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锦华电影课笔记(二)
电影简史补充
重要的技术发明:1927年,第一部有声片美国电影《爵士歌王》,声音的引入给电影界带来了震撼。20世纪初彩色胶片技术就发明了,50年代中后期,色彩元素进入电影史,这其中隐含着资本和技术的矛盾。
世界电影理论史
1 电影理论几乎和电影工业同时发生,电影理论有两个线索:对电影艺术/电影本体的探寻和对电影的批判和诅咒——电影作为梦幻工厂,作为生产白日梦的工业系统,会让人们遗忘现实、麻醉心灵。
#20世纪20年代,一位电影理论家将影院比喻成柏拉图所说的洞穴,指出电影是认识现实的误区,人类认识真相的艰难,依赖假象的本性。我们接受在电影院不回头的约定,陷入光影的幻觉世界,在美丽的一个半小时的白日梦中接受想象性的抚慰。
#当影院中上映着精彩的警匪片,罪恶被惩罚正义被伸张时,这不一定是社会现状的反映,这可能只是社会问题的表现,是影片对观众进行现实代偿性的补偿。
2 电影发展的阶段:
1)古典时期: 对电影本体论的深究时期。
A 默片时期:德国理论家艾因汉姆(奥恩海姆)《电影作为艺术》。匈牙利贝拉巴拉兹《可见的人类》。探讨集中于视觉语言上,电影语言根本上是通过视觉来叙述的语言。
#格里菲斯:我首先要让你们看见。康拉德:我首先要让你们看见。
B 成熟期:德国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物质世界的复原》、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此书催生了世界电影新浪潮。电影艺术不在匍匐在古老艺术的光芒之下,开始寻求独立。
2)现代/当代电影理论(50/60s):
不再是关于电影本体的讨论,而是在语言学转型的趋势中,与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重叠的理论,电影研究进入了学术研究机构,学科化、专业化、机构化。电影理论与电影创作不再重叠,电影理论成为独立的表意实践。
#电影工业对古典艺术说不,电影批评向电影工业说不,电影理论向电影批评、电影工业说不。
A 第一电影符号学:克里斯蒂安麦兹(罗兰巴特的学生),把电影的视听元素作为一套语言来研究。电影不是一个像自然语言一样的语言系统,但是我们了解了它所依据的结构系统。
B 第二电影符号学:精神分析的电影理论,从电影文本扩展到了电影观众、影院设置。
C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精神分析重叠。
D 电影的意识形态批评:西马、精神分析重叠。
E 电影叙事学理论:结构主义叙事学重叠。
F 电影文化研究理论:文化研究重叠。
#电影作为文学的译本。
3)当代电影的黄金时代20c60-80s,取而代之的是文化研究,电影因其大众传媒的特性被文化研究收编。
电视与电影的战争
50/60s,电视深入家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模式,电影工业面临着巨大的冲击。电影试图以奇观巨制挽留观众,最后以失败告终。于是电影公司转向对影院机制,影院空间的关注,出现了电影的档期/电影的分层/电影的目标受众的细分。
电影批评的主要类型
1 印象式影评
A 热爱电影的普通观众,结合自己的人文储备和观影经验,进行印象式的写作,多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B 服务(或者从业于)市场的影评人,他们独立于电影公司,但通过自己的影评来影响市场。
2 专业化影评:关注的重点是电影艺术,考验的是对电影艺术、电影史的熟悉程度,作为熟悉的观众只是在等待它的变奏形态。
3学术化的影评
#我看见了一只鸡:每个观众都以不同的方式看见自己的那只鸡。电影文化是一种后天习得的文化,我们的观影能力是我们文化、学习到的一部分。
#美丽的零蛋。观影的过程也是观众投射的过程,电影由其所有部分共同建构意义。对于电影来说,一个演员的意义不高于一个道具。
#音乐是一个具有强制性的商业性的元素,当音乐出场的时候意义单元就被确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