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电影观后感
格式:序号.电影名 看时的豆瓣分数
1.来电狂响 5.8
本来不想写了,但是本着看完一定要有输出的精神,挤出来点。
先说不重要的。演技觉得还行,奚梦瑶没有给我那种大家口中的“出戏”的感觉,我觉得演技都挺好,而且演这种插科打诨开玩笑的“喜剧”,姑且算戏剧吧,从头到尾我只笑了一次,也不需要太多的演技。后面马伊利那里说教模式,就非常生硬了,还对着镜头独白,这又不是话剧,话剧也没敢这么演的。中间有个小细节不知道是不是导演有意的,男人和女人分别坐在桌子的两边面对面,像是两个阵营,这个细节让我加分了,但是马上座位又换回来了。另外同性恋婚礼这个小细节,挺有意思,但是怎么说呢,和这个电影主题没太大关系。名字叫来电,其实手机只是起到一个媒介作用,其中有些关系,刻意地通过手机去表达,就只是为了电影的“手机”主题,有些牵强。另外,主题归结到手机,有些过分夸大了,手机没那么坏。
然后是感想。本来没想看,在家待着没事翻到了,想到这个电影前一阵好像还挺火,就看了,前半部分电视上看的,我一直沉着脸,一方面是以上来搞一些莫名其妙的色情内容,让我觉得难受,另外一方面,我在想,这个电影上的所有情节,在我身上都不会发生,他们的恋爱方式,不是我所追求的,我们的价值观完全不一样。他们是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的人。我很少朋友,更没有女朋友,手机里没有任何不能说的秘密,以后有了女朋友,也会希望两个人能够毫无保留。这个其实我在电影开头时就已经意识到了,我们不是一路人,但是我还是看下去了。这个世界上有无数个不能让自己的另一半看手机的人,当然也会有无数个可以让,甚至喜欢让另一半看自己手机的人。他们身上发生的事情,在我身上都不会发生,我不会看女主播,也不会让自己的女儿自己决定晚上是不是要住男同学家。如果把我换到他们的情景下,我会做出和他们完全不一样的决定。不喜欢了就分手啊,离婚是感情不合,很正常啊,为什么不能说。在他们的世界里,这是不可告人的秘密,在我这里,只不过是用无聊的事情制造矛盾而已了。
2.龙虾 7.6
看完心里难受。看完的第一感觉,这个电影有点糙。整个故事还需要细致地打磨一下,整个世界观、价值观、世界的规则、故事情节、人物之间的冲突、冲突的结果,都需要仔细地设计。现在看来,感觉有一种未完成的作品的感觉,也有一种没有表现到位的感觉,就好像做菜火候没到时间就盛出来了。作为一个童话寓言型的故事,虽然说对这种不是“硬剧情”的要求不应太高,但是我感觉有一些东西思考的不是太深入,看的时候总是容易引起我的反驳。
两个人没有必要非要找有相似特点的,而且“相似”本身就是模糊的,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人,也没有完全不一样的人,即使两个人没有任何相同之处,只要他们是人,就会吃喝睡,这不算相似?
