峰书院的右侧,有清泉从深山幽谷、茂林修竹的山涧中飞淌流下,先汇于小池,池满遂倾泻而下,涧深口狭,泉声格外清脆,虽时在隆冬,伫立在桥边仍能听的涓涓潺流。
最近看到白乐天的一首诗,
泉石磷磷声似琴,休眠静听洗尘心。
莫轻两片青苔石,一夜潺湲直万金。
白作为唐代文人中音乐素养很高的一位,把溪流清澈的响声作为清爽音乐旋律进行认知。
在书院旁,能够引一自然清泉,整座书院也因清泉潺籁变得更为高雅古典。一边静听籁音,一边洗清被俗尘所玷染的心,以至于不知不觉进入“冥想”的时刻,整个时空也能像其诗文写的那样变成至高无上的高贵品质。可能当初造园者并没有此种想法,一如苏州的狮子林,游者能聆听到园西侧的泉声如山谷中水势的奔涌又如瀑布的叮咚声,园主追求的只不过是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的心态。

假山
在进入书院前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汪曲池,按县志记载,到夏天池内会有盈亩的红莲。在正对前方有一垛叠石,采用的是当地的麻石,假山堆砌凌乱,品味不高,并没有为园林增色加分。在山地环境里,营建假山,并不觉得很明智。同样是“平远”的假山,首推还是苏州博物馆庭院内的假山,不难看出贝老撷取了米氏山水的意境。

砌石
在浙东浙南山区,墙面都喜欢采用三段式——砌石、白墙 、黑瓦的山地民居营造方式,这种做法在宋画里便能见到端倪。流传有序,是很典雅的一种做法。在山腰看书院若隐若现,拾阶而上,才露真容,建筑依附紧贴着山体而建,尺度也不突兀,没犯了“背山起高楼”的大忌。精致的小窗、低矮的屋檐、弧度优美的门楼都显示了民间营造的生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