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之异军突起
赵武灵王为什么要在邯郸附近设置骑兵训练场呢?当时的赵国骑兵,除了弓箭外,是不是还使用其他武器呢?先秦的战马和我们现在的战马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赵武灵王除了在原阳这个地方建立骑邑之外,他还曾在邯郸的插箭岭设有一个骑兵训练场,同时还在邯郸大北城里,修建了丛台,用来观看骑射、歌舞表演。那么,赵武灵王,他为什么要选择插箭岭,作为骑兵训练基地呢?
插箭岭就在现在邯郸赵苑的西南角,现在是公园,但在以前,插箭岭其实就是一片荒芜的丘陵地带。丘陵的地貌,我想大家都知道,就是有陡坡,有低洼,有小山包,杂草、灌木丛生。像这样的地方,干别的,派不上什么用场,却正好适合训练骑兵。因为如果场地太平的话,训练就没有难度;如果太险了,战马又上不去。这是一个原因,再有,在插箭岭训练骑兵,赵武灵王可以不出邯郸,就能随时随地观察到骑兵训练的进展状况,这样他就可以了解到整个赵国骑兵的训练水平。另外,在插箭岭这个地方设置骑兵,赵武灵王还有一层目的,那就是利用骑兵军团的优势,来更好地拱卫邯郸。毕竟邯郸是首都,虽然它周边有很多卫星城,有很多卫戍部队,但是在那个时候,军队的移动速度普遍比较慢,如果能在邯郸附近多出一个,反应特别快的军队,来参与邯郸的防务,当然是好事情了。
当年,赵武灵王为了能在短期内,迅速提高赵国骑兵的战斗力,而在赵国范围内建立了多处骑射训练基地。然而,跟改穿胡服一样,骑射对于赵国军队来讲,也是一个全新的军事概念!那么骑射改革是否能在赵军中得以顺利推广呢?习惯于车战、步战的赵国将士们,又会对骑射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胡服改革,是赵武灵王在做通赵成他们这些人的思想工作后,才得以在赵国全面推行的。而骑射改革,虽然仅仅是针对部队,而且受众面也比较小,但是在刚开始的时候,骑射改革也在赵国军队中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你比如说,《战国策·赵策二》曾记载,说赵国的将军牛赞,他就曾经对赵武灵王打破士卒固籍,在全军中实施骑射的做法持有异议。他认为“国有固籍,兵有常经;变籍则乱,失经则弱。”以及“且习其兵者轻其敌;便其用者易其难。”并且还强调,“故利不百者不变俗;功不十者不易器。”等等,什么意思呢?牛赞是说,国家已经有成文的法典,军队有固定的兵制,一旦你改变这些已经固定的东西的话,那国家就会乱套,军队实力就会削弱。而且战士们已经熟悉以前的各种作战方法,这样打起仗来,自然就容易,想变圆阵,“哗”地就变成圆阵了,想变方阵,“哗”就变成方阵了。这样更容易战胜敌人;而且这些人也都已经用惯了过去的武器,这样,使用起来就顺手,更容易发挥武器的效果。所以如果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要轻易改变过去的作战方法,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要改变已经熟悉的武器。可是赵国现在却偏偏要抛弃这些已经熟悉的、固有的东西,去效仿胡人的骑射,只怕这样做,会得不偿失!其实牛赞这种想法,也代表当时了好多人的看法,这就跟我们现在用惯了筷子吃饭一样,如果突然换成刀叉,咱们肯定不习惯,不顺手。给你碗面条,夹不起来!所以,从这一点上说,牛赞的顾虑也不是没有道理,但是,牛赞说的仅仅是经验之谈,他从步兵、车兵的角度出发,来说骑射很难收到成效的。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呢?既然赵国战士们早已经熟悉了自己的兵制和武器,那为什么还会在以往的对胡作战中,老是败多胜少呢?甚至是屡战屡败呢?这就说明,过去的作战方法有问题。有问题怎么办?有问题就需要改。怎么改?胡服骑射。胡服骑射里,单胡服这一项,就已经能起到瓦解部分胡人的仇视汉人、对抗汉人的心理,如果再加上骑射,双管齐下之下,那胡人的军事优势,就会在短期内得到有效遏制。而一旦胡人没了优势,那赵武灵王势必会向西北扩地,再进一步控制河套地区,从而就能达到从战略上威胁秦国这个目的。