中间单身者的领导去带领他们破坏别人的婚姻,方法是如果要打死一个人,让男的选择这个人是谁。然而大部分时间,我们不会经历生死攸关的场景,在某种意义上的“渣男”或“渣女”,也能恩爱地度过一辈子,因为在大部分普通人的生活中,根本不会发生一些极其重要的,体现一个人心中最深层的道德价值观的事情,需要他们的某些品格去做抉择,比如著名的“玻璃杯检验”。这是流行的一种比喻,讽刺那些雇人诱惑自己的男朋友以检验他的忠诚度的人。这种行为被比作测试一个玻璃杯的坚固程度。明明一个玻璃杯放在桌子上很安全(而且大家也可能都知道,玻璃杯很易碎,但是没有人因为这个就放弃使用玻璃杯或瓷杯的),但是有人非要把它推下桌子去,美名其曰检验“忠诚度”。只要是被子,肯定会碎的,桌子上推下去如果不碎,那就从2楼扔下去,2楼不行就3楼,直到玻璃杯承受不了(这个可以另开一个说)。即使发生,大多数人也会把自己的生命放在第一位。
人的性格、情感、思想是混杂的,并不是完全地喜欢一个人,或者是喜欢伴侣总是在身边。单身的时候希望有个人能陪自己,有了伴侣可能希望有一点独处的时间。
如果都是正常人,即使没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或者根本不喜欢对方,只要不是很讨厌对方,都可以生活在一起,一个月完全可以,也不需要孩子。两个人在一起,如果只是1个月,不会产生那么强烈的厌恶和排斥感,尤其是这种排斥感还来自于所谓的“性格不合”。所以电影中如果两个人生活一个月就能出去的话,那么就不能两个人串通?或者说,和陌生人生活一个月,真的有那么难?后面那个孩子真的事=是莫名其妙。孩子之于婚姻,是很复杂的事情,如果说仅仅把它理解为,有了孩子可以让婚姻关系保持地再长久一点,我觉得太肤浅幼稚了,像小孩子说出来的话。我不想多说什么了。
豆瓣短评“当想像力完全只关注到设置隐喻上的时候,电影就变得极为枯燥”,这句有点对我的意思,隐喻是隐喻,故事是故事,两者都要做好,电影才好看,现在看起来两者都没有达到预期。深刻的隐喻要借助生动的故事表达出来,现在呈现给我的,是一个粗浅的隐喻,借助一个生硬的故事表达出来。
很多场景莫名其妙地智障,没有想好本体喻体,强行比喻,效果很差。世界观没想清楚。就说一个,规定一个人不能有性生活,然后找个人去刺激他,让他感觉伴侣是必要的,这个讽刺的想法很好,但是电影里却是让一个女人摩擦男人的下体,不让他射。虽然说,比喻的东西,夸张的荒诞的手法,可以脱离现实。但是这太片面了,没有带给我足够的冲击力,足够的感受。有的人不敏感,不会射,会硬的很难受,但是有的人很敏感,碰一下就会射,这完全就达不到电影里想要表达的那种效果。
笑了很多次,前面在演小情景剧那里,有种弱智吧笑话的感觉,后面男主逃出来面对自己过去的“狱友”的猎枪的狂舔,黑夜群魔乱舞,自慰成为一个不在场的接口,男女主在首领家中假戏真做故意气她,等等,黑色幽默。
最后那个结尾,有人说女主没瞎,配合背景音乐,男主把自己戳瞎了,响起的掌声是大家在祝福他们这对盲人的结合,但是最后男主还是变成了龙虾。
有个问题,我认为这个电影的设定,两个人必须有共同点才能生活在一起,这个设定站不住脚,因为现实中不是这样。或者说,不能投射到现实的故事,有意义吗?
豆瓣7分多,个人感觉感觉到不了7分,可能是7-这样的水平吧,6.5左右。
3.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8.4
家里电视上看的,评分挺高,提前看了影评,说不是反战主旋律电影,看了之后感觉也是,如果反战电影拍成这样就也太温柔了。如果真是反战电影,那枪林弹雨血肉横飞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这些东西,如果我不是在之前了解过战争后的PTSD,我就可能不会理解大兵们看到喷烟雾的时候为什么会突然惊恐,我可能会觉得这些士兵都是精神敏感受不了刺激。
我认为李安这部电影的内核,是,人是复杂的,人的精神来自它所经历的东西,经历不同想法不同,所以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是困难的,但是我们要尽可能地理解别人,感受别人。看了这个电影对主创的采访,和影评一样,说是什么大男孩的成长故事,心路历程。我觉得心路历程还算是,但是成长故事我是真的没感觉出来。反倒是两个方面,让我感觉这部电影希望人们去寻找一种真实不虚伪的温情。
