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简史》读后小结
由于HK近几个月发生的暴乱,让我不禁又回忆起文革。少年时期曾被一本《十年浩劫》(大概是这个名字,年代久远记不清了)深深震撼,可惜没有找到。于是买了这本《文化大革命简史》,是1995年由从事中共党史研究的席宣、今春明整理研究。除表达观点时有明显倾向性和保守性,内容和史实很客观和翔实。
避免争议,不讨论任何涉及具体个人,只是宏观的、客观的提出几个我理解的从文革得到的经验教训,希望对今人、后代少走弯路有所帮助。
1,唯物历史观非常重要。
文革的发生和出现不是孤立的。它即有新中国建立的内部经济、政治探索的必然历程,更有二战到冷战期间美苏博弈下的客观历史背景。就好像HK暴乱的背后是中美的角力,文革的发生是与苏联斯大林、赫鲁晓夫权力更迭以及对中国的外交态度密不可分的。如果不能对这段外部历史有清晰的了解和认识,就很难正确理解文革的初衷、动机和具体做法。而回过头看当时的历史,在那时的外部环境下,文革的出现有一定的必然性。或者说即使不是文革,可能也会出现其他形式的内部混乱。把文革简单归结到个人、小团体的观点是幼稚、偷懒和不负责任的。
2,还是要重视唯心主义,即人的终极问题(主要是信仰问题)。对上关系到政权的合法性,对下关系到广大民众的普遍的精神世界追求(唯心主义与个体主义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
中国从哲学历史和文化历史上都有唯物主义的传统,新中国之后更是以唯物主义思想为基础和主流。然而,即使从唯物主义观点看,国家权力也需要和经得起底层逻辑追问,这是从人治到法治的关键一环;而对于个人,信仰其实是为了满足感性需要,为人的情绪、价值观提供感性框架和依托,与理性无关。需要注意的是,无神论也是信仰的一种。对这一点有正确的认识,对民众教育有正确引导,对宗教有足够的包容,也就很难有人利用本属于感性世界的信仰去干扰理性世界的运作。你不主动去教育民众,避而不谈唯心主义或一边倒的批判,就会给别有用心者可乘之机。
3,如果政权更迭更加文明,特别是非暴力化,并尽量减少更迭周期和影响面,就是民众的福祉。这既需要制度保障,更渴望能形成文化共识和历史传承。这一点不细说了。
4,18岁以下,特别是学生,应远离任何政治运动。从生理发育看,这个年龄段大脑皮层(理性脑)尚未发育完善,容易冲动,缺乏是非观判断,以及对后果的判断和责任能力。一旦过火,于社会于青年都是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和无法弥补的伴随终身的心理创伤。希望社会能对这一点有共识和默契,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就这些吧,重复的观点和争议话题就不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