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带游记
(一)洛带美食 洛带古镇内千年老街、客家民居被时间留存下来了,街道两侧商铺林立颇具明清风。青石板铺路,地势是一个缓坡状。像其他的旅游古镇一样,沿路基本上都是它的产业特色——伤心凉粉、麻花、烩面之类的。 凉粉是“尚滋味,好辛辣”的四川人喜爱的一道小吃。大街小巷,到处可见它的身影。清傅崇矩《成都通览》就记载:“凉粉,有漩子,有荞凉粉,有煮凉粉。有摆摊者,有肩挑者。”清末民初邢锦生《锦城竹枝词》也描述:“豆花凉粉妙调和,日日担从市上过。生小女儿偏嗜辣,红油满碗不嫌多。” 虽为一道小吃,却十分美味开胃,招人喜爱。对此,客家人杨明有着深刻的文化认同和认知,深知祖先上川打拼的艰辛与不易,联想到自己一家在洛带广东会馆里创业起步的艰辛曲折,便给凉粉取名“客家伤心粉”。他说这样就会“让人联想到生活的艰辛,联想到背井离乡的客家人,思念家乡的伤心,在伤心中迁徙,在伤心中起步创业。”籍由“客家”迁徙流离、艰辛打拼、思念故乡的意象,“客家”更为广泛地传播开来,“客家伤心粉”也成为洛带一个主要的小吃品牌,成为一个新的可以大快朵颐的文化符号。品牌是功能价值和情感价值的集合,“客家伤心粉”依靠文化力量,成功将功能性利益与情感性利益合二为一,最终融注为古镇一碗“舌尖上的客家”。 当然,也有和其他古镇一样加入了现代化的元素,不仅有四川特色的茶馆,更有年轻人所起驻足的街角咖啡馆。街岔路口的两层小古楼是让人喜爱的。跟其他小镇作区别的是它主打的古镇特色——随处可见的“客家文化”元素。 (二)洛带文化 今天洛带仍保留的文艺表演及其他艺术内类有:龙灯(包括水龙、火龙)、鸡公车迎亲队、腰鼓、吹奏乐、秧歌、舞蹈、客家山歌、川剧、手工艺、建筑、雕刻。其中刘家龙队从2000年2月至今已先后举行八届水龙节及火龙节,节间鸡公车迎亲队、腰鼓队、秧歌队均参加表演,客家艺术团也在节间表演相关节目。 随着洛带旅游的发展有部分外地艺术家加入到洛带的建设中来,他们的参与形式分个人行为和企业集团行为两种。如新西南陶瓷厂带领着为其产业出谋划策的艺术家群体入驻洛带,建立了陶瓷主题会馆;同时四川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四川师范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等相继把这里作为其教学实习基地; 2002年,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在镇内建立“客家文化创作基地”;国际标榜美容美发学院落户洛带;此外还有众多专业摄影家、业余摄影爱好者、美术家、音乐家等以个人或组队(团)的形式前来洛带写生、采风,这些都是洛带艺术发展的新兴力量。 洛带会馆现采用商业性招租的方式,均作为娱乐、休闲场所,集参观和消费功能于一体,主要项目有:棋牌餐饮、参观展示、文艺表演、工艺品买卖、字画交易、照相服务及其它行业,由商家自负盈亏。洛带客家博物馆及龙泉区博物馆主要提供参观展览,附带旅游地图、书籍销售,每年内票收入高至10万元左右,低至几万元,博物馆的维持主要靠财政拨款。 (三)洛带古镇各方会馆 会馆是洛带规模最大的建筑文化遗存,为广东同乡、同行集会、寄寓的公共空间。各省移民初来乍到之时,各从其俗,自为风气,彼此融为一体商尚需要一个过程,移民最初大都以同籍老乡为“凑聚之道”,建立同乡组织,以凝聚人心,守望相助,抱团发展。这种文化认同需要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文化符号——原乡神祇,于会馆中“迎神庥、聚嘉会、襄义举、笃乡谊”、“坚团结而通情谊”。洛带各省移民也争相修建会馆,联谊同乡。古镇现存清代会馆四座,广东会馆、江西会馆、湖广会馆、川北会馆(为近年成都市区川北会馆原貌迁建)。 在参观古镇当天实在可惜镇上的湖广会馆在我们去的时候闭馆,其他会馆也没找到,只去了一个会馆。走进去一座大四合院,院落宏阔,罗汉山墙高耸,映入眼帘的是一堵“屏风墙”,入口处一方戏台回头可见,室内是一个小型的博物馆,成列了过去的各式农具样品,墙角映绘着“湖广填四川”的历史。可以说会馆是一部浓缩了客家文化移民史,是客家人特有的建筑形式和文化载体,据《威远志》记载“清初各省移民来填川者,暨本省遗民,互以乡谊连名建庙,把以故地名神,以资会合者,称为会馆。”可见会馆的主要功能是供奉故地名神的,同时也是为了“聚嘉会、襄义举、笃乡情”。是不同地区的不同族群在-一个新环境里的精神归依之地。徘徊在这些会馆遗址,仿佛可以看到先民们杂沓而来去匆忙的脚印,他们在自己的族群所拥有的会馆中,自由自在地看戏喝茶,述说移民生活的欢乐、苦闷,寻求精神上的——种认同和归依。 (四)洛带古镇的博物馆 饭后散着步,从小镇上出来,来到镇边缘。冬日的鸳鸯湖清澈见底,一平如镜的湖面上倒映出一个名叫“生生不息”的形似莫比乌斯环的雕塑。轻风微荡,沿着石搭的小桥,客家土楼不再是风景画。时间到了,我们进去! 如果说,洛带小镇一路古色飘香,那么这里,巍峨地耸立在洛带古镇边沿的这个庞然大物,便是让人无法挪眼的洛带重要文化标志,是洛带古镇的灵魂!洛带土家楼可以说是闽南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这里作为宣传、弘扬和客家族印记的客家土楼,洛带博客小镇其实是一个博物馆。“博客”,取“博览客家文化”之意。土楼之中有年画、泥塑、竹编、香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的洛带民间艺术品入驻。 