第一个方面,电影中不知4次地提到“我不理解你/你不理解我”或者“人们之间很难理解”类似的说辞。这个地方我觉是李安直接把中心思想(或者他自己的一部分的想法)直挺挺地就说出来了,有些话,说多了很让人烦,尤其是中心思想。如果直接说有用,那么就不要拍电影了,也不要写故事出书了,直接把道理讲出来不就得了。大道理谁都懂,但是我们更希望通过故事,感性地去了解。故事/剧情至于中心思想就是论据至于论点,论据要支撑论点的。但是与议论文不同的是,论点可以不出现的,或者说如果不出现更好。把事实摆在那里,观众看懂了,自发地产生了感想,自然而然地得到了你想表达的东西,如果表达的好,观众还会非常认同(讲故事的时候存在只举正例不举反例的嫌疑)。
第二个方面,电影中各种人对比利的误解。啦啦队那个尤为生动,她说的那些话,我什么时候还会再见到你,我希望和你在一起,潜台词就是你要走了,那句你要留下来吗,潜台词就是你应该走。啦啦队让他走可能有很多原因,可能是认为英雄就要上战场,可能是觉得只有那样的英雄才配得上自己,可能是认为为国而战是很光荣的事情,可能因为服役是男人的必须的责任,可能很多。但是她唯一不知道的是,比利自己对于自己参战的看法。比利是矛盾的,支持他留下的理由,是他的姐姐,是他的精神创伤;反对他留下的理由,是自己的战友的义气,是自己的班长的期望,是外界对于一个刚刚被视为英雄的军人的看法,是啦啦队员心中自己的形象。他是矛盾的,动摇的,他也尝试很多次在啦啦队员面前透露自己的真实想法,但是在最接近那个去留的现实的时候,他怂了,他选择了自己在啦啦队员心中的形象。知道最后他心中的去留的纠结,也没有对除姐姐之外的任何一个人诉说。理解是困难的,口难开。
最后他选择回去,电影也没有在这里做什么文章,例如可以描述返回人间地狱的悲壮,描述他的精神上的障碍。他选择回去并不是只有负面的后果。他又回到了战友的身边,他又为国家而战去了。
最后,姐姐太美啦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
4.天使爱美丽 8.7
这浪漫主义电影看的我抽抽了。
“我的小艾米丽,您的骨头不像玻璃那么脆弱,您可以敲开生命之门。如果您错过这次机会,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您的心,会变得干枯而脆弱,像我的骨头一样。所以……去吧,管他呢!”
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感觉整个人都要被点燃了,我想马上去找我喜欢的那个女生,告诉她我想认识她。但是,我并没有真正的着起火来,因为在下一秒,我立刻告诉自己说,这是假的,这是童话故事而已。你没有那样一个在冥冥之中已经对你一见钟情的人,现实生活中两个人也不会因为只是多看了几眼,或因为别人的几句有心的话而互生情愫。
电影是好的,景美人美音乐美,而且搭配的很好,完全没有违和感。但是这个剧情,完全就是,如果拿现在的社会来对比的话,就是宅男宅女社交恐惧,朋友很少,每天只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活动,妄想突然哪天上天就给他一个对象,说这个人就是你后半辈子的人,你去爱他吧,要不然就是等着国家分配一个。想到这里,我在想,她之前和一个男人做爱,是真的还是她自己想象的啊。
我可能过于关注那童话般的爱情,而忽视了艾米莉是怎么帮助别人,怎么给盲人描绘这个美丽的世界、怎么费劲千辛万苦找到那个藏有童年珍贵记忆的盒子的主人、怎么戏弄说话恶毒的卖水果的大叔帮助残疾小伙找回自信;也忽视了艾米莉自己是一个怎样内向的人,怎样在老画家的开导下一步步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等等。可是,如果把后面的爱情去掉,这就是完全不一样的一部电影。我在看前面那一大部分的生活中的碎事的时候,我在等真正的剧情,我觉得电影还没有进入正题,还在铺垫,直到我终于等到了。
5.7宗罪 8.8
两个小时的电影没有带给我太多的感觉,影像相较于文字,不论传递的信息量,我所接受的信息量还是少。接收的少,引起的思考少,自然就没什么可表达的。
