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女性思维?
闺蜜::(发了一张餐厅图片)
我:?
闺蜜:我觉得山珍海味都比不上一盘烤榴莲。
(烤榴莲图片)
我:哦。
闺蜜“:你想去山姆吗?
我:可以去,你带我去我就去
闺蜜:我过几天要去做美瞳线。
我:这和去山姆有什么关系?
闺蜜:没有关系。
我:那你到底什么时候带我去山姆?
闺蜜:你觉得我新头像怎么样?
我:是你的西瓜(狗狗名,因为家人嫌弃没送走了)。看起来很忧郁,感觉不符合你的人格。
闺蜜:我是什么人格?
我:阳光。
闺蜜:(又发了一张图片,曾经的头像)你觉得这张很阳光?
我:哦,那我表达错了。我是觉得狗狗的照片不够有质感。类似QQ那个年代的头像。
我:所以你什么时候带我去山姆?
闺蜜:(自己的照片)可是为什么我这张看起来就挺有质感的。
我:因为你黑衣服,背景色白色,反差比较大。背景颜色相比狗狗那张显得干净。
我:你到底什么时候带我去山姆?
我看我要重复多少次i才会回答我的问题。
闺蜜:哈哈,所以你很想去是不是。
我:难道不是你先问的?
闺蜜:(一个餐饮店小程序)你要吃羊肉吗?
我:我喜欢,你什么时候带我去?
闺蜜:我昨天刚吃完,而且你知道,我几乎不吃羊肉,
我:那你问个P啊。
你到底什么时候带我去山姆?
——提问:我们到底开展了几个话题?我们这段对话到底有什么结论?
我有时候会思考——大部分女生说话的时候到底想要得到什么?很明显,我可能不属于我陈述的“大部分女生”。
这个困惑经常发生在我和我闺蜜的对话,我和我母亲的对话。我发现他们其实都不是要我们给出答案,纯粹就是要说出来。
说出来有什么好处?是让情感有宣泄口?还是让自己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情绪?
那么,这样的对话听者需要回答吗?这是我的终极问题。
因为我和我对母亲常常有这样对话——
“桌上的水果去吃一下,很甜。”
“哦”
“我觉得这个角色不应该这个样子。XXXX一通自己的感受”
“哦”
“你怎么也不说说” “我要说什么?”
本着求真务实的钻研精神,我打开了谷歌,百度,和必应,希望三大搜索引擎巨头可以给我一些答案。
找寻半天,得出结论如下。
男性思维更注重结果,女性思维更注重起因。
男性思维更注重问题,女性思维更注重感受。
男性思维更注重整体,女性思维更注重细节。
嗯,说的很有道理。
可是,如果对方没有提出疑问,我能回答吗?我到底要回答什么?对话可以继续开展吗?
答案是肯定的。
这种积极的对话通常出现在久不见面的人和特别有意思的对话里。对方即使说的都是陈述句,听的人通常会找到提问点,然后,这个对话就变成了先发方陈述,后发方提问,其他人继续提问或者陈述的良性循环中。
因此,对方陈述句不认为应该继续或者不想给出回应,不是因为对方陈述出了问题。而是——
你对TA说的内容不感兴趣或者不关心。
那么,对话不下去和男性思维VS女性思维根本就没什么直接关系嘛。
因此,我做了一个总结。要让一段对话更持续,要尽可能地做到
1、尽量提出新的事件,新的看法,新的视角。
2、尽量提问,并且提问不要是一般疑问句。
3、找到对话中你感兴趣的点。
这个解决方案在应对夫妻之间无话可说,长辈与晚辈之间谈话尴尬尤其适用。
当然,如果发现只是为了抱怨和抱怨,为了倾诉而倾诉,那不回答也罢。
(自己看了几遍觉得还是写的有点乱,过几天再来修改吧。看客且请你将就地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