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罗那补记
巴塞罗那的游记断续花了我几天时间,整理挑选图片,配文字(好在是给自己留存不用讲究),上传。写完感觉跟做了个工程一样。
还没完,还有一些关于出行的花边也要记之,就算是边角料也是有归属性的。
年夜
因为路程太远所以没有选择自驾而是坐飞机去巴塞罗那。出票后临走前三天听新闻航空公司罢工,而且就选在跨年那几天(这才有威胁性对不对)。妈妈咪呀,我怎么运气就这么好呢。
没错,我就是运气好。航空公司的罢工还好不是全线的,也就是说,工人你罢你的工,雇主调集各种力量先保证国际线的运行,国内线的话到底乘客可以选择别的交通工具,这样把受影响的面减到最低。
顺利登机,那天飞机因为行李问题耽搁了,还好赶在关闸之前出发(我们是当天机场最后一架起飞的)。
傍晚的航程,正好遇上夕阳。满天绚烂的彩霞美不胜收。可惜手机拍不出来效果。
其实在云上无所谓夕阳还是朝霞——都是阳光,只是方位不一样而已,我们从人类的角度定义了白天黑夜,但这一瞬间你可以说它是灿烂的晚霞,也可以认为是破晓的曙光。

到了巴塞罗那办好酒店入住就开始去找吃的了。
来之前已有心理准备,跨年时分大家都要过年服务业肯定有不少暂停的。但想着到底是大城市,找家饭馆总是不难的吧。
理论上的确如此,但落到实处尤其是你在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又还是晚上方位难辨,找路就成了一件困难的事。
只好圈定一个饭馆有可能相对多的地方,一路尝试过去。
走了一路发现情况不太妙:有些馆子关了——能想象肯德基都没有开吗,有些一看菜式就不是想吃的,更多的是人家已经提前定位满员了。
走得累不说关键是希望渺茫。想想算了这样两眼一抹黑的乱转下去没个头,不行就去小超市里买方便面吧,至少保证不会饿到。
买了方便面快到酒店了,突然发现一家中餐馆,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推门去问,居然还有位子,啊呀呀简直搭救我们于饥饿之中啊。遂落座点菜吃东西。
饿了吃东西总是特别香。清蒸鱼,炒芽菜,红烧豆腐和炒饭吃得津津有味。老板人也不错,跟我们说新年了西班牙人有倒数吃葡萄的习惯,就是临近十二点倒数的时候一秒一颗葡萄的往嘴里塞。然后给我们也准备了一份,小小一袋包的像红包一样。

行
之前说过巴塞罗那的八角形街区很适合出行者——每个街区不长就有红绿灯,街道的宽窄也适中,不像在北京或上海,街道宽阔得像和对面隔着一片海,走得人常常有种前路茫茫何处归家的感觉。
在欧洲玩的话,如果是小城市,基本上景点都很集中,火车站也在市区,所以挑火车站附件入住就很方便。大城市的话因为有地铁四通八达,那就选住地铁附近的酒店,以五到十分钟就可步行到地铁站为宜。
考虑到冬天白昼相对短,而且西班牙人吃饭的时间和我们平时差了大概两个小时(晚饭他们要在八点以后才陆续去餐馆),所以出行一般都安排在早上和下午,然后回酒店休息一下(我都会在这个时候控制不住的小睡一会儿),再在餐馆开门后差不多最早一批去吃饭,既避过人流高峰又尽量不打乱我们习惯的用餐时间。
吃
说到吃,到一个地方我们一般是当地餐一顿,中餐一顿。寻访和感受当地的美食不用说是出出行体验的一部分,同时体会一下中餐在不同地方的做法,满足一下中国胃也必不可少。
西班牙食物最有特色的可算是TAPAS了,这完全是根据他们进食的时间应运而生的,就像英国的下午茶原本是为了在晚餐之前更抗饿一样。
还有就是海鲜饭了。
老实说现在不管什么菜式基本上不用跑到当地也能吃到,区别在于正宗不正宗的问题。而说到正宗也就引申了一个改良有没有必要,是不是对原作的糟践。就像最早那帮东南亚华侨改良给老外吃的中餐,我们看了是要痛心疾首的。
在巴塞罗那,吃了几顿当地的菜式,可算是原汁原味了吧。得出的结论是,改良有它的必要,未必不好,只要不是离谱得面目全非。
很简单,口味这东西确实是千人千面的,一方水土有一方口味,当地的未必适合异地,否则没有必要改良——如果不是从小就适应了麻辣,一个老外吃水煮鱼不得吃得像喷火龙一样么,正宗又如何,无福消受。
从奎尔公园出来后在当地居民区的一家馆子,评分不错,里面的食客也是当地人。



米拉之家出来后在繁华的兰布拉附近找吃的。网红热门馆子不要想了,排出去好几米。随便找一家CASA LOLA看着人好像还不算多就进去了。
结果只能说马马虎虎,想想实际就是旅游区馆子,一锤子买卖多,碰到好的算运气,不好的是正常。



四只猫的就好很多,非常满意,游记里有说就不重复了。
晚上出去觅食就仔细参考了一些评论再做决定。我们住的地方周围还算又不少馆子都不错。试过印度菜,日本拉面,当然还有中国菜。
印度馆子不错,铺面不大,高峰期很快坐满,就是上菜慢一点。
米饭浸了香料,很香,我喜欢那种异香异气。倒是咖喱酱的鸡肉香料味有点重口感不够平衡。

