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9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洪流无法冲刷内心的孤岛——2019年度阅读总结
2019年一共读了78本书,其中虚构33本,非虚构45本。虚构的比例是43%。比起去年,总数上升了58%,但虚构的比例大幅下降了。我还是一直秉持着虚构文学的意义更甚于非虚构的,乍看之下,非虚构作品譬如社科,承载着更大的信息量、有“干货”,看起来更有“用”。但读文学时不仅需要调动理性进行分析,还要调动感性与书中的人物共情,人类的悲喜并不想通,心和心是很难靠近的。今年对实际生活的体验多了,但觉得对文学的体验和感觉少了,社科的比例上升,也是为了逃避在文学中的挫败感吧。今年在生活上历经许多不同的人、事与价值观就像洪流一样冲刷着,本就摇摆不定的“我”,就更加踉踉跄跄,读书确实能够让内心的“我”更稳固,多多沉淀。
一、作家专题
今年做了一件想了好几年的事情——将一位作家所有的作品按写作顺序读完。
1. 计划读完马尔克斯所有的作品。
前10个月读完了18本,剩余2本却怎么也不舍得读了。马尔克斯是纯正拉美血统的硬汉作家,他笔下的作品气势如虹,承载着整个拉美的泪与血。时隔5年再读《我不是来演讲的》,依然能唤起刚知道拉美悲惨命运时的惊愕和激情。他的作品里,有革命的激情,有执着的爱情,有瑰丽的想象,有颓然的孤独,到最后一部《苦妓回忆录》,化作绕指柔,将革命与爱情化作缩影,放置于想和处女做爱的垂垂老者性的能力上。这部作品真是特别马尔克斯式的结局。
还剩下一部《我不是来演讲的》,对其会有一种走进偶像、揭开大作面纱的忐忑。在作品里读到的马尔克斯,那些根据情节的推敲和猜测,到底是不是真实的呢?
除了读作家,读马尔克斯,在专题之下还希望读一些周边,比如社科、历史,还有一些同时代的或有关系的作家。2019年读了加莱亚诺的《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希望今年再多读一些这样的书,还有诸如富恩特斯、卡彭铁尔、阿斯图利亚斯的作品。
2.读完石黑一雄的所以作品
他的作品只有几部,所以难度并不是很大。这一次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将其读完,可能会很长一段时间不会再读他的作品了。他是个蛮会讲故事的人,但与其说他是用小说来讲故事,倒不如说他更像在用电影讲故事。所描绘的场景都很有画面感,很有氛围,就像可以走到人物旁边似的。最喜欢的还是《小夜曲》,可以和里面人物在失意的雨夜互诉凄苦。
二、年度阅读
去年没有读什么太让我惊艳的书,所以写起总结来也有点兴味索然。选出来以下10本,其中虚构文学5本,非虚构历史、人类学、社科、纪实、艺术各1本。
文学:
《伊凡·伊里奇之死》
托尔斯泰有很多面,如果说《战争与和平》是历史广度的一面,《安娜·卡列宁娜》是他伦理道德的一面,《复活》是宗教神性的一面,那么这几个中篇则体现了“老好人”托翁人性的“阴暗面”。称之为“人性”,是指他摆脱了外在的枷锁,从人单纯的本能出发看待事物。这是三个不那么托尔斯泰的托尔斯泰小说,让我们看到了褪去精神外衣的托翁。
《克莱采奏鸣曲》倒叙了一个男人憎恨爱情,憎恨婚姻制度,怀疑他的妻子出轨,直到无法控制自己的嫉妒心将妻子杀死的故事。他叙对于爱情和婚姻的看法,像引诱着普通人去探险一般。尽管道路崎岖,饱受身体和心灵之苦,却有种探索危险的无人之境一般的紧张和刺激。叙述中的男人像一头困兽,一直被一个看不见的笼子——他不认同却要被裹挟的婚姻制度困在其中,无法施展身体。随着故事的展开,他叙述中的愤恨越来越强烈,当压抑积累到一定程度,他被引爆了,杀了妻子,导火索就是妻子和乐师在家里有说有笑地合奏。当他恍然大悟时,发现一直没有将妻子视为人类,而是他对发泄爱情与婚姻愤怒的客体。
《魔鬼》讲述了一个有抱负、有责任感的优质男青年叶辅根尼被心中的魔鬼——情欲控制而不能自拔的故事。他有令人骄傲的妻子,但总是无法摆脱对乡村农妇的性冲动。这种无法解释的冲动正和人类的情欲一样,没有缘由,无法解释。小说以假设的方式推演了两种结局:男人自杀、男人杀了农妇。或许还可以推演第三种:男人杀了妻子。但无论哪种结局,都说明叶甫根尼的“精神病”是普遍存在的。身体内的两个灵魂,既是道德的阴暗面,却也是最真实的人性。
