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茗读书会」千玄室著《蒙福人生的欢喜》导读

千玄室,1923年,作为茶道里千家第十四代家元淡淡斋宗室的长子,出生于日本京都。同志社大学法学部经济专业毕业后,赴夏威夷大学留学,获哲学博士、文学博士学位。
1949年在大德寺管长后藤瑞岩老大师处出家,获得鹏云斋玄秀宗兴居士的斋号及安名道号。1964年,继承千利休居士第十五代家元。2003年将里千家家元让给第十六代,更名为鹏云斋千玄室前家元。
现任(社)茶道里千家淡交会理事长,(财)国际茶道文化协会名誉顾问,(财)京都市国际交流协会理事长,(财)日本国际联合协会会长,京都市终生学习综合中心所长,正眼短期大学理事长,中国天津商业大学里千家茶道短期大学校长等,夏威夷大学历史系教授,莫斯科大学名誉教授,拥有百余公职、官职。2005年9月就任日本·国联亲善大使。日本国观光亲善大使。被日本政府授予文化功劳者国家表彰、勋二等旭日重光章、文化勋章,法国荣誉勋章等很多勋章。
一般认为自古以来茶人对大自然的变化必须要保持敏感,茶人心中追求的和谐的美,必须是人心与大自然之间的融合而生的和谐之美。大自然因季节流转而变,因朝夕之阳光而呈现出了万千姿态,我们必须对季节和天气状况的变化敏感,从茶室采光的小窗子看壁龛的插花,从洗手水的温度到茶庭树叶沙沙的响声,茶人们必须通过这些来磨炼对大自然那种微妙的变化的感觉,超越喜怒哀乐之情。追求立身于无我境地修行的茶道。作为一个茶人,必须尽最大努力细心打磨对大自然的感觉,必须了解自然之心,认真思考沉浸于此的人心与大自然的和谐。
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累积带来了物质文化的无限发展,也满足了人类社会的众多梦想和欲望。无限扩展的物质幸福必须有精神文化作为支撑其发展的基石,二者必须相互呼应,确保均衡和谐发展,二者的和谐状态才是最理想的状态。作为茶道人,则肩负着传承和发展修养人心的精神文化的使命。茶道人是修养人心的核心。以人的双腿做比喻言之,科学家为前腿,茶人所担负的就是后腿的作用,这也是作为茶人的重大使命。
一般的修茶者往往特别喜欢探寻一举手一投足是该左还是该右,而教茶的人大多也会注意这样去纠正弟子们的动作,无论是对反复强调的“茶道箴言”,还是对茶道的“道、学、实技”的实践体悟,很多人往往仅停留在口头上。茶道上的约定之事重要,视听言动中规中矩也很重要,但如果缺乏修茶之心,那么无论在技术上达到多么高超的境地,也不能体悟到茶道之蕴奥。如果没有对茶的感恩之心,作为相互支撑而生的人类社会中的一员,不能切实感受到作为茶道之道中人的幸福心情,那么再怎么练习技法也失去了意义。我们要从传承传统茶文化仪式中,从祖祖辈辈的茶人们倾注在这些仪式里的深远用心中发现作为茶人的形象。单纯地尊崇外形,关注表面形式,这样学习的意义不大,更应该努力地深切体会先人寄寓其创造的这些传统仪式中的心,方能体悟到高雅的茶道之精神。
人们一味的说,这是个追求速度的时代,对于事物深奥处所蕴涵的真理不予理睬,认为仅仅是适当地、能够提纲挈领的处理事情就足够了。深处这种简单而浅薄的社会,作为茶道中人能够接触到这世间最最重要的、最最真实的东西,也就是“己心”,所谓的“己”,并非我执或利己之意,而是指超越了这些的,觉醒了的、本来面目的己。也就是能够珍重瞬间的人,能够珍重累积将瞬间转化为永恒的人,才是能够自觉“己心”的人。瞬间的相逢,能够彻底地做好主人,彻底的做好客人,在一时一刻的极致处获得开悟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
茶道的和敬清寂之心可以成为家庭生活的基本的原则。茶道可以调整家庭生活的平衡,可以为家庭生活营造静谧温馨的氛围。9999在处理夫妻关系、父母与子女关系、婆媳关系方面发挥高效的润滑油的作用。茶道非常重视训练人们如何恰到好处地把握言行举止的时宜和分寸,茶道那种含蓄内敛的风格,非常有利于营造良好而丰富的家庭生活。我们具有各种各样的消解肉体疲劳的生活智慧,诸如按摩、泡澡,但是能够安抚人们疲惫的心灵,修养人们荒废的精神,给予人们的持久旺盛的活力的,还是茶道。而且在现实生活感情中,教我们巧妙地把握温柔与严厉的平衡关系的,也是茶之心。
