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绘》观展
1853-1854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用武力打开了日本国门,西方与日本的接触日渐增加。1867年,德川幕府参加了巴黎万国博览会,展出了包括浮世绘在内的大量工艺品,引起不小的轰动,并通过此次活动打开了日本的艺术品出口市场。 从1860年代至一战前,西方艺术界出现了所谓“日本主义”风潮。浮世绘版画较强的装饰性、细腻的线条、鲜明的色彩影响了众多画家。葛饰北斋、歌川广重尤受重视,他们作品中的俯视构图、平涂并置色彩、画面的非对称形、对动态的捕捉和对平民日常生活的描绘等特点直接影响了莫奈、德加、梵高、高更等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画家,其中一些画家还直接模仿浮世”绘的风格创作了画作。





浮世绘是主要流行于日本江户时代中后期(17-19世纪)描绘世俗生活百态的绘画, 题材包括美人、风俗、风景、花鸟等,有手绘与木刻版画两种类型,以后者为主。浮世绘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使其成为最著名、最典型的日本美术样式,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江户时代后期, 透视原理等技法传入日本,风景画(又称“名所绘”)成为木刻版画浮世绘最重要的主题。葛饰北斋(1760-1849)的《富岳三十六景》与歌川广重(1797-1858)的《东海道五十三次》是其中的巅峰之作。特别是“巨浪”已经成为日本文化与艺术的象征。
此次展览经国外友人马达罗先生捐赠,收藏了上述两套作品,为1919-1971年之间采用传统工艺制作拓印的版本。本展览分两期分别予以完整展出。









“浮世”一词来源于佛教,本义为虚幻无常、忧苦无尽的现实世界,后来指“当代”、“现代”。浮世绘这种反映市井生活与平民审美趣味的美术形式的诞生,与日本近世社会变迁密切相关。
室町幕府末期到战国时代(15世纪后期至17世纪初期),日本诸侯混战,社会动荡,大量出身平民的武士主导政局。适应武家审美品味的风俗画取代了此前流行的中国宋元风格水墨画。在日本绘画史中,这个时期的作品被通称为“近世初期风俗画”,京都、大阪是其艺术中心。新风俗画多是大型建筑的装饰或屏风,描绘全景式的城市景观,装饰性极强,是浮世绘艺术的先声。









随着德川政权逐渐统一日本,江户发展成经济、政治中心。宽文(1661 1673)之后,政局稳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中的平民富裕阶层的兴起带来了市民文化的空前繁荣,歌舞伎表演等娱乐业极为兴盛。以女性为主题的“宽文美人图”,对浮世绘中的美人、役者(歌舞伎演员)主题产生了影响。
德川幕府重视文教,较高的识字率使人数众多的平民阶层对通俗书籍的需求剧增,出现了如草纸(绘图本小说)等文学体裁,其中的版画插图对浮世绘版画的产生与发展有着关键作用。
一般认为菱川师宣 (1618-1694)是浮世绘版画的创始人。1672年,由他署名的版画绘本《武家百人一首》出版,被公认为是最早的平民画师署名作品,此后他绘制的一系列版画广为流行,使得浮世绘版画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富岳三十六景》描绘了从不同地点远眺富士山的风景。北斋成功地采用了透视法和明暗关系,用不同色彩表现出富士山在不同季节、天气和角度产生的微妙变化。北斋大胆地使用几何形构图,将神圣的富士山与农民、渔夫等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劳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展示了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强大分析能力。有部分画作甚至没有实景依据,是北斋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用个人视角加以重构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