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傻读书计划# 波利尼西亚群岛的自然实验
今天超过ddl了还在录Kira面试...不知道为啥回家以后有点抵触一直准备面试,觉得自己都要疯魔了。几十题几十题的写和背。不过总算是录完这一所了。(潜台词是还有好几所)
录完以后赶快听了听Jazz压惊,家里音响的音效是真的好,嘤嘤。
开始读一直都超想读的《枪炮、病菌与钢铁》,看到豆瓣上褒贬不一,先试着用自己之前摘抄+感想的方式来做做读书笔记吧。全部读完再点评。
看完了前言、第一章和第二章,不得不说这个译者翻译地也太“信”了,略少了点“达”的感觉。冗长的从句、定语,违和感的形容词,都可以让我一下猜到英文原文是哪些单词。读下来有一种用英语思维读中文的奇妙感觉。
前言 历史进程的地区差异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就是
不同民族的历史遵循不同的道路前进,其原因是民族环境的差异,而不是民族自身在生物学上的差异
看到第二章,我感觉整本都在论述环境如何影响民族之间此起彼伏的发展和征服,以及人类民族对其他物种的影响。正所谓
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作用的历史,就是通过征服、流行病和灭绝种族的大屠杀来形成现代世界的。
论述过程中涉及了大量历史学、语言学、人类学、考古学、生物学等的知识,作者也是从生物学出发、涉足演化生物学和生物地理学的跨学科研究者,太佩服了。想起昨天看李开复的书,他提到这种跨学科的抽象整理、知识联系拓展,是AI非常难以达到的,也是人很根本的竞争力之一。
第一章 走上起跑线 - 公元前11000年前各个大陆发生了什么
看完这章,有种囫囵吞枣、飞快复习完高中生物和历史的感觉。印象最深的是人类发展涉足之处,都有不少物种随之灭绝
正像现代人向不知害怕的渡渡鸟和海岛海豹走过去并把他们杀死一样,史前人大概也是向不知害怕的恐鸟和大狐猴走过去并把他们杀死的。
作者说明,用一些传统观点(好多种记不清了。比如说越早发展的种群、适应当地的条件越早、发展地越长久、文明就越具有“领先优势”)无法解释各个民族日后的发展(如人类起源最早的非洲反而不是发展最好的地方),从而引出作者如何用自己的理论来解释这些现象。值得一提的是,有很多现象在全书结束后也没有得到解释。可能在多年以后翻开这本书,会发现很多未解决的问题都以及被解决了吧。
第二章 历史的自然实验 - 地理因素是怎样塑造波利尼西亚群岛的社会的
见微知著啦,用南太平洋群岛的局部历史发展,来推及世界范围内,类似受到环境影响种群发展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新西兰的毛利人发现了莫里奥里人定居的查塔姆群岛,屠杀了后者。但是这两个群体在不到1000年前还是属于同一个种群-波利尼西亚人。
莫里奥里人的悲剧与现代世界和古代世界的其他许多诸如此类的悲剧有相似之处,就是众多的装备优良的人去对付很少的装备低劣的对手。
查塔姆群岛寒冷,热带作物无法存活,狭小,只能承载数量很少的人口。莫里奥里人的数量一直很低,以狩猎为生,没有多余贮存的粮食,也“无法养活不事狩猎的专门手艺人”。相对而言,新西兰北部比较温暖,农业发达,岛面积大,毛利人人口密集,贮藏的粮食“养活了专门的手艺人、首领和兼职士兵”,并且制作了各种各样的工具。
作者之后进一步探究了在整个波利尼西亚群岛之间(包括新西兰、查塔姆群岛、汤加、复活节岛、夏威夷群岛等),6种环境因素对岛屿社会发展的影响:岛屿气候、地质类型、海洋资源、面积、地形的破碎和隔离程度。前三者影响农业和哺乳动物驯养(猪、鸡、狗),进一步影响人类生存的方式和社会的结构。后三者影响行政单位、人口密度和社会复杂度,在每个行政单位内“人口越多、人口密度越高、技术和组织就越复杂,专业程度就越高”。
波利尼西亚各社会之间的所有这些差异,都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和世界上一个不太大的地方逐步形成的,这些都是具有同一个祖先的社会里所发生的与环境有关的差异。波利尼西亚内部的这种种文化差异,基本上也就是世界上其他每一个地方所出现的那些差异。
当然,在世界其余地区的差异程度,要远远超过波利尼西亚群岛内的差异程度。
天哪,摘抄的时候更加感受到这种翻译的冗长冗余,搞得我自己讲话都不正常了。
不过总的来说,用上帝视角看人类史诗真的是很独特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