眠去
六月的晚上,打开窗,扑面而来的风居然带着凉意。
不知道是否因为我再次翻开“入殓师”。
昨日,一个清寂的午后,如往常,一个人看书,写东西,听音乐,盘腿坐在客厅里喝茶。年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感觉自己回到某年的某种状态,完全把自己封锁起来,新买的CD,有很长的一个段落给了大提琴,太沉重了,音符里面跳动的是命运。生命中许多吉光片羽,无以名之,难以归类,似乎很难构成什么重要意义。它们只是一种感觉,在我心中萦绕不去。它们在那呆的时间太久了,感觉像是一天比一天亏欠更多,必须偿还……我的方式是:把自己关闭起来。
今年的夏天真是凉爽,晚上居然要盖着厚厚的被子,蜷曲拥被而睡,永远没有安全和归属之感。我把书房的长沙发吃力的挪动到书桌旁边,这样就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字幕,读到每一个字。书柜面墙而立,前后都是,置身其中,天地觉得更小。一如一个人要离开这个世界,需要的不过是寸土,也许寸土也不要,在西方文化里面,和东方文化差异的地方在于:他们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死者的敬重。在西方国家里面,大部分的人都持有自己的信仰,何去何从,早有归宿。对人待物,专注投入真心相待。不管是任何一种职业,任何一种身份,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但,在中国不行。今天看到一段话,大概是这个意思:中国人没有信仰,做任何事情都是半信半疑,无法全情投入。就拿还愿这个例子来看。西方的信仰是,做任何一样事情内心都会觉得充实,真主安拉上帝始终陪伴旁边。中国人不是,是得了一个愿,便要再还一个愿,今年还了,以后年年必须去还,不然就是亵渎神灵会遭天谴。真可怕。陪伴和报答,完全是两种不一样的心态和生活的方式。
扯远了。第二次看《入殓师》,平静许多。日本文化就是这样,和德国人有相似的地方。对于死亡会有一种憧憬炙热的信仰。也因为如此,对待死亡,会更加温柔相待,仿佛完成一个神圣的告别,一个重新的开始。
当然,会想起零五年的十一月。那个深秋,那几天的天气一直萧瑟着,和故人的最后告别除了巨大的痛苦以外,内心深处还有不知所措的巨大茫然之感。哪里会考虑到自己以外别人的情绪?一种巨大的茫然和恐惧之感把焦灼和痛苦的心填得非常满,而表面还要尽量平静压抑下去,让生活日常进行……扛不住啊,今天知道抗不下那么多东西。
整理不多的几件物品。帮忙打理各种的手续,打点身后的事情。常常坐着坐着,就浑身发抖,哭得全身颤抖,从那一年开始,当我痛苦的哭泣的时候,迸发出来的声音皆从胸腔而出,嘶哑如野兽般咆哮,真的就是这样的哭泣……
看他身边的人收拾一切东西,看他躺在冰冷的那个地方等待被人当作标签一样打开柜门粗暴的推进去……
这样痛苦的记忆是只要你看到相关的镜头,相关的事情,相关的故事,记忆就像潮水一样疯狂的涌上来,把你吞没。所以,看“入殓师”很痛苦。死去的人得到应有的尊重,被这样温柔的对待。那还算是好。我常常想,生死之离别,其实非常平常,就像同样一段感情的结束,处理的方式和态度的不同,会让你愈合的时间和伤口的迸裂有本质的区别。活在现世当中,人与人的交往当中,有多少时候,我们可以完全的感受到身边陌生的人或者朋友亲人之间带给你的完全真实的简单的质朴的温柔的互相信任的情感? 情感原是世间最美好最朴实最简单最真挚的东西,有多少人仍旧会相信它并始终如一温柔地对待它?只怕你稍微表现出来,别人会说你是煽情,会说你太感性,会说你太单纯得近乎弱智……有多少的人会利用你的这种生活方式与你交往并从中得到自己需要的某种情感慰籍?我们靠近它,却又排斥它。我们想拥有它,最后放手的又是我们自己……
