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是“科考移民”考

在宋代,成为进士当官要经历解试、省试、殿试三关。在诸州府、开封府、国子监举办的“解试”中考中“举子”(贡生)才有资格参加礼部主持的“省试”。常常有数千人参加“省试”,考中的数百人才可参加之后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考取的人就成为进士,会被任命为官员,立即成为当时的社会精英阶层成员。
有意思的是,从出生到21岁一直在眉州的眉山县生活的苏轼和他18岁的弟弟苏辙却没有参加眉州的“解试”,却千里迢迢去北宋首都汴梁参加开封府的解试。当时规定一般情况下文士均需在籍贯所在地参加本州举办的发解试,因为许多其他地方出身的官员、商人长居汴梁,确实有异地科考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因为开封府发解试的录取名额多,出现了即使不常住汴梁也开具证明到开封“异地科考”的现象,于是朝廷又规定在京城居住七年以上的外地学子须有籍贯所在地官员出具“委保”证明才能参加国子监、开封府的“解试”(《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五之八)。
问题是,苏轼兄弟从小到大都在眉山县生活,显然没有汴梁常住七年。我推测,苏轼兄弟之所以能参加开封府的发解试,很可能是他们的二伯父、进士官员苏涣之前担任开封府士曹参军时就帮苏轼、苏辙注册了开封府的学籍,预做了准备。以他二伯父进士官员的身份和苏家在眉山的社会地位,获得眉州官府开具证明也不是难事。
因此,嘉祐元年(1056年)初苏洵就带着21岁的苏轼、18岁的苏辙离开眉山赶往汴梁,他们约五月才走到汴京。七月十三日朝廷任命侍御史范师道、开封府判官祠部郎中直秘阁王疇、祠部员外郎集贤校理胡俛、屯田员外郎集贤校理韩彥、太常博士集贤校理王瓘、太常承集贤校理宋敏求作为考官主持开封府的解试。苏轼曾在《次韵林子中、王彥祖唱酬》的自注中回忆自己当年是在汴京的景德寺参加举人考试,也就是解试。
当然,苏轼的才华和应试技能是毫无问题的,他考取了开封府解试的第二名,次年二月包括他在内的宋朝各地的6500名举子进场参加礼部组织的“省试”(这不是现在大家理解的“省市县的省”,而是中书省之意),在此排名靠前,之后3月5日,宋仁宗在崇政殿廷试礼部奏来的进士,考诗、赋、论各一篇,最后确定了262名进士,126名同进士出身以及数百名诸科考试及第者。
3月11日发榜,状元是来自福建的章衡,苏轼名列第六,苏辙为第十五名,兄弟两人考中进士而且排名靠前,加上父亲苏洵之前因为欧阳修的举荐和推重在汴梁士大夫中名声大振,所以这时候三苏父子都成了京城文人议论的对象。尤其是欧阳修、梅尧臣两人极为欣赏苏轼的文字,视为年轻有为的文坛新星,这既让苏轼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也招来了嫉妒的目光,这些都将伴随着他的人生。
————————
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周文翰
近三年我一直在写“苏东坡新传”(暂定名)文稿,因为怕思路受前人影响,没有敢读前人撰写的苏轼传记,2019年底写完初稿后,我抽空读其他人写的苏轼传记,目前只看了林语堂、王水照的两本,发现自己与他们写的不太一样,这才放心。目前出版的苏轼传估计有十几本之多,苏轼也是文学史研究的重点人物,很多人都写过研究文章或者传记,可是我发现苏轼研究中还有几个问题似乎很少有人关注,打算抽空一一写出来与同好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