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鲍勃迪伦
原因 我是为了梳理头脑中的Bob Dylan而写,更准确地说,是为了加深对其理解而写。艺术这件事存在着黄金年代的定律。希腊罗马所企及的艺术巅峰,伴随罗马的衰落、蛮族的入侵以及基督教的兴起而跌落低谷,在经历了拜占庭、中世纪等近九个黑暗世纪,才迎来璀璨的文艺复兴。一切早已在暗中铺垫就绪,尽管演出便是。同样的,70-80年代是现代音乐的黄金年代,在黄金年代又必然会诞生几位代表人物。如果说Beatles是那个时代的先驱,引领了整个现代音乐,将所有的技巧、风格、理念率先开创。那又该如何评价Bob Dylan呢?纵使将其放置于那个时代,他也太过特殊,以致于后世很难将其延续下来。他对那个时代的给予,更多是精神层面的事物。
专辑 要梳理头脑中的Bob Dylan,势必从专辑入手。专辑是那个时代的方式,音乐家以专辑的形式创作,观众以专辑的形式购买并加以倾听。专辑如同镜子,折射出音乐家在不同时期的模样。借由专辑感受Dylan在五十五个年头中的变迁,其中乐趣不言自明。但比较遗憾的是,在整整37张专辑中,竟没有一张专辑能做到每首歌都维持在很高的水准之上。或许由于他太过高产,或许是在秉性上他就时不时放任自流。总之,在梳理的过程中,我会尽量挑选出那些高水准的歌曲。

专辑:NO.2,年龄:22,时间:1962
专辑 对于这样一位人物,我们完全可以跳过他的第一张专辑,那仅仅是一个平淡的开场寒暄。等不了多久,他便携《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宣告Time is changing,正如专辑名,放任自流。让人诧异的是他年仅22岁,这才是他的第2张专辑。细细思酌,竟让我十分困惑,这张专辑中最好的那首歌怎么会任由一位青年创作而成?或许这正反映了Dylan远超年龄的创作思想,或许这份深沉的思想正是其与专辑封面中的女友Susan分手的原因之一。封面来自Dylan与Susan走出同居公寓时的片刻,相片中透露出那么多的天真,天真得仿佛注定是要流失的。
A Hard Rain's A-Gonna Fall 暴雨将至 或许Bolwin' in the wind是更广外流传的那一首,但A Hard Rain's A-Gonna Fall才是最好的那一首。这是Bob Dylan的第一座巅峰,往后我们会看到他竖起很多座巅峰,但这座巅峰在这样的年纪下是如此突兀。它根本不应该显现在任何一位歌手的第2张专辑中,它更像是处于生涯中后期的歌手在历经世事之后所写,既正值壮年又饱含沧桑。因为这首歌的深重之感,厚重之力,是那样的扑面而来。值得一提的是:在诺贝尔文学奖的典礼上,Dylan没有出席,和他颇有渊源的Patti Smith却受邀前去表演,她所演唱的正是此歌。那个视频非常值得一看,Patti Smith在这样一次演出中倾注了太多情绪。
或许正是从这首歌开始,人们频繁地将Dylan与19世纪的法国通灵诗人兰波联系在一起。这是某种程度的恰当,但这首歌的开篇使我想起但丁。当Dylan开始演唱,他又走入了什么之中呢?
I've stumbled on the side of twelve misty mountains
I've walked and I've crawled on six crooked highways
I've stepped in the middle of seven sad forests
I've been out in front of a dozen dead oceans
I've been ten thousand miles in the mouth of a graveyard
记得在《心之全蚀》中莱昂纳多扮演的兰波观察着死去的士兵说:“诗人,应该成为人人。”
I heard ten thousand whisperin' and nobody listenin
I heard one person starve, I heard many people laughin'
I heard the song of a poet who died in the gutter
I heard the sound of a clown who cried in the alley
卓绝的意象,一座又一座纯粹意识的山峰受他召唤而来。Dylan是那么擅长于词汇。
Where black is the color, where none is the number
And I'll tell it and speak it and think it and breathe it
他将这些词汇拼凑成窒息的诗句,又用饱含情感的Blue-eyed Son将其串联起来。在这首歌中,感官从始至终被牵引,扑面而来的意象从未中断。多么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啊!简直像是莫扎特临终前理应写出的安魂曲。
Don't Think Twice, It's All Right 别再多想,那没什么 A Hard Rain's A-Gonna Fall之后是更为轻盈的 Don't Think Twice, It's All Right与Bolwin' in the wind。这两首歌几乎不分伯仲,但就个人而言,还是更偏向Don't Think Twice, It's All Right。因为它是那么耐听,与Dlyan的唱法相得益彰。
我一直觉得衡量伟大艺术家的标志之一,是他对不同方向事物的驾驭能力。聆听A Hard Rain's A-Gonna Fall时,像是置身于意识的汪洋之中。但结束那段旅程后,Dylan竟又用寥寥数笔构建出宁静的港湾。
When your rooster crows at the break of dawn
Look out your window and I'll be gone
You're the reason I'm traveling on
这首歌所使用的仅仅是像小王子那样的词汇,但却被使用得妙不可言,恐怕连词汇本身都要自鸣得意起来。And it ain't no use in turning on your light, babe的原因是I'm on the dark side of the road。
上下句中使用同样的连词,并在演唱中顺势加以利用,表达出极其微妙的情感。
but I wish there was something you would do or say
To try and make me change my mind and stay
我做过这事I once loved a woman,我得到了a child I'm told。我的想法是I give her my heart,她的想法是but she wanted my soul。
在与这首歌接触时,我几乎都是饱含愉悦的。旋律那样轻盈动人,词汇又是那样简洁微妙。
Bolwin' in the wind 答案随风飘扬 这首歌之于Bob Dylan大概就像Hey Jude之于Beatles,也被当做是民谣时代最重要的歌曲之一。究其原因,撇开政治、风气不谈,是歌曲本身具备很强的记忆点和传唱性。其歌词如此之简洁,但进入意象的门槛竟又如此之低,不付吹灰之力便牵引出具有时代感的情绪。其旋律如此悠扬,与歌名相得益彰。经常让人津津乐道的是:这首歌是因为Peter,Paul&Mary的翻唱才广为人知的。诚然对初次接触的人而言,Dylan的唱法并不友好。但同时,我也认为Peter,Paul&Mary的翻唱虽然很好顾及了听众的耳朵,但却从Dylan那里折损掉了这首歌的个性与味道。如果实在觉得Dylan难以接受,不妨去听听木村拓哉的版本。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they call him a man?
