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一个小冲击
冲击来自于《莫斯科日记》以及编者后记里面关于阿斯娅的部分。
日记里面本雅明把一个鲜活的阿斯娅写进了字里行间-
“阿斯娅早晨来访”“阿斯娅坐在床上。我很喜欢看她打开我的箱子帮我收拾东西的样子,连她挑出两条她喜欢的领带的过程我也喜欢”“阿斯娅感觉不够好”“阿斯娅情绪低落”“阿斯娅给我买了一个小娃娃”她又在发烧”“正谈着,有人敲门-阿斯娅出现了”“我简单地向她讲了一天所做的事”“她有点恼了,说我一点都不了解俄罗斯”“阿斯娅也很为开头所吸引,理由十足地为结尾恼火。”“阿斯娅记起在那不勒斯的一个夜晚,途经第普里提斯,我们在一条空无人烟的街上的一家小咖啡馆一张桌前坐着,我把一封美丽的小信封给她看”“阿斯娅绝对喜欢在电话里说重要的事情”“来这样“豪华”的餐厅,竟穿着破鞋子,她感到难为情”“阿斯娅给了我一个吻”“最后她对我说,别哭了,否则我也要哭了;一旦我哭了,不会像你那么容易止住”“她似乎转身走了,我看不见了。”
编者后记里面提到的阿斯娅-
她曾在莫斯科康米萨泽夫斯基工作室学习过。后来在奥瑞尔,她把梅耶霍尔徳一本不知名的儿童剧本《艾丽尼娅》搬上了自己办的很成功的儿童剧场的舞台。...布莱希特当时雇阿斯娅做导演助理,甚至派了她个小角色演少年时的爱德华。...事实上,拉西斯(阿斯娅)鲜能提供实质性的理论指导。...她往返于两派之间...通过拉西斯,本雅明同布莱希特见面。...随着与布莱希特友谊的开始,拉西斯在本雅明的视线里便消失了,尽管还有联系。
这两部分相当于对阿斯娅本人在私人领域以及社会领域方面的记录,差别非常大。前一部分人物还鲜活丰富,后一部分让人感觉抓不住这样一个人,甚至有些微不足道。我有很多问题:
1. 一个是,一个普通人究竟是通过什么成就她自身。如果一个人临终前,从各个方面,社会地位工作成就,亲人朋友爱人记忆里鲜活的她,分别为她做陈述,哪一部分会真正让她觉得自己的一生算是没有白过,或者说至少“有意义”。
2. 一个人的全部包括非常多的方面,智识,才华,能力等会被社会关系关注,检验,肯定,记录;性格脾气,喜怒哀乐等情绪,身体健康状态或好或坏,欲望和需要,这些非常广阔的部分,被私人关系,朋友亲人和爱人关注,肯定和记忆。对当代人来说,在前者上可能花的时间太多,而由于后者私人关系微弱,组成自己的一个大部分都在自己消化或者可以说在时间中没有被承接住,遗失了。这是虚无感的来源之一吗。
3. 之前看奇葩说一个简短的快速的辩论,辩题是“爱情是必需品吗?”。我想了一下必需品的意思是没有它不行,而不是没有它会死。人没有很多东西都不会死,比如没有理想,没有想法,没有目标,没有这些都不会死,但是活着的时候如果可能最好要有,没有不行。我想如果一个人没有爱情,那她就不会知道还有一个爱人眼里的她自己,这个她脆弱,可爱,有趣,气人,温柔,善解人意,害羞,倔强,...等等,他缺失的不是另外一半,而是一部分的自己。这样看来,爱情是必需品了吧。
又想到那首歌:时光一定会遗忘城市,人群和鲜花,在流逝之外最终不朽的,是你的爱情,你的誓言,在流逝之外,最终透明的,是你的悲伤,你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