赵武灵王是这样想的,可是牛赞,他却没有这样的全局战略意识。所以这才会反对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那么找到了问题的症结,赵武灵王就有的放矢了,于是他就有针对性地劝牛赞说“子知官府之籍,而不知器械之利;知甲兵之用,而不知阴阳之宜。” 以及“今重甲循兵,不可以逾险;仁义道德,不可以来朝。”什么意思呢?就是赵武灵王批评牛赞,说他只知道墨守成规,死抱着那些固有的东西不放,却不知道武器便于使用才是最重要的;用常规方法使用普通的兵器、铠甲,谁都会,但是牛赞却不知道根据阴阳、时势的变化,武器也要与时俱进,也要跟着变化。赵国士兵过去穿着沉重的铠甲,拿着长长的武器,虽然适合车战、步战,却很难做到长途奔袭,更别说翻山越岭,穿越险要之地了;这就是过去不能战胜胡人的主要原因,胡人骑马跑的快呀!你根本就逮不住人家。所以,如果赵国只是单纯注重于那些用来规范仁义道德的法典,而不实施胡服骑射的话,并不能迫使胡人主动来归服。现在赵国实施胡服骑射,训练骑兵,就是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为了打败胡人,实现赵氏先祖赵襄子建立“无穷之门”、“计胡苑之利”,再进而遏制秦人东进的目的。这才是胡服骑射的真正作用。牛赞一听,这才明白,哦!原来胡服骑射,不仅仅是改变了对胡的策略和作战方式,在它的背后原来还隐藏着这么大的意义。这些自己确实是不知道!从这儿以后,牛赞这才心悦诚服,真正从思想上接受了胡服骑射。
在牛赞和赵武灵王说的话里面,都曾提到一个词:器械!这里的器械实际上就是指武器。我们都知道,在冷兵器时代,两个国家打仗,两军对垒的时候,远距离最具杀伤力的武器,就是弓箭和弩。当两军相交错,混战在一起的时候,弓箭、弩就不远不如刀剑和长铍好用了。刀剑是什么样子,大家都知道,但是长铍呢?长铍什么样子?其实长铍就是一种介于刀和枪之间的,类似于剑的一种武器,只不过后面绑着一根长长的木杆儿,很适合刺杀格斗。但是因为过长,在马上舞动起来,就很不方便。因此,长铍呢!主要是当时赵国步兵和车兵的武器,在骑兵部队里比较鲜见。
经过赵武灵王一系列细致、精心准备,赵国的胡服骑射改革终于徐徐拉开了序幕。然而,胡服骑射在以往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其效果,究竟如何呢?赵武灵王立“无穷之门”计“胡苑之利”的强国梦想究竟能不能实现呢?
赵武灵王实施胡服骑射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就率领着原阳的骑兵开始了西征。据《战国策·赵策二》记载,说赵国军队“出遗遗之门,逾九险之固,绝五径之险,至榆中,僻地千里。”《史记·赵世家》也说赵武灵王“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等。那遗遗之门在哪儿呢?遗遗之门就是现在的山西省榆林挺关。也就是说,这一次西略胡地,赵国军队是从挺关这里出发,向西北攻打胡人的。而且通过这次西略,赵武灵王拿下了九原、云中等重要关隘,控制了河套地区。九原这个地方我们过去曾经说过,从九原往南,渡过黄河南下,过黄土高原,就能直抵秦国咸阳。换句话说,赵国从这时候开始,就在西北部,开辟了一条,不经过函谷关天险,就能将兵锋直指秦都咸阳的,这么一条战略通道。这样一来,赵国自然就对秦国构成了巨大威胁。所以我们就能得出这么一个结论,早在赵国骑兵部队草创阶段,赵武灵王就已经完成了自己“计胡苑之利”,进而威胁秦国的战略构想。这就为后来赵国让秦国“四十余年秦不能得其所欲”奠定了基础。另外,这段话里的“林胡王献马”这句话,我们也不能忽视。林胡是北方胡人中,比较大的一支,她对赵国的归附,必然会在众多胡人部族中引起极大的震动。这也为后来更大规模的民族融合,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也就是让胡人在心理上有了一个适应过程。
那么,赵国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这么辉煌的战果,骑兵的重要作用,显然是不言而喻的。刚才我们说过,赵国军队“逾九险之固,绝五径之险”,从这两句话,就已经能看出来,当年赵武灵王西征所经过的路线,肯定是非常非常艰险的。假如没有骑兵的参与和辅助,仅仅依靠车兵和步兵,千里西征,长途跋涉,我想,恐怕赵武灵王也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西扩胡地这个愿望的。