看之前我是知道这个电影的结局的,但是我只知道tracy被杀了,并不知道男主有没有再把凶手杀死。在电影的末尾部分,从凶手自首,到提出条件,到带他们去荒郊野岭去实现自己的计划的时候,我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整部电影就剧情的安排,悬念的设置来说,还是很抓人的。对于宗教中的“七宗罪”,电影只是借用他的概念,安排了剧情,给了凶手一个杀人的理由,并没有深入地去探讨凶手是如何认为自己能够替上帝施行这些虐待同时自己还乐在其中的。对于凶手的行为,我想说,你有你的信仰,我有我的法律,杀人偿命。另外,凶手这逻辑也太小学生了吧,我打你一下你可不许生气哦,你生气你就输了哈哈哈。这种事发生在任何人身上,都不可能不生气,以这种圈套来得到“暴怒”的罪证,我只能说,钓鱼执法。
我没搞懂,那个吸毒的人为什么是懒惰,当然,对于一个精神病人,我也不能要求太多。
另外,如果我遇到这样一个人,我更愿意折磨他,而不是立刻杀死他。
6.狮子王 9.0
为什么那么多歌舞啊……又不是印度片。有个违和的地方,狮子吃羊,然后狮子死后变成尘土又养育草让羊吃,这也不是一回事啊。另外一个就是,这个片子明显的那种君臣父子世袭制的味道啊。
中间插了一些成人内容,比如开头沙祖说,你们两个以后长大了肯定会结婚,这个东西我感觉很难向小孩解释为什么。不过电影里也就是点到为止,没有再多说了。
7.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8.8
电视上看的,看的不是很用心。没下载,但是感觉也不值得再从头捋一遍了。最近看了很多电影感觉套路都是一样的,开场直接进入一个小场景的故事引入主角,然后再慢慢引出主角的身份和全片的矛盾的起因。对于我这种脸盲,开头20分钟还有点不适应。人还没认全,就已经进入故事里了。整体给我的感觉就是在听一个口齿不清的人讲故事。中间的各种情节,裁剪、留白太多了,差点就要连不上的感觉。很多情节,我现在记不太清了,都是一个套路:开头说一下,中间真正的事件的本体略去,结尾略提一下。很多东西我都没搞明白为什么(需要很多先验知识)。想到这我开始怀疑这电影中间情节都略去了是怎么拍了2小时的。后来我意识到,导演完全可以控制一个电影拍多长时间,要减时间就直接剪掉,要加时间就拍些有的没的,加一些相关的无关的小故事,每个人怎么开车,吃饭,今天有什么风景,都可以拍。
另外有一点,这个电影的主旋律我不是很喜欢。历史上真实的事情是怎么发生的暂且不谈。男主从一个恐同、厌同(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也是这样),变成了一个暂时可以接受同性恋作为自己的同事的人。这样看来,电影似乎就是一个劝人向善的工具了。
之前也是听说药神抄袭这个片,另外一个原因是它本身分很高,所以看了。看完之后,感觉和药神只能说是同一个题材,里面的内容完全不一样,里面有些节点的大的方向是类似的,比如偷着带药、被抓、药价太贵自己没钱了但是还是愿意帮助其他人等等。但是可以说是两个电影,都是根据事实改编的,体现了不同国家不同的社会现象。如果两个对比的话,我没有觉得这个就比药神要更好看,风格不同而已。现在豆瓣的评分是8.8,我觉的高了。没有什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
8.小鞋子 9.2
很多电影就因为是老电影所以分高吗……感觉很普通,而且感觉类似的题材,放在中国乡村里的小学,或者放在任何别的国家,也能拍出来,而且我感觉我好像看过类似的桥段,因为穷人家总是不缺无奈的生活和上进的孩子。除此之外这个电影所表现的内容没有任何的地域性。总体来说是个中规中矩的电影,除去后面那个精神力量加成跑步速度的地方。还有令人羡慕的兄妹情。然后我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悲惨的电影总是多数,这样现实中的贫穷或总是使我反思我的生活条件。
真善美能给人力量,这似乎是跑步那一幕的潜台词,同时这也是很多电影的“主旋律”。待议。
9.致命魔术 8.9
看完之后第一个想法,这不是违反那啥十诫了吗……。
2. 作案时候,不能使用尚未发明的毒药,或需要进行深奥的科学解释的装置
10.小说中如果有双胞胎或长相极为相似的人时,必须提前告诉读者