有些感情是,过去了就不能回头。情感究竟是一种幻觉吗?爱情是一种感受和幻觉吗?我们一生与之缠斗,当你发现你已经尝到它的味道的时候,你愿意接受它的时候,其实它已经失去了。生命中的各种体验,往往很多时候只能进行一次,再回头,已经不是爱情了,可能只是感情,一种很深的很简单的很真挚的很宝贵的比爱情更加重要的情感……愿意相信它的人,有多少呢?从零五年以后,我就深知,人的一辈子,任何的体验只能发生一次。惘然不一定是后悔,回头不一定是重来。也许痛苦的只是,为什么在巨大的失去以后才能悟到如此简单浅显的道理,然,都来不及了,都无可挽回了。看着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人环绕在他身边,看着来来往往的人哭泣着告别,看着洁白的花大朵大朵的开放在灵堂里面,墙壁上,车上,他的身上……这个世间,只有我一个人,在他最终离开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如此温柔地相抱相待他离去,并深信彼岸是净土,而他不需要回顾,没有回忆,就此告别。
那个晚上以后,某种形式上,我也走了。经常一个人独坐的某些时刻,有时也会对着空空的墙壁说说话,想着如果有一日我也走了,也许只愿意好好的给我化个妆,衣服穿戴整齐,干干净净,然后,就不要哭了。死亡没有想象中恐惧和痛苦。告别的人不要太多了,何必呢,何必给自己脑海里留下一个悲伤的时刻。欢不要来了,以后的记忆里不要有这个画面。父母家人不要哭了,那一天也许还很遥远……如果朋友要来,唐一个人就好了,说说话,最后一次说说话。
写下上面的这些话,并不是悲观啊。也不是撇清。
大提琴仍旧悠扬的拉着,送别的人脸色凝重,压抑隐忍的哭泣,无奈又释然的表情,悲伤又深情的回忆……
北海道的冬天是一望无止境的湖面,波光粼粼,他送别了无数的人。给他们细心的擦洗身体,化妆,收拾干净,注意每一个细节,洁白的棺木,肃穆的牧师,一脸悲伤的亲友,湖边惊飞的白鹭……生命真是,在这个地方告别,在另外一个地方芳草萋萋绿意萦然。
我想起我在很长时间以后自己一人独自开车行驶过市区的某个夜晚。
那些无数一人安静的夜晚。
寂寞孤独又痛苦的某些时刻。
支撑着自己走下去的某种力量和一些深刻细致的感受,它们曾这样的陪伴我,伤害我又抚慰我的内心。
原来一个人的一辈子,真的每一样事情只能做一次。
每一个人只能好好相处一次,爱一次。
不知道是否因为我再次翻开“入殓师”。
昨日,一个清寂的午后,如往常,一个人看书,写东西,听音乐,盘腿坐在客厅里喝茶。年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感觉自己回到某年的某种状态,完全把自己封锁起来,新买的CD,有很长的一个段落给了大提琴,太沉重了,音符里面跳动的是命运。生命中许多吉光片羽,无以名之,难以归类,似乎很难构成什么重要意义。它们只是一种感觉,在我心中萦绕不去。它们在那呆的时间太久了,感觉像是一天比一天亏欠更多,必须偿还……我的方式是:把自己关闭起来。
今年的夏天真是凉爽,晚上居然要盖着厚厚的被子,蜷曲拥被而睡,永远没有安全和归属之感。我把书房的长沙发吃力的挪动到书桌旁边,这样就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字幕,读到每一个字。书柜面墙而立,前后都是,置身其中,天地觉得更小。一如一个人要离开这个世界,需要的不过是寸土,也许寸土也不要,在西方文化里面,和东方文化差异的地方在于:他们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死者的敬重。在西方国家里面,大部分的人都持有自己的信仰,何去何从,早有归宿。对人待物,专注投入真心相待。不管是任何一种职业,任何一种身份,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但,在中国不行。今天看到一段话,大概是这个意思:中国人没有信仰,做任何事情都是半信半疑,无法全情投入。就拿还愿这个例子来看。西方的信仰是,做任何一样事情内心都会觉得充实,真主安拉上帝始终陪伴旁边。中国人不是,是得了一个愿,便要再还一个愿,今年还了,以后年年必须去还,不然就是亵渎神灵会遭天谴。真可怕。陪伴和报答,完全是两种不一样的心态和生活的方式。
扯远了。第二次看《入殓师》,平静许多。日本文化就是这样,和德国人有相似的地方。对于死亡会有一种憧憬炙热的信仰。也因为如此,对待死亡,会更加温柔相待,仿佛完成一个神圣的告别,一个重新的开始。