最近“幼儿少儿茶道”寓教于乐的做法越来越流行,这确实是一件好事情。在家庭内管教孩子时,茶道中的礼仪做法也可以发挥很多作用。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原则,没有规矩,一幅仅注重如何修饰外表形象而没有分寸的生活态度,那么即便是教给孩子一些形式上的礼仪,也起不到什么实质性的作用.有句话说“孩子是家长的镜子”,礼仪不是仅限于表面的东西,礼仪的做法必须充满情感,要自然而然的表达出来才行,而且不忘记微笑。落落大方的礼仪做法能够构建极佳的人际关系。修行茶道可以锻炼身心。具体的做法要将道(心)、学(茶道文化),实(技法与实践)三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认真将其付诸实践。修习茶道不能仅偏重于操作方法,也不能仅偏重于学问知识,而是要把握正确的茶道之根本精神。
所谓“无心”的“心”大概是指一知半解,冠冕堂皇的偏狭之心,看起来很平淡无奇的一件事,因为A和B的主观意识不同,也会生出不同的解释,而且因年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理解,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判断一件事的善恶,同时完全进入某个角色,则又是另外一件事.感情用事,一时冲动的心,还是慎重些为好。做一件事时首先要很好的理解、解释,其次是做到运用自如,只有这些都做得很好了,才能遇事“临机应变”。茶之正道不仅仅是要做好日常的茶道修行,而且要将其活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茶人当务之急是要将茶道真正的形象与妙处更多地培植到一般人心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不断革新,茶道可以为人们提供充分的余裕和丰富的想法。人们越来越容易获取各种知识,很容易地就可以接触到各种技艺,而且还能很快的学以致用。通过学习,你会意外地发现一个新的世界,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向着那个世界精进,便会获得一个重新发现自我的机会,发现一个生活在从未想过的、崭新充实的世界中的自己。感觉敏锐且接受能力强的现代人,无论学什么,的确能很快的达到一定的水平,但是想追求再上一个台阶时就有些困难了,反倒是以前的人做的更扎实,取得的成就也更大一些。这些事情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在茶道方面,主人与客人之间的会话是非常重要的,应该是客人尊重主人,主人也充分尊重客人的个性,彼此不分身份之高下,没有贫富之芥蒂,自由豁达地进行闲适高雅的会话交流,语言显示了讲话人心胸的宽广程度和行动的创造性。所谓“茶道”并不是为了单纯的竞技,攀比茶道具,也不是互相让对方出丑,而是要相互努力营造一个非常有内涵的场所。“茶”字可以拆开来写成“草、人、木”,即茶对人而言也是最好的药,饮茶可以调和五脏,首先是调和心脏,而后才能顺利地调和五脏,之后才能正确的调整人的精神。茶不仅仅是供饮用的,也不是单纯地用来竞争某种权威的东西,更不是用来炫耀奢华的东西,只有每个人都能安分守己并不断反省自己的心,尽心地侍奉对方,体贴对方,444茶之道才能成立。
茶事是茶道的主体。茶事除了有正午茶事之外,还包括“早晨茶事”、“夜话茶事”、“饭后茶事”、“赏迹茶事”、 “拂晓茶事”、“临时茶事”六种。“正午茶事”是基准,然后才可了解其他六种。做茶事,首先要做的是设定主题,接下来选定邀请什么样的客人,确定茶事举办的场所,然后考虑季节感,季节感的东西通过茶道具的搭配组合等茶事内容上充分体现,然后是茶道具的搭配组合。千利休居士曾教导七条茶道法则,茶要泡的合口,炭要放得能烧开水,插花要插得如同开在原野中,做茶事要能使人感到冬暖夏凉,凡事应未雨绸缪,关怀同席的客人,赴约要守时。
从岁末到岁初,让我们再一次照顾好自己的脚下,从每个人最切身之处做起,以谦虚的心情,重新审视一遍自己。修成“无为之真人”,把握“无相的自我”,就是强调首先要进行深刻的内容,严格的审视自己,并在日常生活中坚持下去,如果我们每个人始终都能保持这样一种生活态度的话,日积月累,自会达到上述禅语所喻示的境界。
“日日是好日,希望你能不忘感谢和宽容之心,用温和的目光注视现实,不断精进!”
来源:品茗读书会,导读 孙瑞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