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局部)考察日记004--一无所有(含网购&看病体验)
前文说过,“一无所有”将会接替“饿”成为新的关键词,21号正式开始的加国生活,着着实实让我深刻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
最刻骨体现“一无所有”的,是吃。在短短三天里,我明白了两件事:一,很多东西不到真的要用,你是怎么也想不到,这个居然很必要;二,你的身体一定比你更早对某种食物厌倦。
前文说过,我已经分别去Costco和沃尔玛采购过,花了很多钱,实际买到的食物就那么几样:意面,番茄泥,鸡胸肉,莴苣叶,黄瓜,胡萝卜,西红柿,鸡蛋,吐司。没有了。这些就是那几天我全部能吃的东西。
看起来很多是不是?我也觉得。想象也总是很美好的:嗯,这一大包意面连着吃可以吃一整周;这个菜谱做起来简单方便,一次还可以直接做两顿,非常好。实际上,当我吃完第三天第六顿一模一样的意面之后,我崩溃了。
我没有办法使用有限的调味料(盐和黑胡椒)和相似的食材(鸡胸肉莴苣叶胡萝卜番茄泥意面)做出味道太不同的食物,或许是我烹饪水平实在有限吧。
第四天,终于蹭室友的车又去了一趟Costco,扩充了食物库,才缓解了这个问题。
短短几天我也养成了新的习惯,每次购物后都会分析一下花了多少钱,哪些东西买贵了等。这个习惯我妈有,我经常嘲笑她,记了有什么用呢?记了能省钱吗?嘿,还真能。不记不比不知道,仔细算算真有收获。
都说在Costco买东西便宜,实际也不然,第一周没有经验,花了不少冤枉钱,比如冷冻三文鱼罗非鱼等,沃尔玛自有品牌great value比Costco提供的K品牌要便宜不少。冻品想来味道之类也不会差太多,着实有点心痛。这种学费,只能认交,吃一堑长一智吧。
也很有便宜的,比如八刀9包500g的意面,就算每天不厌其烦地吃两顿,一包都能吃上四天;鸡蛋和蔬菜也是Costco便宜;牛奶各家超市都有,没有太大差别。
插一句题外话,三根黄瓜要5刀...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买这个,我根本也不爱吃黄瓜,可能当时想着将来会做个黄瓜炒蛋吧。
另一个较为失败的购买是finger carrot。这个,算是还愿吧,我一直很想试试,Costco只卖五斤一包的,8刀,听着还挺便宜是吧,实际上这价格买普通胡萝卜能买多一倍,关键是也不好吃。吃了两天扔冷冻了,怕坏了。这一堆可真够吃上好——一阵子了(更新:一个月过去了还剩下一些)。
经过一周历练,总结经验是超市自有品牌比Costco的批发价还便宜。非自有品牌的,还是Costco便宜。
但是!买到食物只是“吃”的第一步。没有配套的设施,还是做不了啊!没有碗,早餐只能吃面包,在中国我通常泡麦片,那几天麦片就别想了,牛奶还是用房东给的小碗装,就是吃火锅放蘸料的那种碗,别提多奇怪了。吃完早饭得吃午饭吧,没有锅碗瓢盆,没法做饭,只能蹭室友的。晚饭也是一样。还好我在飞机上留了一副餐具,有勺有叉,到发出这篇日记,我还在用(但这主要是因为我喜欢塑料餐具)。
当然了器材我可以自己去买,但是这些可都是大件啊,我得坐几趟公交车才能运回来?何况公交还那么贵。只能继续厚着脸皮蹭室友的呗,等室友啥时候去购物了,我跟着去,顺便置办。
终于到第四天,才把一些基本物件买了,可惜炒锅买的很糟糕,根本没法用,约等于浪费掉。在沃尔玛下单新炒锅,一周之后才到。我想念淘宝了。这是我第一次想念淘宝。
加国这快递名不虚传,真的就是直接放在门口,连个通知都不发,其实早两天就到了,室友给拿进来了,我根本不知道,31号才发现。
说完了吃,另一大难题是“住”,从早上睁眼开始,就要忍受各种不便。
首先,要洗脸刷牙吧?还好我带了牙膏牙刷洗面奶之类,不然头三天个人清洁都没法做。清洁完得涂一下乳霜吧?毕竟加拿大又冷又干的。我没有,没带,而且商店离我很远,也没有公交车直达(当时我还没有把沃尔玛开发出来,所以很多商品还没解锁,沃尔玛可能会单独放在后面说),前三天只能靠保湿水,出门才会舍得用的保湿霜,毕竟剩得实在不多。
出门要穿衣,这个影响不是很大;睡前要洗澡,这个问题就大了,我带了一小瓶沐浴露,第一天也已经购入了洗发水,但是没有买到想要护发素和发膜(女生真的好麻烦啊),洗完头呢,只能等自然晾干,因为我没有吹风机;想洗衣服,我没有洗衣液,想晾干(内衣不进洗衣机烘干机),我没有衣架。
洗漱完该睡觉了,整个房间就一张床,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没有床头柜,没有桌子,也没有椅子,意味着水乳霜电脑台灯抽纸等等等都没有地方放,只能放在地上。
