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伦的歌《说好不哭》反映了什么样的爱情观?
周杰伦的那首歌《说好不哭》,反映了什么样的爱情观?
我的答案是,什么样的爱情观也不反映,这不需要解读。一首歌,一段MV,讲了一个爱情故事,仅此而已。
我们经常能在某首歌或某句歌词里面找到某种带入感,这正是许多歌曲打动我们的地方。
歌词伴着旋律,或如实或虚构地记录下一段经历或故事,为什么一定得是什么社会意义或群体观念的反映呢?
1"># 1
针对这首歌解读爱情观的文字特别多。
有人分析这首歌说,哎,男人啊男人,心里原来都想找一个愿意主动牺牲、愿意照顾自己的女人。反对者接着跳出来说,不对吧,杰伦老啦,只有80后才想要这种圣母玛利亚式的爱情。
还有观点类似这样——现在哪里还有这种纯爱?默默付出和牺牲式的爱情观早就躺在童话里了,真实世界的爱情迟早要败给现实。别拿这种简单虚构的爱情故事赚听众感情,当我们三岁小孩呢。
也有一些客观解读,如:爱情观是多元的,每个人的标准不一样,你可以不认同歌曲里表达的爱情观,但没必要拿着自己的尺子,四处嚷嚷别人的爱情观不真实或不妥当。
可我想说,为啥一定要解读呢?这不就是一首歌吗。MV里不就是讲了一个故事吗。
2"># 2
我们可能和一个人发生过一段类似的故事,但是换一个人却再也不会有同样的剧情;你可能带着MV女主的心态经历过一段类似的感情,但是却未必每段感情都如此倾心付出。这仅仅是一份经历而已,代表不了一个人的爱情观。
因为人不同,境不同,故事也不同。
再举个更直白的例子,你的男神女神,也可能是别人的舔狗,如果你非要从某个行为和某段经历上去判定一个人的爱情观,那这个人的爱情观岂不是太分裂了。
讲爱情故事的歌曲MV很多,如果不是这首歌太火,绝不会冒出这么多解读。
为什么有人喜欢解读,这背后当然有原因。
3"># 3
人类的大脑偏爱因果关系,总认为凡事必有妖,事出必有因。
有一个关于催眠术的实验,可以用来说明人类的大脑对于事物背后的意义和解释有着本能的需求。
催眠师将被试者成功催眠后,命令他去打开窗,被试者顺从地去打开了窗。催眠结束后,催眠师问清醒过来的被试者,刚才为什么要打开窗。被试者先是疑惑了一会儿,很快回答道:“房间里实在太热了。”
我们总想要一个解释,总想找到因果关系,哪怕根本不存在解释。「不存在解释」会让我们难受,因为我们时刻需要「更轻松地理解」。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说,能理解环境和事物意味着安全。反过来说,不能解释的东西会让我们感到不安。
赋予事物秩序和意义,是我们的本能心理,尤其是对那些被很多人关注到的事物。群体对于解读的需求会更加迫切。
4"># 4
在大部分人的日常里,因果关系比统计学信息更具说服力。
比如股市发生波动,分析股市的文章一定要给你解释原因,而不会简单告诉你许多情况下没有原因,只是一种回归效应。如果不强行编造点理由,作者反而会被认为没水平。
如果一个商业评论员声称“今年的生意比去年要好,只是因为去年太糟了”,尽管他说得没错,但很有可能很快就被电台噤声。 ——《思考,快与慢》
你跟他们说没有原因,说这背后什么也不反映,他们是压根不信的。
大部分时候,「有一个错误的解释」也比「没有解释」能让心里感觉更舒服。
但如果有些事情背后就是没有解释,那么你是想接受「没有解释」这个真相,还是想要「一个错误的解释」呢?
5"># 5
放了爱情观。少点评判,好好听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