除了“林胡王献马”这一条之外,公元前297年,也就是距离胡服骑射改革十个年之后,赵国西部的楼烦族也被并入赵国版图之内。楼烦也属于北方胡人系列,实力也很强大。其民族,历来以骁勇善战,精于骑射著称于当世。关于楼烦,《史记·赵世家》是这样记载的“二年,行新地,出代西,遇楼烦王于西河而致其兵。”《史记·匈奴列传》则简略记为“赵武灵王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其实不管是“北破林胡、楼烦”还是“遇楼烦王于西河而致其兵”,都提示了我们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赵国的骑兵部队,给胡人造成了空前的威胁。尤其是胡服骑射实行了十几年之后,赵国的骑兵实力肯定已经达到相当规模,否则的话,能征善战的楼烦王,也绝不至于,在西河遇到赵武灵王后,就把自己的部分武装,交给了赵国。甚至到后来,楼烦族整个并入赵国,被赵国设置为楼烦县,楼烦的骑兵也随即被编入赵国骑兵部队,成为赵国骑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情况都能说明,赵国胡服骑射之后,其军事力量的增长,是空前迅猛的。
那么,林胡、楼烦两个部族的归附,她的意义在哪儿呢?意义就在于,这两个民族归附后,赵国在西北部几乎没有了敌对势力。这样一来,从代郡到晋阳,到九原,再到云中,这一线,赵国的疆域已基本连为一体。这就表示,在当时,赵国实际可控制的势力范围,就已经囊括了现在的陕西省北部地区。那秦国在哪儿?秦国就在陕西省南部。因此,赵国对秦国的战略威胁,实际从这个时候开始,就已经正式形成。
我们知道了赵国骑兵在对胡作战中的巨大作用,那么,随着林胡、楼烦,两个胡人部族的归附,赵国所面临的边患是否能得到暂的缓解呢?胡服骑射后的赵国,会就此踏上强国之路吗?
其实仅仅解决了西部问题,赵国的实力,在当时还不足以跟秦国相抗衡。为什么呢?因为,赵武灵王取得的土地,也就是林胡和楼烦两族居住的西北地区,在当时还是蛮荒之地,还没开发出来,很贫瘠。赵武灵王控制这些地方,只是出于战略上的考虑,它对赵国的整个国力增长并没有太大的帮助!这是一点,另外,解决了楼烦、林胡的问题,也仅仅是让赵国西北面的边患,暂时得到控制,因为当时在赵国的腹心,还有一个更重大的隐患,这就是中山国。关于中山,我们前面也曾简单交待过,说它是一个,由白狄人建立的国家,其疆域相当于现在的石家庄地区,首都在灵寿,也就是现在的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当时的中山国,横亘在赵国腹心,东面跟齐国接壤,西面疆域到太行山,正好挡在赵国首都邯郸和西北重镇代郡之间,几乎将赵国领土一分为二。由于中山的阻碍,赵国南北之间的一切联系,都要绕到山西,然后再从山西往北,折向代郡。山西,我们大家都知道,道路非常难走,山区嘛!再加上古代交通工具落后,所以赵国对北部地区的管理,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等等方面,都因为中山的阻隔,而存在很大问题。甚至在某些时候,会直接威胁到了赵国的稳定。你比如说,如果燕国,或者胡人进攻代郡,邯郸又不知道,等知道消息,再发出命令,派援兵,可能一切都晚了。这是一点。再有,就是中山国的后台老板是齐国,当时的齐国,是山东六国中,最强大的国家。那为啥叫山东六国?所谓的山东,不是指现在的山东省,或者说是太行山以东,而是指崤山以东。崤山就在现在河南洛阳一带。山东六国,就是指崤山以东的六个国家。当时中山国,在齐国的支持下,对赵国虎视眈眈,并且还多次协助齐国攻打过赵国,给赵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如果不设法消灭中山,赵国就永远得不到安宁。所以,赵武灵王北略胡地之后,就把目标瞄准了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