好在某一天突然得知客厅有个茶几,室友买来原本打算放客厅,后来弃之不用,我就问询之后给搬到房间来,那些杂物才算暂时有了容身之处。有五六天,我在只能坐在地上用电脑,别提多费劲了。
又过了几天看到有人卖桌子,又从客厅搬了张没人坐的椅子,这一套才算是齐了,电脑才算有了个家。
我从国内带了一套枕头被子来,这算是正确决策之一。虽然这边确实是都能买,但明天买和马上就能用之间还是有很大差别的。逐渐地,后悔没带来的东西越来越多,多花一次钱是一回事,想用的时候没得用才是真难受。
另一个问题是睡觉。到阜二十来天,我没有一天能完整睡一觉。原因有三,第一,也是罪魁祸首,火车。这个弹丸小镇总共也没几趟火车,好死不死就有一趟正经过这房子门前,而且是每天凌晨,这事我貌似已经说过了,不再赘述,后来买了耳塞,比国内的硬一些,不是软绵绵的那种,很有效,噪音问题算是解决了吧;第二是床垫的问题,这绝对是个廉价床垫,在弹簧和人之间只有薄薄的一层布,咯得十分难受,原本我没把失眠和床垫联系起来,上周才发觉,赶紧买了一床新被子,垫上之后世界都明亮了些。
买被子还有另一个故事。被子是亚马逊网购的,到货挺快,隔天,逢周末也不会超过四天,和淘宝差不多,速度还是可以接受的。
只是第一次下单,到手根本不是被子,是个毯子,看图片也看不出来,非常薄,一点用都没有,只好退货。退货,就没那么简单了。退货有两种方法,一种收费一种不收。收费的那种上门揽件,和国内差不多,一次收费五六刀;另一种是自己把快递拿到快递网点,听起来也不是很麻烦吧?但是最近的一个快递网点,离我还有三公里。冰天雪地零提着个箱子走十几分钟,这绝对不是愉快体验。哦对了,运单也得自己打印哦。另外在亚马逊购物要注意运费陷阱,超过35刀是免运费的,但是当你付款时,默认的配送选项是primer,额外收五刀左右,实际配送时间就差一两天,我已经被坑了两回了,还好及时发现取消订单。
差点忘了说第三个原因,老生常谈,睡眠质量差。前20天我太想念老朋友奥佐匹克隆(一种安眠药)了,天天都想去买,但我没有医保,它又是处方药,看医生买药都很贵,只能忍着,那20天简直太痛苦了。拿到医保卡之后第一件事就是预约看医生开药。在一个陌生语言环境中,看病可以说是终极检验吧。一边谷歌药名一边跟医生交流(是的,我吃过不少药),医生还要想办法尽量用我能懂的词解释,场面一度十分困难。
我交两种保险,一种报销门诊(全报)一种报销处方药(80%)。报销流程通常是自行垫付再申请报销,实际上可以直接证明学生身份,只缴纳不报销的部分。不过由于加国的效率,我还没有被登记进系统,所以这次药费我要先自己出,留着收据之后再报销。开了十五片,一共21刀,没我想得那么贵,报销后大概五刀不到,算是非常便宜了。最后握着装着蓝色药片的小瓶子,感觉天都亮了(我没有滥用药物,一周最多吃两颗,谨遵医嘱)。
看病流程其实也和国内没什么区别,至少我觉得没有。不是紧急病症门诊都要预约,现在中国也是这个制度,区别可能在于国内门诊当天还会再放出一些名额,这里是绝对没有的,除非有人临时取消。开了处方之后门诊处不提供药品,要去专门的药房,学校门诊对面就是药房,把处方交给工作人员大概一小时后就可以拿,时间可能比国内等得会长一点。
最后有一件事,必须得提一下,令我印象深刻。上周四(16号),洗羽绒服时,羽绒服开线,问遍宿舍没人有针线。它就属于不到用的时候,你永远发现不了,这东西居然很必要。
有那么一个多小时,我感觉到绝望,不是夸张,是真的。当时的情况是,衣服还没干,要继续烘干,但是如果不把开线处缝起来,烘干的时候羽绒会跑出来;我没法立刻出门买针线,一是当时没有公交车了,更重要是,我只有那一件羽绒服,它不干,我没法出门。死循环(最后临时用透明胶粘起来了)。
今天(1月20号)我到阜整整一个月,已经基本摆脱了一无所有的状态。我的所有物还是很少,实际上我也在控制自己,不要买太多东西,如果一件东西只是让生活方便了,那就不要买。钱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离开的时候处理很麻烦。
听说有个人的所有物只有一根手杖,他搬家时只拿起手杖说,好了,我已经带上所有行李,可以走了。那样的境界,如何才能做到?
西五区闲人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加拿大(局部)考察日记062--我有自己的生活,在这里 (2人喜欢)
- 加拿大(局部)考察日记061-- 天使之城,造梦与下堕只一线之隔 (5人喜欢)
- 加拿大(局部)考察日记060--裁员的成本低到你想不到。 (2人喜欢)
- 加拿大(局部)考察日记059--囧事系列:暂时与西红柿分手(已和好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