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思妙想鹿特丹

本文为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过去20年里,这座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建筑占据了其中很大的一部分。鹿特丹正在变成建筑的中心。”——OMA partner Reinier de Graaf 鹿特丹是我在行走中感受到的,最为现代化的城市。当然,它的“现代”背后,有着一些令人痛心的无奈:在二战期间,鹿特丹曾经被德军轰炸,整个城市几乎夷为平地,只剩下了一座教堂。如今的鹿特丹,已经涅槃重生,这里的人们并没有被战争的伤痕所影响,在鹿特丹,我看到最多的就是开放与包容。鹿特丹有着一种开放、多样、奇妙的现代、后现代与当代建筑设计上的探索精神。

自然引力


鹿特丹的火车站是我在欧洲体验到的最为便捷的火车站。火车站内部的流线大多是空间导向的,不需要看标识,就能自然而然的找到自己的目的地。出口处有巨大的玻璃幕墙,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以及导向性,并且,出口处设有主次入口,尺度相差很大,更加自然的用设计的手法将人流引导到主入口。



鹿特丹的历史大多被战火所摧毁,但是这里的电车却有着厚重的历史感,穿过城市的一道道铁轨,就像是在诉说着城市的“心事”。举起相机拍下的这一幕,一位爷爷静静的在这里等着车,画面仿佛是动态的,我似乎看到了铁轨上呼啸而过的列车;画面又仿佛是静止的,不知道爷爷在这里坐了多久,不知道等待的时间有多长,所有的情绪与心事,都融化在城市的“此时此刻”。
城市纽带



Luchtsingel天桥由鹿特丹ZUS建筑事务所发起并设计,是世界上第一个通过民间集资建造的公共基础设施。黄色的桥身上刻满了捐赠者的名字,充满纪念意义。在荷兰,黄色随处可见,淡淡的黄色仿佛是一种城市精神的象征,给人以灿烂、童真、有趣之感。


Luchtsingel天桥继续延伸,在桥下的一端与鹿特丹中央车站隔墙相望。在大部分城市的铁轨外侧,都是一个不被人注意的无名之地,往往是杂草丛生的混乱状态。但是在这里,铁轨外侧的城市“负空间”,不仅仅有天桥相连可以轻易到达,还用如此温柔轻快的粉色进行装饰,地面上散落的方块座椅,也给人们在这里驻足提供了便捷。这座天桥像是城市的纽带,能够促进附近社区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唤醒这些城市中容易被人们忽略的空间。

Timmerhuis由OMA设计,是为市政厅设计的集多项市政服务功能、办公室和住区单元于一体的一个新建筑。建筑采用模块化的设计,其单元逐渐从街道后退并上升形成两个不规则的峰顶。这些小的模块单元组合成了一个复杂且迷人的形态,微妙地贴合了它左右两侧的老市政厅。


位于鹿特丹Coolsingel大街上的这间麦当劳门店,是一座旧建筑的改造,通体透明的玻璃外墙与白色的旋转楼梯格外引人注目,两层的建筑仿佛漂浮着一般的轻盈。顾客坐在店内,就可以看到对面富有历史感的建筑,新与旧的对比自然流露。店内有现代感的椅子,也有复古的老沙发,旧的家具像是一个沉稳的老者,与建筑轻盈的体量感形成互相衬托的作用,让空间显得“有违和感”,但是又在这种从容的对比中,看到建筑的过去与现在。


奇思妙想



鹿特丹的缤纷市场现在已经是一个家喻户晓的“网红”建筑了。MVRDV将市场和公寓这两种建筑类型创意的结合在一起。高达40米的拱形建筑内部是一幅名为“丰足的号角”的巨幅画,提高了市场的颜值,也让这座建筑“缤纷”绽放。网红效应让建筑变得为人所知,但是也带来了一些影响,这里每天都迎来大批的参观者,显然已经超出了建筑设计之初的人流量负荷,使当地居民的生活方面受到了一些影响。




方体住宅算是另一个鹿特丹网红建筑了,它的外表看起来就像是堆积的魔方,鹿特丹城市中惯用的黄色,让这座建筑看起来更加的“调皮”。看着这些倾斜的外墙,奇异的开窗,不仅让人隐隐担忧,内部空间舒适吗?其实内部更像是一个个惊喜盒子,每一个空间都不尽相同,有些空间用作居住,的确是舒适性欠佳。但是方体住宅更像是一个奇思妙想的探索,为什么我们常见的住宅是横平竖直的呢?为什么不可以是这样的立方体?这个打破常规的设计,带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建筑设计上的探索思维,也可以激发更多的人有不同的新思路。鹿特丹包容的个性,容纳了各种奇思妙想的点子,尝试要比无趣重要的多。


伊拉斯谟桥连接鹿特丹的南北,全场802米,横跨在鹿特丹的新马斯河上,很像一只优雅的天鹅。马斯河很宽,甚至有一种令人生畏的感觉,但是河面上的伊拉斯谟桥给整个城市带来了不少的亲切感。桥身一侧细的斜拉构建与另一侧厚重的结构形成轻重、虚实的对比,展现出结构张力之美。

伊拉斯谟桥背后是鹿特丹新兴的商业中心,这里聚集了一系列建筑大师的作品,各种现代风格的建筑鳞次栉比。 De Rotterdam大厦是由OMA设计的,目前是荷兰最大的单体建筑。建筑由六个长方体的体块堆砌而成,并且在体块之间形成了三条竖缝,观察者透过它们看到背后的天空和城市,随着观察角度的不同,塔楼和缝的视觉比例不断变化。
在库哈斯看来,让伊拉斯姆斯大桥的行人感受到大厦的体量尤为重要。当你置身桥上,De Rotterdam几乎占据你所有的视野,其巨大的体量以及带来的大片阴影,仿佛是这喧闹的塔楼派对中的一个休止符,城市的喧嚣在此刻消失于耳际。
超越未来




凡耐尔工厂是荷兰建筑史乃至欧洲建筑史上重要的节点,这座纯白通透的工业建筑被誉为是玻璃与钢的诗篇。建于1930年代的这座工厂,在现在看来依旧没有过时,建筑外表简洁有力,内部又有着灵动的序列之美。鹿特丹的现代建筑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凡耐尔工厂的影响,这种简约的立面,丰富的内部空间,舒服的建筑配色,在鹿特丹现在的城市中都随处可见。
厂房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蘑菇柱支撑的无梁楼板结构;电梯和传送带等发明解决了货物和人员的垂直流通;主厂房立面与柱子脱开形成8条通透水平窗带,为室内带来充足的自然光。
凡耐尔工厂的风格有些像柯布西耶的粗野主义与密斯的Less is more的结合,在当时,摩登的外表下,更具有实用的风格,给我们今天的设计也带来了一些启发。建筑设计不仅仅是提供当下的使用功能,还要能够突破原有的模式,超越现代与未来。 鹿特丹是一座未来之城,它的现代化,它奇思妙想的建筑,它丰富多彩的城市色调,都体现了这座城市的精神,探索、包容,一种认真且有趣的生活态度。
[ 注:文中灰色斜体为引用部分 ]
参考资料:https://www.archdaily.com/https://oma.eu/https://www.mvrdv.n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