我们很有幸,工作人员为我们开放二楼展厅。沿着讲解员的言辞和每个展厅的陈列,我们了解到了“湖广填四川”的历史,以及客家文化的风俗。绘声绘色,实物和模型,图文并茂。由于家里在我小时候就在说“湖广填四川”,对此略有了解。在展厅中看到,显得有些激动,也更有兴趣去了解:我们这里说的“解手”就是从那时兴起的呀,等等这类。更令我注意的是,我妈妈叫她的爷爷奶奶就叫的“阿公”、“阿婆”。心中五味交织,这不就是客家人的称呼吗?可是对于其他的东西,我了解的就不多了。突然有一股冲动,想亲耳听听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生活。感叹时光冲蚀,带走了一些人,也带走了一段故事。客家人的大迁徙,一路艰辛,他们再次回忆应该会是热泪盈眶,因为其中有辛酸血泪,有亲情交融;而我们只能当故事,当历史去了解。我觉得不够,想要更加了解,关于客家人还有他们的故事。或许我身边还有跟我一样的人,身边有着客家文化。 (五)关于客家前世今生 客家人从岭南徒步入川,挈妇将雏,路途遥迢,艰辛备尝,历经磨难。从清康熙年间开始迁川算起,至今已过三百年,各省移民往往“五方杂处”而“各从其俗”,客家人尤其秉持“宁卖祖宗田,不丢祖宗言”的祖训,代代传承客家话,谓“广东话”,或“土广东话”。除祖宗言,客家人还保留着很多传统文化,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如会馆、祠堂、族谱、广东小儿歌、猫公牌,民俗、信仰以及各种口耳相传的文化记忆。他们习惯在房前屋后种植红豆树,表达对岭南的一份历史记忆与文化乡愁,粒粒红豆,相思入骨,残红如血。 从这些文献资料当中,都无一不说客家大迁徙的历史,几句轻描淡写的话语,我想背后却是各种滋味吧。情愿的不情愿的,强迫的或是乐意的从久居的家乡来到此处安家,客家人客家人,“异乡的客人”吧,他们这样的称呼,是希望终有一天回到自己的故乡吧? 过去,在台湾、广东等地流行一首移民《认祖诗》,这首诗也被移民带进了四川。诗的前四句是:"骏马登程各出疆,任从随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这首诗抒发了一种豪迈雄壮、四海为家的英雄气概。诗中所描述的迁居当地的人们,如何"任从随地"客居,最终融入当地社会,建立"纲常",直至把"他乡"变成"故乡"的历史过程,正是迁川的移民适应当地环境的一种生动写照与缩影。 自身实地参观体验,让很多知识都变得鲜活。会觉得希望去了解关于这段时光的故事。跟理科生是实习实践不同,我觉得文科生的认识实习更是对于一个故事,一种文化,一段时光的热泪盈眶。你触碰到,你去了解,你去深入,你被感染……就是这样,文化需要温度,历史需要温度,你去了解并去传播开来然后传承下去。客家文化,不要停下来! (六)客家入迁在内地留下“印迹” 首先,产生于清初移民西进运动中的四川客家文化,浸润着浓郁的西部精神。反过来又能为当前的西部大开发提供精神支柱。 客家作为汉族中以迁徙拓垦精神著称的群体,在清初四川地荒人稀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其中一部分富有创业精神的人群,不辞辛劳,又一次收拾行囊,开始了自己历史上的第四次大迁徙。这一次迁徙,由闽粤赣三省边区北上西进,最终在巴蜀大地立足生根,把客家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四川的各个角落。 在这一次西部开发活动中,客家先民同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一道,为共同开发四川,复苏四川经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客家先民身上,积淀着一种刻苦耐劳、适应环境、开拓进取、大雄无畏、“ 毓德垂后”、“励志扬名”、敬业乐群、“敬宗睦族”的可贵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使他们成为当时移民中事功最为显著的人群,傲然屹立于18省移民之中的勇者。 其次,客家文化是一座沟通世界的桥梁,在当前的西部大开发中大有作为。 第三,西部大开发为四川客家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弘扬客家文化是振兴这一地区经济的不可缺少的手段。









参考文献 [1]孙晓芬.四川的客家人与客家文化.[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436. [2]徐茂智.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洛带古镇.[M].四川美术出版社,2014:36. [3]陈世松.四川客家.[M].广西师范大学,2009. [4].郭一丹.四川客家文化历史与现状探寻.[J]岭南文史,2018,2:65-71. [5].李忠东 谭祎波.天下四川 旧时的记忆——成都古镇.[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5,9:44-51. [6].肖卫东.喧嚣后的静寂——洛带客家文化产业群体现状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1:24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