当然,会想起零五年的十一月。那个深秋,那几天的天气一直萧瑟着,和故人的最后告别除了巨大的痛苦以外,内心深处还有不知所措的巨大茫然之感。哪里会考虑到自己以外别人的情绪?一种巨大的茫然和恐惧之感把焦灼和痛苦的心填得非常满,而表面还要尽量平静压抑下去,让生活日常进行……扛不住啊,今天知道抗不下那么多东西。
整理不多的几件物品。帮忙打理各种的手续,打点身后的事情。常常坐着坐着,就浑身发抖,哭得全身颤抖,从那一年开始,当我痛苦的哭泣的时候,迸发出来的声音皆从胸腔而出,嘶哑如野兽般咆哮,真的就是这样的哭泣……
看他身边的人收拾一切东西,看他躺在冰冷的那个地方等待被人当作标签一样打开柜门粗暴的推进去……
这样痛苦的记忆是只要你看到相关的镜头,相关的事情,相关的故事,记忆就像潮水一样疯狂的涌上来,把你吞没。所以,看“入殓师”很痛苦。死去的人得到应有的尊重,被这样温柔的对待。那还算是好。我常常想,生死之离别,其实非常平常,就像同样一段感情的结束,处理的方式和态度的不同,会让你愈合的时间和伤口的迸裂有本质的区别。活在现世当中,人与人的交往当中,有多少时候,我们可以完全的感受到身边陌生的人或者朋友亲人之间带给你的完全真实的简单的质朴的温柔的互相信任的情感? 情感原是世间最美好最朴实最简单最真挚的东西,有多少人仍旧会相信它并始终如一温柔地对待它?只怕你稍微表现出来,别人会说你是煽情,会说你太感性,会说你太单纯得近乎弱智……有多少的人会利用你的这种生活方式与你交往并从中得到自己需要的某种情感慰籍?我们靠近它,却又排斥它。我们想拥有它,最后放手的又是我们自己……
有些感情是,过去了就不能回头。情感究竟是一种幻觉吗?爱情是一种感受和幻觉吗?我们一生与之缠斗,当你发现你已经尝到它的味道的时候,你愿意接受它的时候,其实它已经失去了。生命中的各种体验,往往很多时候只能进行一次,再回头,已经不是爱情了,可能只是感情,一种很深的很简单的很真挚的很宝贵的比爱情更加重要的情感……愿意相信它的人,有多少呢?从零五年以后,我就深知,人的一辈子,任何的体验只能发生一次。惘然不一定是后悔,回头不一定是重来。也许痛苦的只是,为什么在巨大的失去以后才能悟到如此简单浅显的道理,然,都来不及了,都无可挽回了。看着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人环绕在他身边,看着来来往往的人哭泣着告别,看着洁白的花大朵大朵的开放在灵堂里面,墙壁上,车上,他的身上……这个世间,只有我一个人,在他最终离开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如此温柔地相抱相待他离去,并深信彼岸是净土,而他不需要回顾,没有回忆,就此告别。
那个晚上以后,某种形式上,我也走了。经常一个人独坐的某些时刻,有时也会对着空空的墙壁说说话,想着如果有一日我也走了,也许只愿意好好的给我化个妆,衣服穿戴整齐,干干净净,然后,就不要哭了。死亡没有想象中恐惧和痛苦。告别的人不要太多了,何必呢,何必给自己脑海里留下一个悲伤的时刻。欢不要来了,以后的记忆里不要有这个画面。父母家人不要哭了,那一天也许还很遥远……如果朋友要来,唐一个人就好了,说说话,最后一次说说话。
写下上面的这些话,并不是悲观啊。也不是撇清。
大提琴仍旧悠扬的拉着,送别的人脸色凝重,压抑隐忍的哭泣,无奈又释然的表情,悲伤又深情的回忆……
北海道的冬天是一望无止境的湖面,波光粼粼,他送别了无数的人。给他们细心的擦洗身体,化妆,收拾干净,注意每一个细节,洁白的棺木,肃穆的牧师,一脸悲伤的亲友,湖边惊飞的白鹭……生命真是,在这个地方告别,在另外一个地方芳草萋萋绿意萦然。
我想起我在很长时间以后自己一人独自开车行驶过市区的某个夜晚。
那些无数一人安静的夜晚。
寂寞孤独又痛苦的某些时刻。
支撑着自己走下去的某种力量和一些深刻细致的感受,它们曾这样的陪伴我,伤害我又抚慰我的内心。
原来一个人的一辈子,真的每一样事情只能做一次。
每一个人只能好好相处一次,爱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