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模式有可能创作出好的小说吗
昨天的文章,得到了一个朋友的反馈。她是一个作家,我很喜欢她的作品。同时她的职业好像也跟程序有关。她说她在“研究生意模式和团队运作模式”,觉得这种合作模式难度很大,“成功的几率比找个人幸福过一辈子还低”,认为这种模式“不大合适小说创作,却非常适合影视创作”,“因为影视是种综合艺术形式,团队的策划、讨论、执行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她在国外,所有我看到她的消息的时候已经是早上了,错过了跟她深入讨论的机会。
我想起了她的小说。
她写的是都市女性的生活,很细腻,在很多方面,作为一个男性,我都产生很多共鸣。她的小说,为什么会让我产生共鸣?她写的小说也是我心里定义的那种通俗小说,为什么她觉得很难用团队模式来创作?
她解释为什么这种模式难度很大的原因的时候说:“这跟对方是不是程序员关系相对较少,跟大家的专业素养关系大一些”。
她提出了一个问题——专业素养。程序员的专业素养,我觉得比较好评判,而一个作家的专业素养是什么,评判的标准是什么,好像从古到今,无论是大作家还是评论家,都没有提出一个明确的标准。最近看毛姆的读书笔记,毛姆写了很多大作家的生平。毛姆有个很强大的能力,那就是他能准确感知到这些大作家内心的矛盾、痛苦以及担忧。比如,托尔斯泰一直困惑的是生命的意义在哪里,他一生都纠缠在这个问题里面,他去作农夫,去给农奴的孩子办学校,信教,等等,都是因为他的困惑:人生的价值在哪里?
另外,我获知的另一个重要信息,就是这些大作家,写的小说中的生活,其实有很多他们并没有经历过,或者说并没有完全经历过。比如司汤达的《红与黑》,于连的原型来自于他父亲手下的一个年轻人,这个年轻人聪明,充满了欲望。现实中的于连并没有经历过小说中的故事。从毛姆写的司汤达的生平来看,《红与黑》中的大部分的事,是他自己看到过的,经历过的。为什么于连能让人又爱又恨,让读者内心激荡?我的想法,是因为司汤达写出了他的人生困惑和痛苦。
曾经看过的一本书里,有个观点是:写你从情感上知道的,而不是写你知道的。作者认为创作的一个常见的观点“写你知道的”是错误的。“写你知道的”,我的理解是写你了解的生活。中国文学里有一个做法是采风,也能说明这一点,好像写某个题材,首要的是去了解你所要写的生活。
这一点,对于创作来说,是必须的。我想,很多古言作家,比如《甄嬛传》的作者,应该有查过古代宫廷生活的资料。
但是,“写你从情感上知道的”更重要。古今中外,有很多幻想小说,比如修仙类、玄幻类,很多故事都发生在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比如《魔戒》。这个世界没有谁经历过,没有谁见过矮人、精灵和霍比特人。但是为什么读者会认为这些人是真实存在的?
曾经听过一个概念:“文学的真实”。
文学的真实不在于文学表达的是我们都见过的事情,而在于文学所表达的情感是真实的,是我们大部分人曾经经历过的。武侠世界、魔幻世界以及《潘多拉》的世界,谁经历过?然而我们懂得萧峰,懂得郭靖,懂得哈利波特,懂得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
所以,回到朋友的问题,一个作家的专业素养是什么?或者说一个作家应该具有什么专业素养?我的认知是: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一颗充满欲望的心,以及故事创作的基本技能。
有个题外话——文笔。很早的时候,我也沉迷于文笔,常常会觉得某个作家写的句子,用的词,特别好,充满了情感或者充满了某种莫名的情绪。
多年前我的一个老板说过一句话:文笔不是最重要的,只要这个作者能准备表达出他的想法就可以,如果不能表达,那么我们甚至可以找人替他表达。
我当时很不忿他的这个观点,认为他太商业化了——文学怎么能这样?
