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们的非建筑书单 第二季
这一次承袭上一篇,还是由五位建筑师朋友们(包括我)推荐最近大家读的好书,前三位是上一季的老朋友,这次又增加了两位新朋友~大家的书评不限于书籍内容,而更多的是从书籍所带来的感触、启发和独特视角说起。希望朋友们喜欢~未来也将推出一期建筑书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联系我噢~
*懒丁推荐*
读这本书有种莫名的惊奇感。读之前,从未听说过也完全不知道原来是这么经典的一本书。所以完全没有带着任何预设或者期待而读起。
1984对于作者来说是一个未来的时代,他(1949年写作此书)建构了一个未来的集权主义社会:人们不知道什么是真相因为可以随时因领导人的一句话而篡改,木有私人的自由生活,一切都被监视当中,为了达到集权主义,政府不断喊口号、制造不实事实、禁欲、把各阶层分割、言论信息无法自由传达……人们变得麻木,以此才能服从统治,而政府所构建的无论是各国之间的战争还是对阶层的定义,都是为了能更好的统治。即使主人公不断寻求对这种生活的突破,甚至以为就要成功,才发现所有都是阴谋以使自己入狱,而小说最后的结局也是相当的消极,无法逃离的生活。
读时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心情,当时同时正在读《二手时间》(记录了苏联解体前后苏联人民自己对当时的记忆),许多人提及害怕电话被监听,所以交谈中都放着音乐等当时苏联统治的状态。一面是对未来的构想,一面是对过去的回忆,但是两者却有很多相似的重合。
而回到当下,也不得不说书中很多内容与当下的状况不谋而合。一边读着深有同感;一边钦佩作者对未来的先知;一边感概终究是逃不过这样的政治社会;一边沮丧就像主人公一样木有出路。复杂的心情,而最后也没有找到可以逃脱的方式。这种消极的心境持续很久,也是我为什么迟迟没写书评的原因。也许我们终究逃不出当下的时代背景,但是能从自身小环境去找到一些温暖和幸福吧。
*兔子小姐推荐*
答应丁的书评,从年前拖到了现在,写了一半又放弃。本想应该契合一下当下,推荐一本经济类的读物,但前两天看到某人物被判23年,还是决定回到自己最初的选择——推荐一部关于女性的小说。
说推荐其实也不尽然,更多的是分享,毕竟是一本有年头的小說了——考林麥卡洛的《荊棘鳥》。講述幾代女性在某個特定社會環境中的命運,是這類題材作品通常慣用的手法,此書亦不能免俗。然而之所以印象深刻,大概是因為讀書的年紀尚小,又第一次讀懂了某種類似於生命延續的奧妙。(此處想給自己一個白眼🙄️)
书中“菲”有一个特别有趣的话,大意是女儿对于她才是生命的延续,而儿子就像是生活的玩具,不同于另一种世俗化的“重女轻男”,而完全是一种对于生命的嗟叹。事实上,她本身对于女儿的爱并没有超越她对于自己心仪儿子的爱,她只是在女儿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重复着她自己的某些无法抗拒的命运,却也同时抗争着她的束缚。也许在她自己身上,她都无法如此清晰地看到那种矛盾,喜悦,憎恨交织在一起的样子,她对女儿同情且愤怒,就像对她自己。
每每想起这一段,都会觉得有一个女儿是一种不错的体验,似乎找到了一些生命延续的意义。
最后就以我喜欢的这段话作为结束吧。“鸟儿胸前带着棘刺,它遵循着一个不可改变的法则。她被不知其名的东西刺穿身体,被驱赶着,歌唱着死去。在那荆棘刺进的一瞬间,她没有意识到死之将临。她只是唱着、唱着,直到生命耗尽,再也唱不出一个音符。但是,当我们把棘刺扎进胸膛时,我们是知道的。我们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们却依然要这样做。我们依然把棘刺扎进胸膛。”
* Boliwaer推荐*
《AI 未来》
如果说最大的意外,就是李开复竟如此有人情味,如此温暖,如此入世,如此透亮。
久闻大名却从不了解,想象中和所有的硅谷天才同样的印象一样,更接近于电影《社交网络》中的扎克伯格。却竟然是个温文尔雅,循循善诱的人,和他对自己“工作狂”的描述难以对上。
我们身处其中,享受了太多的便利以至于变得麻木,却看不清身边狂风暴雨般的巨变。敏感而博识的李开复才能将20年,10年,5年间的关键节点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这些圈外人讲述清楚,才突然意识到世界不是悄然改变,而是悄然巨变,才意识到十年五年两年前我们竟然过着和今天如此不同的生活,才了解到中国的it公司通过如何的策略而一步一步取得胜利和主动,中美两国的科技思维和行动方式有如何巨大的差异和导致的结果,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已经发展到和美国分庭抗礼的地步。智能手机,3G 4G 5G,移动支付,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数据到底如何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而未来我们将走向何方,又将面临怎样的挑战,李开复老师都一一详述,成见和思维定势也随之一一破除,简直是打开新世界大门。
