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苏州,遇见美(五)——雨中网师园
安排此次苏州之行时就了解到可能会赶上雨,雨天无疑是对出门有点影响的,尤其户外活动还是有些不便,但对于逛园子来说,雨也算是一种应景。苏州园林的最后一站——网师园就遇到了雨。

网师园是一处外国游客比中国游客多的园子,原因当然是由于园林大家陈从周将园子里的殿春簃介绍到了大都会博物馆内,复刻了明轩。看了几个园子后不免会问,为什么选的是网师园里的而不是其他园子的。看上面的四联邮票第一联就不难发现,殿春簃是一个独立的小院落,而且不以水景为主,假山湖石也相对不太多(突然觉得园主人可能不仅是个读书之人,还是个习武之人),这对于在博物馆内建出来用于陈列明代家具不仅尺度上合适,而且呈现出来也相对完整。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网师园海外名气大于国内的原因了。
但与此同时网师园还是第一批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苏州园林,同样相比同批的拙政园、留园、还秀山庄,它的名气也似乎小了些。咨询了下专家原因,其实也是我们在邮票里可以看到的,就是除了前面三枚的园林部分外,最后一枚的住宅部分也是完整的,所以它的入选是因为起保存的完整度是最高的。而之所以保留较好就是因了它相对偏安的坐落位置和不大的建筑尺度的原因。
东部居住区
网师园的入口就是园子的正门,穿过轿厅抵达园子的主厅-万卷堂,回头能够看到有“江南第一门楼”之誉的砖雕门楼。

砖雕发源于明代,是古代民居中比较重要的装饰形式。明代砖雕主要为先雕后烧,因此画面形式较为粗犷简洁,到了清代砖雕主要采取先烧后雕的形式画面层次更加丰富,细节表现也更加精致,网师园的门楼砖雕就是清代砖雕的精品之作。砖雕艺术中的浅浮雕、高浮雕、圆雕、透雕在其中都可以找到,各种工艺灵活运用,使得整个门楼异常精美。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门额提匾两侧的立体图画。其中左侧是“郭子仪献寿”,这在古典民居装饰中是非常常见的一副,结合郭子仪生平有大富之家、福寿双全的意思;右侧是“周文王访贤”,因画面中有周文王和姜子牙,故寓意“德贤兼备”的意思。
网师园东侧依次是万卷堂、撷秀楼、五峰书屋和梯云室,其中万卷堂是主厅,以会客为主要功能;撷秀楼为次厅,用于接待女眷及家常自用,其上二层则为卧室等场所;五峰书屋下层藏书,上层居室则由山石叠成石阶入内(类似留园梯云石的设计,但丰富程度稍逊),同时五峰书屋和其他几间厅馆并不在一条线上,其建筑的大部分是伸在了中部的园林区域,即有联通启承的作用,又避免了布局上的呆板。
中部园林区
从五峰书屋可以去到中部的园林,而从轿厅西侧小门经“网师小筑”也可以到达中部园林,这里也是网师园的重点。
网师园中最为独特的建筑当属“濯缨水阁”,不得不说出自《楚辞 渔夫》里的沧浪歌实在是太受苏州士绅喜爱了,几乎每个园子里都有来自这个典故的命名。