《伊凡·伊里奇之死》讲述了一个普通人伊凡·伊里奇死亡的过程。他身上有每个人的影子,可以看做一个平凡人高度浓缩后的形象。他的生命是以他知道自己得了重病之后为分水岭的。前半生平稳、“成功”而无趣;知道自己不久将要死去后,便发现了“不对头”。醒悟是第一步,而如何改变又是更难的一歩。除了生理上的痛苦,观照死去过程的心灵痛苦是更恐惧的,但是这种痛苦却可以让人清醒而敏感地感受生命,构成了生命力渐渐消逝,却越来越能感受到真实在“活着”的悖论。这大概也是一个永恒无解的难题。
《族长的秋天》
也许很多人在不了解拉美之前难以想象拉美的状况,那么老马就在这部小说中用天才的语言将拉美“传达和呈现”给读者——苦难的生活,混乱而支离破碎的现实,冗长而相似的生活,神秘瑰丽的意象,情感浓密滂沱,道听途说、真假难辨的口述体——将拉美以形式化表达在文字中。而读者置身其中时,妄图抓住一丝半缕的头绪,又迷失在碎片和混乱之中。小说塑造了一位将军,他看似叱咤风云,一手遮天,但不为人知的是他裤裆中因为疝气而肿胀的睾丸。他的父权和男性气质是被阉割的,拥有的只是徒有其表的权力,但却无法真正带领拉美走向新生,只能继续肿胀而腐坏。他真正拥有的,只是“三把门环,三道门闩,三个插销”的孤独。
《梦中欢快的葬礼和十二个异乡故事》
12位从拉美来到欧洲的人的生活一撇。可以从这些片段中感受到他们身上的拉美原乡,这是灵魂中带着的烙印,即使肉体覆灭了也不会消失。从万物有灵论,到被压迫形成的病态生活惯习,再到苦难的政治现实等等,他们从未考虑脱离这种信仰,是他们远离故土后赖以生存的安全感。正如总统说的那样,他们都“无可救赎”,是与生俱来的拉美气质。这本小说不同于老马其他的小说,似乎加入了更多的“解释”,在叙事的过程中加入了很多逻辑线索,让读者一步一步推敲和还原出事件的本末。阅读体验更像是欧洲小说的套路,也许是随着事情发生地移到欧洲,讲故事的方式也改变了吧。抑或是已经成为了世界级大师的老马要让更多的人“读懂”他的小说。每一篇都炸裂精彩。光恰似水的比喻实在是太美妙了;玛利亚死前的费力打点一切,只希望死后不再孤独,让人痛心与感动。
《苦妓回忆录》
老马的爱情是通常是革命的爱情。但在这本“封笔之作”中,革命的影子已经淡得太多了。主角刚刚过完了90岁的生日,他决定找一个年少的处女,送自己一个充满爱欲狂欢的夜晚。在女性主义的视角下,用性能力来证明自己的生命力的情节安排不免有些猥琐,但或许那样才能让人体会到对于死亡迫近的恐惧。但年过半百时已经睡过514个女人的主角,这一夜却没有如他的剧本上演。女孩身体的“话语”在一点点地改变老者。老马将一个有失伦常的故事讲得优美、惊心动魄。有如话剧,故事发生的地点绝大多数集于老学究的小屋,故事基调和主角的感情有明显的变化:从一个散发着腐烂气味的死气沉沉小屋,到注入了新生与爱情的阳光。女孩将老者对衰老和死亡的恐惧转化为了如同情愫刚刚萌芽时的带着羞怯的纯粹的爱情,获得了精神而非肉体上的“新生”。
《流动的盛宴》
巴黎不愧是巴黎,就连一条不起眼的路,都冠以笛卡尔的大名。若是人文学的爱好者,恐怕会在巴黎的街头发狂,因为不出几步,就能“遇见”一个对人类思想做出贡献的大人物。《流动的盛宴》是海明威离开巴黎30年后从开始写下的回忆散文随笔,写二十几岁的巴黎生活。海明威以一种平常而又朴实的口吻讲述,尽管与他交往的人后来在文学史上都有一席之地,但他却在书中给这些“大人物”拆台。巴黎的生活,朴素中有惊奇,惊奇之下又是平凡。巴黎让他有饥饿感,不仅仅是因为生活拮据,而是艺术的黄金时代和身边的人都让他打开了全身的触感,“鲸吞”着所接触到的世界,汲取它的养分。“流动的盛宴”这个形容词非常的传神,正是这种身心的饥饿感,享用巴黎“流动的盛宴”才会更加享受吧。尽管当时很穷,并且前路茫茫,但满怀希望,这就是支撑着他写下去的力量。
历史:
《邓小平时代》
大多数人的头脑里都有着中国当代历程的骨架,而这本书就为这个骨架填充了血肉。毫无疑问,邓小平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巨大,但这个巨大的影响是通过其解决问题而产生的。成立后的新中国有许多棘手的问题,在邓小平的带领下,这些问题一个一个被解决,中国由此成为一个多层意义上的世界“大国”。这本书属于重大选题,通常这类书籍在面世的时候,已经让人们无从去探求其是否百分之百真实。但《邓小平时代》特别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它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而不是掩饰历史,已经多了几分客观。它让年青一代知道了更多的事情,看到了过去的中国其实存在着更多的可能性,也得到了一种力量。特别是读到第20章时,甚至忘记了现状,仿佛穿越回了许多人都怀念的80年代。合上书,却恍如一梦,赞叹历史,莫谈国事吧。