今天,我认为他说的是对的。无论是对文学还是通俗小说来说,“文笔”是个伪命题,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想怎么准确地表达“文笔是个伪命题”这个观点。文笔,常见的理解就是用词很好,很文艺很文学。而我的想法是,即使是古今中外的大文学家,用词都是简洁的,是为了准备表达内心所想,文字是为自己的想法服务的,如果单纯追求文笔,那就是末流之中的末流了。
之所以你认为一个作家的文笔好,那也许是因为这个作家的内心有所思考,有很多想法,通过文字流露出来。关键是作者内心有货。
所以,文笔好,其实就是能准备表达心中所想。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心中所想。而所想从哪里来?那就是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托尔斯泰的观察和思考,就是人生的意义在哪里。我想他不会止于感叹:“生活的意义在哪里?”他会带着这种情绪去探究,去实践。而这些实践和探究会反过来促进他更深入的思考。这是我个人的揣测,只是为了验证我的观点。毕竟我没有去仔细研究托尔斯泰的生平。如果有不对,希望有研究的朋友一起探讨。
前面还提了一个词:“欲望”。特意提出这个词的原因,是我见过很多作品,总想把主人公表现的特别好,好到“非人”。一个道德完人,是无趣的。托尔斯泰有欲望,他的欲望是探究人生的意义,他想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他的作品是怎么探究这些意义的,可以去看看这些小说,也可以看看他的小说的评论。或者等我们的毛姆读书笔记出版了,你可以去看他的观点。
欲望,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动力。欲望是迷人的。欲望是让你坚持写100万字的驱动力。最关键的,欲望是让你的人物能打动人的最基本的原因。
影视行业有一个词叫“被动型主角”。我见过很多小说,主角都是被动型的,甚至这个主角只是一个所有事件的经历者,这些事件于他而言,没有对他产生情绪,他既不愤怒也不高兴。这是我见过的最差的一种主角人物了。
还有一种,早期的言情小说,主人公都是美好的,然后一个霸道总裁要死要活地爱上了她。这种小说,有很多写的很好。好的原因在于,作者很强大,内心有很强大的欲望。这种欲望就是:我是个很好的女子,希望有一个霸道总裁用我喜欢的方式来爱我。
这个欲望太强大了,导致作者塑造的氛围强大到足以感动人。
还有一种故事,情景剧。比如《老友记》和《请回答1988》。这种故事跟写作技巧没有关系。《老友记》在某些场景里符合影视创作理论,而《请回答1988》我完全没有看到其中有符合影视创作理论的。我想象不出这两部绝世作品的创作者是怎么创作出来这样的作品的。但是有一点我可以想象到:创作者在这两部作品里所表达的情绪是有强烈欲望的,作品里所表达的情感也许是他们最想得到的。
回到上一篇的主题——创作技术和作者的情感,我觉得,团队是一个有可能获得成功的方法。我跟与我合作的作者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小说创作,在某些方面是可以用技术和团队智慧解决,然而,真正到了作者写作的阶段,只能靠作者本人了,其他人帮不上忙。一个小说的好坏,只能靠作者个人的情感和欲望。技术能解决的,始终只是形式上的问题,而团队智慧能起到作用的情境是,很多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并没有那么深,甚至对自己想要写的主题并没有思考的那么深入。如果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作家,那么,并不需要团队和技术。可惜的是这样百分百的作家我见得不多,或者说他们准备不足,他们常见的想法是:跟你在这里探讨1个月是完全浪费的,1个月的时间,我已经写了10万字了。网络文学里有很多天才作品,这些作品的作者,我也认为是天才作家,然而,天才作家毕竟是少数。
我能理解大部分作家为什么排斥技术和团队。对于写作,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很私人的事。如果有其他人参与,那这个作品就偏离了作者创作的初衷,丧失了作者自己的风格。
所以,我想说的是,想创作文学或者文艺小说的作者,我们帮不上忙。如果你想创作通俗小说,准备地说是想创作一个故事或者一个类型小说,就目前来说,技术和团队,是有很大帮助的。
最后,想说的是,我们想要的是一个好看的故事,一个能够产生衍生价值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