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儿时的年味
后天就是除夕了,过年近在眼前。
有一些地方变得冷清起来,有一些地方变得更加热闹。办公区的停车是越来越容易了,应该有一些家远的人已经请假回家了。超市和菜市场则更加热闹了,人挤人的场面大多是在准备年货的人。
市政府周边的几条主街也已经装扮起了灯光,这场景,看起来年味愈浓了。
可无论怎么比较,都不如我小时候的年味足。
说起小时候的年味,留存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新皮鞋的味道。
那时候过新年穿新衣是多么天经地义的一件事情啊,不像现在,无论给哪个长辈买衣服,都吆喝着,可别买了,衣服够多了。我自己呢,同样也觉得过年真的不一定非要买新衣服了,只是从小就养成的习惯,还是让我觉得过年得有那么件新衣服吧。
想想儿时臭美的我,就盼着过年的那一天穿上新衣服出去拜年。我清楚的记得,那时候妈妈会从头到脚给我置办好新的装扮,外套、毛衣、裤子、袜子、鞋子……无论自己有多想穿,无论自己在过年前拿出来比划多少次,我也无论如何会等到大年初一那天穿戴起来。
除夕的晚上,睡觉前我会把我的新年装束板板正正的放在床头,新皮鞋散发出来的味道就是伴随我幸福入睡的味道。
这种幸福甚至比大年初一起来穿新衣的幸福更加幸福,因为那其中包含了期盼和憧憬,就像春游和旅行前的准备。
再说贴春联,自己家一直住的都是楼房,所以没什么太大感觉。倒是姥姥家的平房,让我印象最为深刻,装扮起来也是更加起劲。
过年之前,舅舅会到大街上买好春联、福字,还有“挂贴”。说起挂贴,这个名词是我刚刚百度查来的,小时候竟也不知叫它什么,红的、绿的、黄的、紫的……花花绿绿的,上面镂空着四字的吉祥词语或者吉祥图案。只要是住平房的人家都会把这个贴到房檐下面,此刻我现在眼前浮现出的是姥姥家胡同的那一排平房,家家户户都贴上彩色挂贴的一长排花花绿绿、迎风飘扬的景象。
自从结婚后,我们全家的春联和福字便都是用老公的作品了。据说,这是婆婆的主意。忘了是从哪一年开始,婆婆就“强迫”全家人都贴老公写的春联和福字,爷爷奶奶、大爷大娘、三叔三婶、哥哥嫂子……和我结婚后,又加上了我们的小家、小姨姨夫家、姥姥家,总之,比较近的亲戚全都用了老公的作品。
所以结婚后,每到过年之前,我都要担当起得力的贤内助和老公一起裁红纸,女儿大点时便一起加入我们裁纸的行列,忙忙活活,热热闹闹,女儿尤为开心。直到去年,老公终于从网上买了现成的红纸,我们不用费劲裁纸了,只是,儿子不能体会这曾经的乐趣了。
和爱美的女孩不同,男孩子们大概对过年时的烟花鞭炮最为期盼吧?
老公说,他小时候婆婆会给他买那种小擦炮,但数量有限。于是,他便根据数量平均分配每天放多少个,今天多放一个明天就会少放一个。为了保证寒假的日子每天都有的玩,他基本会严格控制数量,确保每天都有的玩。我的老公啊,从小就会哄自己玩,倒是挺有意思的。
而我呢,童年时过年的烟花基本都是和弟弟、舅舅一起在姥姥家的院子里玩的。舅舅手很巧,他自己焊了放烟花的金属管,我和弟弟只要把长长的烟花棒插到里面对着天上放就行了,非常安全,还能确保有些质量不好的烟花棒从后面“拉肚子”而不会伤到我们。舅舅还焊了一个专门放“两响”(就是俗称的双响炮、二踢脚,我努力的回想才记起来小时候叫它“两响”)的架子。我不喜欢放这个,因为那个玩意儿实在太响了,我害怕。
还有“提提筋”(家乡话,学名叫啥我也不知道),细长一根拿在手里,只有烟花不会响,比较适合女孩子玩。另外,最受大家欢迎的、适合大家围观的,便是放在地上的烟花,点着后就是一棵大大的火花树。放这种的一般会到姥姥家外面的大空场上,自己家的放完了再去看别人家的,来来回回,好不兴奋。
认真的回忆了一下儿时的年味,还真是快乐满满,幸福满满呢!尽管文字有限,但美好的回忆无限啊~~
不过,时代变迁,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的年味。虽说有所不同,但一定都充满了美好和幸福,毕竟,过年都是快乐的嘛!我期待着女儿和儿子长大后的回忆。
还有两天就过年了,提前恭祝大家新年快乐,鼠年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