人类学:
《我们都是食人族》
结构主义人类学大师写的一本小书,深入浅出,从当时社会上的“热点”揭示背后的宏大的人类学研究母题,如神话起源、农业起源、食人族、女性与社会起源、生殖伦理等。读完这本书对现状有了更深入、更颠覆性的思考。作为一个欧洲的学者,没有主仆二元对立,没有“他者的凝视”,没有强烈的西方中心主义,以更包容的学术框架化解文明的冲突,化解不同群体和个体的冲突。除了他所传达的内容本身,论证的方式更为精彩,从一个很小的切口切入,切开了背后宏大的世界;演绎和推论严丝合缝,还采用了“反例之反证”等幽默的手法来阐述观点,读起来真是让人颅内兴奋。
社科:
《茶馆之殇》
本书围绕老舍的剧本《茶馆》和相声《皮裤胡同凶宅奇案》,由明清时期的茶馆盛况展开,梳理了清末至当代近百余年北京公共空间发展演变,这也是北京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茶馆宋元两代兴起,至明清而鼎盛,在北京城里承担着六大职能。出乎意料的是它还承担着信息散播中心的职能。这样的公共空间只能存在于前现代,为有闲阶级提供消遣。中国政体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后,社会成分也从熟人抱团变为原子化陌生人的存在方式,因此以熟人社会为基础的公共空间也不复存在了。前半部书讲茶馆是如何随着清朝覆灭、科技发展等社会变迁而渐渐失去作用的。后半部概述了茶馆消亡后,替代茶馆的消遣有哪些,涉及中国近代电影、话剧和相声曲艺的发展。整本书模仿说书的笔法,将事件始末娓娓道来,还有些老北京特有的语言韵律感。如果能把查阅的文献附在书末,那就更好了。
艺术:
《音乐的极境》
音乐既是最缄默不语的艺术,深奥难以讨论,又以最直接的,超越人类语言和意识形态的方式打动人。萨义德十分庞杂又不会让人无从阅读的音乐评论集,联结了音乐的感性和理性。同时又是显露萨义德内心本真的文集,慷慨而谈各种宏大理论如他,在谈论起古尔德时,居然是一副赞不绝口的迷弟口吻。最动人之处就是谈及与巴伦博伊姆交往的经历时,对其相见恨晚却有些无奈惋惜的口吻,一个阿拉伯人,一个以色列人,背负的历史、民族与家国的仇恨,在音乐前却自动退居后位,艺术的宏伟可以超越人类俗世的意识形态。最后一章谈及贝多芬晚期风格,对古典传统脱逸,关注个体,又达到更高层次的人类共同命运的精神追求,充满中止与裂痕的新美学和文学领域的“现代性”联结起来。那么贝多芬的这种革新,比世界范围内思想变革早了一个半世纪。这本文集值得一读再读。
纪实:
《末日巨塔:基地组织与“9··11”之路》
“9·11”事件是故事的结局,也是故事的中心。在这本500多页,时间跨度20世纪几十年间,出现了好多人的书中,有三条线索相交于此:反世俗化侵蚀的伊斯兰纯粹精神之父库特卜的思想,本·拉登将分散各地、各种目标的伊斯兰运动凝聚成国际圣战军团的创想和行动,还有美国官僚体制配合失败的客观条件——这三条线索指向最终的惨剧。藏在这个事件背后的是20世纪古老的伊斯兰教受到世俗思想的剧烈冲击、中东地区一夜暴富而导致的社会思想震荡,以及恐怖组织错综复杂的发展等等宏大的社会难题。在新闻中看到各种恐怖袭击也许会不假思索地谴责恐怖组织,但读完这本书可以一定程度上地理解其合理性,始作俑者是贫穷与世界霸权,世界和平是一个难以达到的平衡点。作者将所有资料、采访、手稿和事件的来龙去脉梳理出来,写成故事,实在是工程浩大!
三、2020年的flag
2019年暗暗立下的flag完成了两条,总归不是一事无成的吧。
现在立下2020年的flag:
1.读完鲁西迪三本;
2.读完拉美其他作家的作品,如卡彭铁尔、富恩特斯等等和《印加帝国的末日》;
3.读完加缪全集和《加缪手记》、《加缪传》;
4.陀思妥耶夫斯基8部读完其中4部;
5.读完科塔萨尔其他3本;
6.社科读一些和城市相关的书。
总数上希望能不低于2019年,能增加多少也是随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