这些完全像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讲述,听起来既非苟且也非远方,天地不仁却饱含大爱。当李开复讲述身患癌症,以及送别母亲的经历,科技的忧虑终于找到了出口,而答案如此简单,在听到那么多闻所未闻,终于回到了这个充分共鸣的原点,人类的爱。
*妍妍推荐*
对"唐人街"的兴趣还是从在美国生活的一段经历开始的。纽约唐人街是每个在纽约生活的华人都难以避开的去处。不仅如此,这里也已经成为每一个纽约客心中的必达目的地。全年无休的繁荣景象映射出美国华人的生活百态。
书的副标题总让人有一种王启明初到纽约的悲怆感,因为编者秉承的是在世界文化频繁交流的今天,“唐人街”依然有其独立于城市之外的坚定理由。这和思维日益西化-或者说是全球化-的年轻人的观念似乎有些背道而驰,但并不影响我们通过这本书的全景视角去看世界。
很多学者参与到这本书的讨论里,以不同口吻描述了温哥华、纽约、芝加哥、悉尼、利马、哈瓦那、巴黎、里斯本、东京“唐人街”的发展。有的章节偏向于研究,略显枯燥;大部分像是带有长长叙事情节的故事。可以发现,虽然都是粉饰了传统中国建筑外观的街区,填充了餐馆、超市、洗衣店,但是全球各地的“唐人街”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存方式。
“小E推荐”
《悠悠南北朝:三国归隋的统一路》
近年来,热播影视剧里的古装美男层出不穷,颠倒众生。尤其是南北朝背景的一大波帅哥们:琅琊榜的靖王,陆贞传奇的高湛,兰陵王高长恭...无不拥有俊美的容颜和绝世的风度,令无数少女和老阿姨们芳心错乱、神魂颠倒。他们风华绝代;他们隐忍痴情;他们,却最终无论如何也逃不开悲剧的历史宿命。他们使我喟叹不已,心向往之,也勾起了我对南北朝历史的浓厚兴趣。于是,一口气读完了陈羡先生写的南北朝历史三部曲,而最触动我的则是第三部——《三国归隋的统一路》。
这本书以“绝代双骄”高欢、宇文泰及其后人的发家、斗争与发展为主线,介绍了大约公元499年至589年间的中国历史。对应的朝代在北方是北魏末年分裂成东魏、西魏,后来各自发展成北齐和北周;在南方则是“宋齐梁陈”中的“梁”和“陈”。
这是一段很精彩的历史,借用豆瓣网友的说法,在此期间,“一边是英俊的疯子们热闹狂欢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北齐);另一边是几代人的隐忍克制却一个儿子没教好几乎灭全族(北周)。”其中,还有侯景以一己之力改变了乱世的平衡格局,加速了腐朽的南朝的覆灭。
作为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本书中,作者的写作功力较前两部更为成熟;书中对于历史进程及其内在逻辑的分析也更加精炼和深刻。在这里,作者的格局更大、视野更加开阔,指出了:“后三国时期,各国统治者所面对的,其实是一个共同的问题:如何建立一套足以替换旧有门阀制度的新的社会体制?谁能够更快更好地建立这样一套制度,谁就能走在时代的前列,赢得竞争的胜利。”这样的思考与观点,提高了本书的思想深度。
而在更细微的技术操作层面上,作者描写了大大小小几十场战争、各种权谋机变算计等等,令普通读者深受启发;引导读者去思考诸如:资源整合、力量调配、士气鼓舞、政治斗争等等关于带团队、干事业的一系列问题。
除此之外,书中也精心再现了那段历史中一个个令人动容的故事:陈庆之白袍渡江造就“千军万马避白袍”的神话;梁武帝萧衍“自我得之,自我失之”的喟叹,包含多少无奈与讽刺;两军对峙,连劝降书都那么有诗意:“…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亡国之夜,“晋阳已陷休回顾,更取君王猎一围”的贵族阶层娱乐至死的精神;而“绝代双骄”之中,无论是高欢,还是宇文泰,终究都没有能笑到最后…
最后想说的是,如果将本书与同样是白话文通史的《明朝那些事》作对比,《明》的叙事方式更像小说,让读者大呼精彩、过瘾!而本书的主观叙述没有那么多。
两者的立意角度也大不相同:《明》重点着墨的是盛世里各利益集团的博弈、斗争、制衡,以及杰出的文人士大夫和将领们的人生理想和传奇经历;而本书则重在展现一段混乱不堪、极度黑暗腐败的历史。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每个人的命运都显得如此悲壮而苍凉。多少传奇人生,像流星般划过夜空,最终又消失在苍茫的历史长河中。而新的生产关系与制度,终究席卷人们来到全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