图片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得到,濯缨水阁是架在水上的,这在拙政园的卅六鸳鸯馆也有同样的设计,而目的也是相同的,濯缨水阁也是园中的戏台,这样的建筑形式使得声音能够很好的传递到坐在水池对面的听众那里。作为戏台,阁内陈设比较简单,也是为了方便根据不同曲目布景的需要,而后部也有作为后台的空间。看到这里作为昆曲小白不免对其产生了兴趣,想着可以慢慢了解,或许下次再来苏州也可以一并把非物质遗产的昆曲欣赏了。月到风来亭正在进行整修,被喷绘布遮挡了个严实,所以完全没有看到其真容。
网师园中部园林中还有一处颇为有趣的就是“竹外一支轩”,因为总觉得应该是一出独立的建筑,但实际上就是环水走廊的一部分,只是在这里比其他地方宽了一些,因为在濯缨水阁的斜对面,想来应该会在听戏时有一部分落座的位置安排了在这里,所以这个走廊的一部分就有了它的名字。
中部园林中有一处险些漏掉的场所就是“琴室”,和“竹外一支轩”一样,个人觉得室这个称呼似乎不是那么准确,因为它其实就是一处比较长的屋檐下的一处空间,只有屋檐一侧有墙,左右直接就是开放在通道上,而其面对的则是一处露天小景。这处露天小景中除了些许植物外,最吸引人目光的就是一处“嵌璧山”,也叫“峭壁山”,即湖石不是独立堆叠成山,而是局部嵌入墙体,看起来像是墙外的大型假山的一部分穿墙入园来的样子,这种叠石的手法显然是非常适合像网师园这样的小型园林的,所以除了这里,梯云室前面也有部分假山采用了这样的形式。所以“琴室”这里看到的确实是作为小型园林的设计建造种各种小心机。庭院不够大就用冰山一角的形式充分畅想,空间小到如果真的隔出间房来,内外都局促,就干脆不用墙壁分隔了。从这里我们真的可以了解到当年的园林设计和建造的大师和工匠是真的有匠心的一群人,不拘泥敢创新,所以才造就了如此丰富多样的美妙空间和场景。
西部私享区
网师园的西侧就是大名鼎鼎的殿春簃小院。之所以叫殿春簃是因为园中种有芍药,春季是其最美的时节。但古人一向讲究四时园林,那么其他季节欣赏什么呢?
这里就又是一处小园林的巧思了。殿春簃主厅面对种有芍药的小院,而背后天井内则种植有芭蕉、天竺、腊梅以及竹子等植物。主厅面对天井开有三扇透窗,这三扇窗景相对独立,正是体现夏、秋、冬季的不同景致。回想拙政园里坐落在堆山上对应四季的亭子,这里确实有螺蛳壳的感觉了,但却也有一样的意趣。
小院中的假山不同于其他园林居中堆叠的形式,而是沿院墙一圈徐行,仿佛这里只是群山中一处开阔平坦之地,同样生动有趣。前面提到过殿春簃小院没有水池这样苏式园林中常见的设计,但并不是没有水的,在假山中还有一眼名为“涵碧泉”的泉眼,使得这里和中部园林的水联通了起来。与此同时院中的铺地也应和“网师”的名字以卵石铺成渔网状,颇有点无水胜有水的意思。
作为一处充满巧思的小园,也难怪陈从周大师会印象深刻,以至于大都会学者一问及便想到了这里。所以在网师园不同于在拙政园和留园的处处惊艳,这里更多的是遇见巧思时的会心浅笑。
小结
虽然前面介绍了很多网师园的美妙之处,但对我来说网师园的体验不能算好。
首先,园子虽然是在持续开放和接待当中,甚至还有夜间表演活动,但身处其中竟有点年久失修的感觉。以“濯缨水阁”为例,如此有特点的一处建筑目前已经明显倾斜,而即使如此这里并不是封闭的,游客仍然可以走进去,像我在雨天仍能看到那里常常有三两游客不断,若是赶上旺季实在是想想都会心疼。
其次,游览期间“月到风来亭”是在维修的,颗粒度极粗的喷绘画面包裹着整个亭子,作用只是遮挡,包裹方式毫无美感可言。工人就在旁边切割石材、噪音和粉尘都很严重,非常影响品味园林的体验。“竹外一支轩”那里为了避免游人靠近临水的吴王靠,直接拉了一些黄色的警示塑料隔离带,不难想象这一切在现场有多么刺目。
个人认为像这样的园林古建应该以日常的养护为主,即不能让建筑和园子带病工作,大病了直接入院治疗的方式。与此同时维修和养护应与园子本身的仪式感相匹配(除非关闭维修),不要让参观的人时时有出戏的感觉。
学习的榜样其实就在隔壁,日本的古建不仅保持了其原有的形式,其养护维护也完全延续,即按照当年定期以同样的材料和工艺进行小修或大修,与此同时养护中的部分一定用竹子、麻绳、石头等做成我们在动画里常见的结界的样子,示意“勿入”。我们总爱说日本是学中国怎样怎样的,如果这些也是学去的,那么既然我们已经遗失了,从那里再捡回来也是必要的。
如果说看其他园子想到的是再来苏州再看更多,那么看网师园的感觉有点特别,很想去看看“明轩”是如何复刻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