变成玄幻电影了……本来之前的魔术都是有章可循的,直到最后我都还以为是影片中的特斯拉骗了他,结果还真造出一个复制机器来。
又是一个典型的诺兰式3124叙事手法,我是真的脸盲,看了快半小时了我才入戏,我才明白他们在干什么,谁是谁。两个男主名字也是每次都叫的不一样,增加观影难度。我觉得要有一些起码的铺垫,说明这两个人本来是一个魔术师的助手,然后这两个人有仇在打官司balabala。然而电影里讲的是,A目睹了B被扔下水箱,C在为B辩护,然后我就完全不知道这几个人是干什么的以及什么关系。这种电影的看法,只能是先强行记住前面的情节,等后面说明时再想起来,但是我没法那么快地在前面入戏,也记不住,只能看完电影之后再翻前面的剧情回味一下。
鸟笼消失那里慢放看了下,鸟笼是左右两个半个合起来的,数字念完的时候,两个半个鸟笼由线拉着收进了两边的袖口里。后来表演失败的时候看的不太清楚了,反正就是收起铁笼的时候没有及时抽走,夹死了鸟夹住了手。
10.钢琴家 9.1
之前不知道在什么地方看到一个评论说,看了这部就不要看辛德勒,看辛德勒就不要看这个了。但是实话说我就是因为之前看了辛德勒,才知道某些情节的细节。这个片有的地方太简略了,比如说有个地方是,纳粹骗犹太人说是让他们去工厂,其实是集中营。让他们收拾行李,然后把他们的行李全都收上来了,把里面值钱的东西都拿走,剩下的扔掉烧掉。人送到集中营等死。这个片中没说清楚,莫名其妙地来了一段(39分40秒),也没说这是在干嘛,也没和前后有什么联系。不过这样来说,这个是个人视角,辛德勒是有些上帝视角,看的更全。这个片只是表现了一个侧面,以一个个人的经历来讲故事,所以有的情节主人公没经历就没说,比如没有涉及任何集中营的内容。
1小时23分发生了一段莫名其妙的对话,男主先后悔自己没有留下来抗争,后来又说这种行为有什么好处。另外我不太喜欢男主,全程躲了。不过估计是我的话,也是一样的吧。
后面弹钢琴那段有点出戏。这个钢琴和这整个故事没啥特殊关系啊,特意挑一个弹钢琴的,是要体现什么?
11. 素媛 9.2
实话说,后半部分讲小女孩康复之路,我没太大感觉。从头看到尾也没流泪,难道我已经是铁石心肠了么?看过的太多+事不关己,从小素媛被害的那一刻起,我的心中就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快把那个人杀了吧,快结束这一切吧,让电影就这样演完了吧。除此之外,我几乎没有任何其他的感动、伤心、愤怒(后面爸爸的戏还是有一点点感动)。妈妈的嫂子给她带饭,她们俩因为之前的误会吵架,因为素媛的遭遇伤心,又因为两个人赌气后的和解被逗笑,一边哭一边笑,两个人的笑就好像黑暗中的一丝光亮。在经历过这样悲惨的事情之后,生活中任何一个小事都可以让我们感到感动,感到开心,感到生活的美好。这种时候家人的关怀尤其的温暖有力。苦难并没有让我们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只是它把我们放到了一条更加艰辛的路上,我们会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
看的时候就在想罗夏。那大概是罗夏第一次杀人。他发现一个恶徒杀害了一个小女孩,并把她喂了狗。罗夏虽然用菜刀劈进了那人的天灵盖,收走了恶徒的生命,但是罗夏的情绪难以平复,他被气哭了。恶徒杀了人,我杀了恶徒,一命抵一命,恶徒因为犯下的罪行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是这有什么用呢?他10条命也换不来小女孩的命了,他为什么要这样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再看的时候发现自己反应比头一次看的时候还大,感觉是因为感情被时间拉长之后就稀释了,而短短的片段可以让我的感情堆积起来,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高点。
12. 音乐之声 9.0
3个小时的音乐剧,很经典,也很无聊。看到后半段发现这居然是一部爱国主义作品。在他们一家上台表演时,奥地利男人面对着台下一排的德国军官,饱含深情地唱了雪绒花,我当时一看,如果这是爱国剧的套路的话,那么给外国人唱的一定是爱国歌曲,难道雪绒花是奥地利国花?后来一查还真的是。