日本的乌冬面。味道还可以,甜点姜味奶酪蛋糕美味,只是量太少,面条我觉得也就当下午的加餐还差不多,正餐绝对吃不饱。估计价格的很大一部分都付给房租和人工了,毕竟购物中心开店的成本不会低。


相比之下居民区的中国菜就经济实惠很多。
有家“上海故事”,看宣传厨师应该是受过比较好的培训的。满怀期望去结果也就一般般,也不确定是不是宣传的厨师亲自掌勺。

倒是一些小餐馆有惊喜。
“申港汇”是家茶餐厅一样的小馆子,主打的面条和点心都是老板自己手做的,很美味也便宜。
另外一家“金瓯餐厅”老板是浙江人,据说出国前在星级酒店工作, 那一出手真的就知道有没有,一盘芥菜炒饭惊到我们俩了,之前没吃过这么美味的炒饭,而且除了芥菜粒和很少很少的一点蛋皮看不到别的配料,不知道怎么炒出来的。

面条味美量多,小份海鲜面才六块钱,单吃也能饱,大份的是用盆子装的。哈哈。日本乌冬面简直没法儿比啊。

还有一家“一座一笼”。很有意思,那天出门去吃饭碰到两个中国人问路,说要去“一座一笼”,但是看地图好像不太远但就是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我们研究了一下也不敢确定就分手了。
接着走的路上想想这是家什么馆子有人专门去吃呢。查了下发现,踢足球的武磊不是在巴塞罗那的哪个队当外援吗,因为他常去的缘故所以名声在外。接着发现这家店居然就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那不如也去尝尝?
店面不算大,可以容纳三十个客人左右吧,装修和菜谱走的是新中式,以区别于早二十年来的那批人开的中国馆子。主打面食。我们点了小笼包,虾肉馄饨和肥肠面,再加一个炒莴笋。

面食味道很鲜美,且实惠。墙面上挂着武磊的照片,应该是和他太太,因为老板说其实是他太太喜欢来这家店吃东西,武磊呢则是有一次把店给包下来了请他踢球的全队在这里吃。

早餐相比简单,都是在酒店吃。大酒店可能不会有惊喜但总体有保障。

小一些的酒店看运气,有好有差,我们这次碰到的就很好,小而美。
苹果黄瓜汁,加了柠檬非常清香,会上瘾。看盛果汁的小盏就知道餐厅还是比较讲究的。

随身包
本着出门一切精简的原则,能够少带东西就少带,减来减去减至只剩必须品。
年轻时候的必需品好像就是一张青春无敌的脸就够了,最多牙膏牙刷。现在不行,就算不拍人像但每天出门也要有个出门的样子,需得收拾一番。

护肤必带的除了洁面膏和面霜眼霜防晒以外,出门就一定会带一瓶BioEffect精华——很小一只,每天晚上几滴在掌心抹开后按压在脸上就行了。温和镇定滋润度又够,日常不需要每天使用,春秋两季在过渡时期视情况使用,已经取代LaMer成为我的安心产品。出门时更是维稳的一把好手。
上月入手的牛角按摩板也随身带上,反正不占地方。晚上洗净脸部抹上一层润肤霜或面膜,然后就开始刮啊刮。基本上按照提拉的方向,刮到脸部发热就可以,刮到有些酸胀的地方说明有不通,可以加强一下。刮完的效果不能说即时显现,但能感觉放松和活血,几分钟随手就做的事情,日子有功。
化妆品的话,哪怕出门也不能不带的几样东西:
巴宝莉的珠光妆前。这个无论是和阿玛尼的黑曜石润色还是香缇卡的无油粉底都可以混合,非常好推而且让妆面带点自然光泽。我一般都买旅行装,小小一管携带方便。
MAC的OMEGA,打鼻影离不开。不是很重那种鼻影,其实应该算眼头三角区的修容,效果是眉眼部位更清晰深邃。这个本来是眼影,所以其实也可以拿来画大地色妆容,一举两得。
Laura Merci的单色眼影Ginger。买来每天都用,非常含蓄百搭的打底色,不浓不淡而且多上几层也不会颜色过重,完美。离不开。
凡士林的粉色润唇。润唇效果好不多说,出门有时候没有合适的场所补口红就涂点这个也能急救唇色。
满意度
出门度假或者旅游都想玩得开心,至于怎么算开心如何才满意,和这一趟的目的又有关系,如果想购物那买到想买的东西自然算,有意外之喜就算额外中奖更好,想看景点的如果看到的和期望值相符合那满意度就得到满足。
所以我出门之前一般会规划一下这次出行的主要目标次要目标,比如去年的意大利之行,前后有十天左右,其实最大的目的就是乌菲兹美术馆,因为其他地方我之前都去过了,但乌菲兹第一次去因为人多就放弃了,之后念念不忘。四月去巴则是把奥赛和橘园当作主要目的,也是补上以前的缺,因此这些地方在安排上是有优先级的。
就像吃一顿饭,在不能确保每道菜都会合意的情况下(谁知道旅途会如何),有一道主菜满意那给你的总体印象怎么都不会差。所以每次计划出门的时候我一定会考虑这个地方有什么吸引我的,我为什么要去,定下目标以后再做攻略然后排出优先级别并尽量确保想要想看的都实现,这样的方式基本上让留在记忆里的都是愿望达成后的满足。
回程是上午的飞机,随着飞机上升逐渐逼近云彩层,最终越过它们。

从上往下看,白云连成片,并不厚,嵌在蓝天里像是海面的冰山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