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婚,是对人类文明的突破,还是一种返祖现象
作者:帆茄
根据民政部对于中国婚姻登记的人数统计,2018年第一季度,全国新增结婚人数共301.7万对,这一数据与五年前同期相比,下降了29.54%,也就是说,与2013年的第一季度相比减少了一百多万对合法夫妻。还有一项2018年上半年的统计显示,全国新增的539.68万对中,上海、北京、天津进行婚姻登记的情侣新增数量分别为5.47、7.09、4.45万对,与去年同比相较下降了6-10个百分点。 “不婚族”这一词也随即出现,王炳钰等(2018)对“不婚”是这样定义的:不婚,又称作“结婚延迟”,不单指长久意义上的独身,而且也指包括晚婚、未婚同居、恐婚、(暂时性)独身等在内的婚姻延迟现象。
结婚这一行为,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古代人为了繁衍生息,维系和平,发明了结婚之礼,《礼记•郊特牲》中有曰:天地合,而后万物兴焉。夫昏礼,万世之始也。其中 “婚”字便是指 “在黄昏,阳往阴来,日月共存之际迎娶女方” 。婚礼,它背后的心理意义,其实就是一种仪式,双方共同承认的记忆点,毕竟人始终是一个个体,如果不表达,他人不能完全知会另一人的心思,所以结婚这个仪式,是欲长久相伴的两人,将共通的意见表达出来并强化记忆与塑造生活态度的方式。

我便是这样理解的,所以当了解到身边挺多人有不想结婚的想法的时候,我还挺疑惑的,尤其是一些相恋多年,甚至育有子女的情侣,也总强调其爱情不需要一纸婚书来巩固,那这到底是太把结婚当回事儿呢,还是压根不在意呢?
比较出名的应该是吴君如和陈可辛夫妇了,他俩相恋十几二十年,并育有一女,但至今未进行婚姻登记,也没有举办婚礼。陈可辛在《开讲啦》节目中提到,不想结婚的是吴君如,不是他,因为吴不希望外界拿“陈太”这个头衔框住它,吴君如在一次采访中说到“不结婚是因为相信爱情。如果没有感情也不会因为一个结婚证就令到感情提升”。
当代持不婚态度的人,总结了一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低欲望人群:内心有这样一种感觉,结婚,其实就相当于升级账户会员,虽然可以解锁一些活动,一些功能,但其实不充会员,这个账户的功能也够用了,没必要牺牲一部分资本,投资在升级这个 “VIP会员”上,就是要求不高,能接受现状的感觉。
2. 高实现人群:持宁缺毋滥的态度,认为没有必要强求,自己想结婚了就结婚,找不到匹配的伴侣,不结婚也无所谓;同时也较看重自身的职业发展,有较高的实现人生追求的需要,不希望被婚姻绊住他们往上攀爬的脚步。
3. 社会习得人群:就是说他们的不婚态度,主要是模仿他人,或在成长经验中逐渐习得的。比如像我们所说的“恐婚症”,就是因为见证了关系亲近者的“失败婚姻”,或者是接触了社会上大量关于婚姻的负面评价,从而有“不相信爱情”的想法,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所以防御性地形成了不婚的心理。
4. 心理障碍人群:从根源上讲,它是一种自卑心理地演化,Hazan和Shaver认为成年人与伴侣的爱情关系,受到他在婴儿时期与母亲的依恋关系的影响,比如一个得不到母亲敏感地照料、充足的饮食和温暖的怀抱等的婴儿,逐渐会产生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认知,长大后与他人相处时渴望被爱但又容易猜忌;一个与母亲并没有建立依恋关系对于母亲的存在没有强烈情感的回避型婴儿,长大后可能就会强调独立自主,常常回避亲密关系,可能与其坚定的不婚态度有关。

除了上述分类中涉及的原因,成为“不婚族”还可能跟以下情况有关:
1、大家在逐渐失去爱的能力。强调了个体性,好像就是在逐渐地放下了与他人的交互性,这可能是因为当下网络的发展,他可以让人类在生活中减少与他人的直接接触,各种社交软件,服务咨询软件还有一些无人商店等无人产品,可以让人花更少的心理资源(比如说构思问题、管理表情、打扮自己等这些都需要耗费心理资源),完成大部分生活事件,经常不需要用到感情,那感情这种东西不就逐渐地退化了。
2、明星效应。现在年轻人没个idol都不好意思跟人聊天,也就说由于对于偶像的崇拜,我们会有意或无意地认可并模仿明星的生活态度,而明星偶像由于工作特殊,大多都是晚婚晚育甚至不婚,或者说没有被狗仔发现的话在公众眼里是这样的,所以在宏观上,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不婚社会”的出现。
3、叛逆心理。在这个社会大背景下,由于各种因素,年轻一代尤其是在一二线城市打拼的人,普遍较晚结婚,而在家里的长辈不能理解这种情况,组成了“催婚大军”,“催婚”这个行为激发了年轻人一种“叛逆”的想法,然后就有种“你越催我越不结”的恶性循环的感觉。
4、认知失调后的认知合理化。可能是在成为“不婚族”之前,他们也尝试过,但总是经历失败,为了使心理不难受,人类在思想上适应性地将“找不到婚恋对象”合理化为,“其实我们不需要有婚恋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