有一部分电影,像这个音乐剧,剧情没有那么的抓人,甚至可能很平淡,没有那么的跌宕起伏,没有什么悬念,不能让人目不转睛的看。而且音乐剧演的时候在唱歌的部分表演是会故意夸张的。
13. 大话西游x2 9.0 9.2
两部一起写了吧。我觉得有时候我们大可不必因为电影里的一幕、书里的一句话就给这部电影/书很高的评价。显然一句话是不能代表整个作品的,同时我们既然不是去看那种“浓缩的精华5分钟/一句话讲电影”,我们选择了去看整体,那我们就不能只留下那一句话总结了。我们应该留下更完整的全貌,而不是只言片语。
那我就说说我眼中的“全貌”。首先,这是一部喜剧,取材是架空神话,以孙悟空唐僧牛魔王作为底子,编造出来的延申故事。我看的时候有一种奇怪的感觉,我第六感告诉我说,香港有一大批这样的电影,他们遵循某种喜剧电影的模板和流水线。写出一个剧本,选择一个流水线,套用几个喜剧桥段,电影就出来了。那么差距就在于剧本。
我觉得在一个有着强行安排情节、剧中人物智商情商不在一个基准线而且还会不断波动的情况下,类似这种电影,我们是没法去探讨一些严肃的事情的。所以那句经典的台词,也只能像现在任何由网红带起来的新词的节奏一样,只是一个流行语。可能过几年之后,就没人记得这些了。
14. 寻龙诀 7.4
如果这是一部预告片,我可以打8分以上。但是这是正片……
14. 西游降魔篇 7.1
啥啊乱七八糟的……
15. 她 8.4
之前一直听说,但是没看过,也没了解过详细的剧情,只知道女的是AI。本来以为是比较新的电影,结果是2013年出,彼时我还在上高三,神经网络第三次发展刚刚出现一丝曙光,word2vec这种目前来看比较初级的baseline刚刚出现,attention之类的trick还不存在,transformer还在等待发现它的人,wavenet更是闻所未闻。在这种情况下,一部探讨未来人与机器关系的“AI女友”电影出现了。短评中很多高分就只是提到了电影使用了“AI”这个概念。但是这不但是一部“软科幻”,也很像“假科幻”,借用了聊天机器人,探讨的还是人与人的亲密关系。只是因为涉及到人工智能就高分我觉得是没有理由的。
披着人工智能的外衣,然而她并没有在探讨未来人和机器的关系,对于未来人工智能的能力也没有做过多的假设和延申,当然也不可能解释,只是一个聊天机器人。她不是一部硬科幻,只是借用了“聊天机器人”这个壳子,里面放着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在这里我也不会讨论未来科技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只说这个“聊天机器人”。
很显然,虽然这个聊天机器人拥有着超出绝大部分人的智慧,能够以极快的速度读完物理书并理解它,但是它并没有表现出任何使用这些知识的智慧。电影告诉我们,她学习速度飞快,一眨眼的时间就学完了那么厚的一本书,我们看到发出哦的惊叹,感觉好厉害。然后就到此为止了,然后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印象:她超强,虽然她啥也没干。在一些科幻电影和人类对人工智能的幻想中,如果一个机器能够以极快的速度学习,那她在学习并理解之后,必然是要推论出许多新鲜的知识来帮助/碾压人类的。当然在这里,电影需要给观众的就是这样一个模糊的感觉就足够衬托聊天的主题了。
纯聊天电影是很难拍的,我看过的大概有《罗马的房子》、《彗星来的那一夜》、《二十四城记》、《看不见的客人》。《罗》可以算是真·纯聊天电影,没看懂剧情。另外几个和这个电影就差不多了,在聊天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配菜,包括转场切换,能视觉化聊天当中的一些内容。最好看的当属《彗》,悬疑剧情是完全随着聊天在推进的,引人入胜。当然可能这样比较有失公平。《她》是一部爱情片,聊天内容主要体现谈恋爱的日常生活。那我可能就想问,和人聊天与和机器聊天有什么区别呢,电影中想体现的区别又是什么呢。在这一点上我是有点失望的。电影好像把这些区别收敛到“不能做爱”这一个点上了。虚拟的机器和实际的人,其中一个区别是机器没有实体,没有实体所以不能做爱,所以就安排一些做爱的场景。这个逻辑中的每一步都在退化,最后退化成了一个简陋的故事。