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狂想:明思宗和齐威王
有人可能会问明思宗是谁?明思宗就是我们熟知的崇祯皇帝,他是位亡国之君。其悲惨结局读过历史的都知道,随着闯王入京,最后煤山殉国,临死之前遗言:“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崇祯将明亡之责推给了下臣。为何崇祯会有这一说呢,有人会说崇祯这是为自己推卸责任。然而所谓临终之言,其言也善。一个临死之人说出的话必然是心中的真实想法而不是简单的推辞。
当然这里我们姑且不论崇祯所说的动机为何,而去单纯思考他说出这番话的真实背景,当时亡国在即,崇祯杀了自己的亲族后手执三眼枪与数十名太监骑马出东华门,被乱箭所阻,再跑到齐化门(朝阳门),成国公朱纯臣闭门不纳,后转向安定门,此地守军已经星散,大门深锁,太监以利斧亦无法劈开。三月十九日拂晓,大火四起,重返皇宫,城外已经是火光映天。此时天色将明,崇祯帝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却无一人前来。此时此地的他肯定会恼火当真朝中没有一个忠臣来辅佐朕?当真满朝皆是奸臣佞臣误导朕?此时也难怪他有诸臣误朕的想法。当然在诸臣误朕的表像背后肯定是有天子不明的内在原因的。不过在当时都要自杀的崇祯也不会有时间再去疼定思痛了。
事实上崇祯在多年前就已经多次下罪己诏,在他统治十七年时间下了六份罪己诏。自省或检讨自己的过失。他在“罪己诏”,承认在用人等方面的失误,“不期倚任非人,遂致虏猖寇起”。皇亲国戚的贪得无厌和基层吏治的腐败,“勋戚不知厌足,纵贪横了京畿。乡宦灭弃防维,肆侵凌于闾里。”“罪在朕躬,勿敢自宽。”错用周延儒声称“罪在朕躬,谁受其咎!”同时指责“大臣不法”“小臣不廉”“言官首鼠而议不清,武将骄懦而功不举”。可见他不是一个不敢于自我批评的人,而且看出他是看出了明朝问题的,但问题在于,他不断的更换自己的大臣,不断尝试改革,17年间,他杀掉了7个总督、11个巡抚;先后撤换了17个刑部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14个兵部尚书,杀的杀、关的关、贬的贬。然而没一个大臣能解决他的问题。
再看皇帝本身,崇祯帝是明朝自太祖以来罕见的勤政之君,除了照例应免日期之外,每日视朝,并参加日讲和经筵。当政17年,宫中没有进行任何营建,吃穿俱不讲究。如此勤勉本该是一代明君,结果成了亡国之君。想象下如果你是一个公司的老总,天天死干死干累死也白干,公司还是倒了,你会不会有“我劝天公从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感叹?你肯定也会找原因例如亲戚贪婪不法,我用人不当,领导拿钱不办事,项目监察胆小而不敢揭露问题,老员工则倚老卖老不积极进取。古今一理。当然你可以说这个太肤浅了,深挖的话你这个大boss肯定是主要责任。亲戚贪婪不法是你任人唯亲,领导不拿钱办事是你赏罚不明,项目监察胆小怕事是因为你死要面子不开明,老员工则倚老卖老是因为你自己不进取而感染部下,这些都没错。可见崇祯帝是那种勤奋但是缺乏深入分析能力的人,用上海方言叫拎不清。
皇帝诚然是这样了,大臣又为什么不帮皇帝分析分析呢?换了那么多重臣都是摆设?朝廷设那么多言官都是鼠辈?其实答案就在这个皇帝的手中,这个好学不倦的皇帝,博览群书,举凡《四书》《五经》《资治通鉴》《通鉴纲目》《大学衍义》《贞观政要》《皇祖明训》《帝鉴图说》等典籍几乎朝夕不离手。《资治通鉴》中有段描述齐威王的传记,邹忌曾问妻、妾、客自己和徐公谁比较美,诸人都说邹忌比较美。但邹忌在见过徐公后却自愧不如,回家深思后向齐威王上奏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想要有求于我,都认为我比徐公美。现在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里的王后嫔妃和亲信侍从,没有谁不偏爱大王,满朝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大王,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所受的蒙蔽太严重了。”这就是王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典故。这几乎都对号入座了,可是皇帝却还是视而不见了。可见他读书也是死读书了。
试想当时的情况,国家举朝贪污,官员徇私枉法,那些官吏哪有一个没有把柄的,揭露他人自己又怎么能独善其身?那些言官虽然有监察进言职权但是从来没有执行权的,古代又没有说刑不上言官的说法,经过几次对言官说杀就杀,说报复就报复的做法,每个言官见了皇帝不战战兢兢,哪还有什么勇气了。而那些老百姓民不聊生,进不能反映社会真实情况,退不能应付无限增长的租税,不造反难道还等死吗?如果将国家比作一个人,这情况看起来像是个病入膏肓的人了吧,怕是扁鹊,华佗在世也难以医治的。
我们再看齐威王是怎么做的,齐威王说:“好!”于是发布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寡人过错的,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诫寡人的,得中等奖励;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指责寡人让我听到的,得下等奖励。”命令刚刚下达时,大臣们都来进谏,宫廷里像集市一样人来人往;几个月以后,有时候间或有人进言;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我们看他的举措中有几个很关键的点:
1,所有的大臣、官吏和百姓,也就是说他没有光听信大臣,官吏或者百姓中的某一个团体,他很清楚这样会造成官官相护,某个利益共同体互相勾结的现象。他是把整个国家内的人都做为利益共同体来看待。就像治病一样,通过人的整体而不是个体,这样就不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循着症状直达病根。
2,指责寡人过错,不是指其他人的,因为齐威王很清楚,其他人都是依赖皇帝而存在,皇权是国家的中心,什么样的皇帝就会有什么样的臣子。因此更改自己的过错犹如增加病人的身体抵抗能力,身体自强即病毒再无可乘之机。
3,当面指责寡人过错的,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诫寡人的,得中等奖励;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指责寡人让我听到的,得下等奖励。这是鼓励忠言直谏,所谓忠言逆耳,当面指责君主必定冒极大风险,同样直谏人如果撒谎或者未经考证就敢乱讲必定风险更大。同理在街头巷尾指责风险小,相对的缺乏说服力。
经过这几个措施后,病人不仅转危为安,而且更加强健,傲立群雄!我们要知道,齐威王的开局还没崇祯好呢,继位的前九年他可是地地道道的昏君,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众诸侯乘虚而入,韩赵魏攻打灵丘,鲁国进攻阳关,晋国打到博陵,卫国夺取了薛陵,赵国占领了鄄城。使得齐国内外交困,人民生活不得安宁。如果不是齐威王自查自省,不耻下问。恐怕他的结局更加悲惨。史记中记录淳于髡用隐语对齐威王,说:“国家里有只大鸟,停驻在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鸣,大王知道这鸟是为什么吗?”齐威王说:“这只鸟不飞就罢了,一飞直冲云霄;不鸣就罢了,一鸣震惊国人。”这只鸟指的正是他自己。
同样的内外交困,同样的励志图新。一个身死人手,一个千古芳名。真是生动的“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