没有实体只是众多区别之一,不能做爱也只是没有身体的众多不便之一。我觉得这床上的有点着急了,好像就只是为了火急火燎地引出矛盾。我觉得没有这个,矛盾也可以从其他地方体现出来嘛,总之,这是一部内核是人际关系的电影,那还有很多的地方能够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整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平淡,Samantha不管是温柔善解人意帮助男主出书,还是给自己找了个性爱替身,还是最后告诉男主真相自己是同时在和很多人同时撩骚,都没有带给我太大的感觉。而且作为人工智能,电影中体现出来的,就只是“会聊天”,没有什么吸引力。最后Samantha袒露真相,男主坐在地上哭,我感觉这就是一个渣女嘛,和“人工智能”这个概念完全可以没有任何关系。如果现实中的渣女可能同时能聊10个人,那“人工智能”能聊1000个人,也只是在数量上多一些了,量变了但是质没变。
另外一对夫妻的矛盾我就比较理解。生活方式出现分歧,一个人让另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其实仅仅是因为这样自己比较舒服。两个人之间这种事情堆积的多了,会让人非常厌烦的。烦到不想再看见对方了。但是我没看懂,男主和他前妻离婚的原因具体是什么。影视剧在表现这些东西的时候,总是那么的诗意。前妻说,你希望我成为这样那样的人,男主说我不是,然后女主说现在你和机器谈恋爱了,你终于得到你追求的那种不需要为任何实际的事情操心的关系了。男主是有些不甘的,但是他也没做什么解释,毕竟都到这种地步了。我觉得之前那么相爱,为什么就不能多一些沟通呢。套用影评里的一句话吧,看不懂的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没有那样的困扰。
电影给人一种很简单的错觉,这可能又是一部雷声大雨点小的电影,导演构思很深,想的很多,但是没有充分的材料才支撑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最后就落实在一个简答的小故事上了。带着“人工智能”、“亲密关系”这些庞大的概念潜到深海,但是却只带着一个不能做爱的渣女上了岸。男主的遭遇好像一个正能量价值观的小故事,先是没有处理好夫妻关系导致离婚,然后在另一段不切实际的感情中收到挫折,从而反思,然后悔改,然后剧终。因为豆瓣分数很高,之前又久仰大名,我本来是带着很大的期望来看这部电影的,我以为能看到人和聊天机器人能够产生什么样的复杂关系,但是我有点失望。
看了几篇影评,想看看大家有什么深刻的见解。怎么说呢,一个作品借用别的概念,不管是什么人工智能、哲学、心理学、两性关系等等,并不是说这个作品就凭那些概念升值了,那些问题已经被很多人讨论很多很多遍了,不少它一个。它要做的事在自己设定的特定场景下做一些思考,给出自己的理解。对于这部电影来说,我觉得没有达到这样的要求。有些人说是男主的“成长”,还有人说是OS的对于“爱”的理解的“进化”,前者就是我上文中的小故事,至于后者,一个机器对爱有了自己的哲学上的理解,有什么意义吗?男主的爱是人的传统的那种爱,只能是一对一的占有,OS的爱是“大爱”,因为自身的强大,完全可以分身无数,同时和很多人聊天,并且对每个人并不会因为有其他人的存在而分散自己的精力,对于每个人来说,效果不变。同时重要的是,OS认同这种爱。那既然这样,男主和OS的爱情观不同,分手就好了,或者找一个只和他一个人聊天的OS。后面的感情纠葛完全可以没有。男主一定要在虚拟的爱中受到挫折然后成长吗?性是必要的吗?亲密关系不能维持一辈子吗?这些问题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他们的答案都是,看情况,分人,有时候可以有时候不可以。因此,有些人希望通过一部电影体现出一些人际问题的答案,不大可能。总体给个7到7.5分吧
还有其他一些零碎的东西不想说了,那两个游戏、男主的写信工作等等。
ps:原来上海就是未来城市啊,i了i了。大爱前妻。
很长时间没写了,有些啰嗦和前后颠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