多么精巧的文字游戏,并被赋予了悠扬的民谣旋律和诗的韵脚。这样的一个开头,是Dylan所有歌曲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
How many times must a man look up before he can see the sky?
和开头同样的文字游戏。抬头本来就是为了看见天空,在Dylan的游戏中却是:要经历多少次抬头,才能真正看见天空?他只需在你耳边轻轻唱过,你便能轻易捕捉到一个意象,天空似乎另有所指。
兰波有很多很多的隐喻和深重的情绪,却也有像《牧神》这样美丽轻盈的诗句。同样的,Dylan也是如此。在他的所有专辑中,似乎都有一首歌曲如同载满隐喻的大船,行驶在海上的风暴中。相对应的也总有一首,轻盈得像是一个漂浮在半空的精灵,像是一位踮起脚尖走路的诗人。
这是两种不同的创作类型,他竟能如此频繁地在两条道路间切换。很多伟大的创作者都同时跨越了这两条道路,但是像Dylan这样来去自如的,我是想不到第二个。
Girl From The North Country 北国女郎 就像Don't Think Twice,这也是一首爱情歌但更加通俗,没有那么多的微妙却同样耐听。让我欢喜的是这首歌所塑造的画面感。
if you're travelin'in the north country fair
Where the winds hit heavy on the borderline
在Dylan的那些高水准的歌曲中,词与曲的交织中是诗的韵。
闭上眼睛,Dylan寥寥数笔,北国雪景在脑海里被模糊勾勒而出。而其中景致的细节,雪堆积了多厚,风的声音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也无需知道,因为我们要做的是Remember me to one who lives there。
整曲结束,我的头脑中总似有非有那位北国女郎的肖像画,肖像在被绘制时用上了独特的渐隐手法。
倘若初次接触时还是觉得有难度,大可以跳到Dylan后来的专辑《Nashville Skyline》。在这张专辑中Dylan用新的方式(乡村音乐)将此歌重新演绎,甚至可以说是是换了一种声音。这个版本似乎对初次接触者来说,更加悦耳。
Bob Dylan's Dream 鲍勃迪伦的梦境 这首歌同样具备典型的民谣式悠扬,对想要更好了解民谣这一形式的人来说是很好的材料。然而这首歌的歌词似乎缺乏造诣,过于涣散。Dylan只是在述说而已,我们也只是在听他唱,他无意牵引我们,我们也没找到入口。
By the old wooden stove where our hats was hung
Our words were told, our songs were sung
尽管如此,我仍然认为,高潮部分的诗的韵脚是何其美妙,请注意hats was hung和songs were sung的部分。
Master Of War 战争大师 这首歌具备相当的名气,至于出名的原因是作为音乐家的那一部分呢?还是作为抗议歌手的那一部分呢?之所以提出这样的疑问是因为:我对这首歌并不待见。其一,意向太过浅显,想必除Dylan外的别的什么人也能轻松写出来。其二,旋律很急切,歌词像是胡乱堆砌在一起的砖瓦。整首歌听下来像是一个青年激烈而任性的吐槽,毫无高明之处。

专辑:NO.3,年龄:24,时间:1964
专辑 相较上一张专辑,Dylan变得更好了吗?在歌手的生涯早期,这是一个值得被探讨的问题。就连Beatles也是在第三张专辑《A Hard Day's Night》才变得与众不同的。但对于Dylan,我的答案是没有。《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达到了一个让人惊叹的位置,《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则触摸了同样的高度。前者有《A Hard Rain's A-Gonna Fall》这样的巅峰之作,后者的《The Lonesome Death Of Hattie Carrol》亦是不让分毫。你几乎不能在Dylan最好的那些专辑中,说这张比那一张更好,你只能说这一张似乎有些不同之处。不同,是在阅读鲍勃迪伦时最有趣的事情。回过头来看,我会发现Beatles的专辑总以三张为一个风格向前迈进,不断丰富、递增。但Dylan的专辑与专辑之间确实存在那么微妙的不同,每一张都是一次转变。《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是Dylan最角色化的专辑,在《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后他被大众喻作“抗议歌手”或者“新时代的旗手”。这一角色毋庸置疑地使他名声大噪,将其推向风口浪尖。《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是他对这一身份的认同,但他所认同之物却不过是时代的一个标记。在这张专辑之后,他很快便回过神来。
The Lonesome Death Of Hattie Carrol 海蒂卡罗尔的孤独之死 尽管很少有媒体给予这样的评价,但我还是要说,这是又一座叹为观止的巅峰。在马丁斯科塞斯的《滚雷巡演:鲍勃迪伦传奇》中Baze对Dlyan说道:“我认为这是你写过最美的一首歌。”相比《A Hard Rain's A-Gonna Fall》,这首歌似乎显得更不费力、更加轻盈,游刃有余,也因此美丽。但这种美丽下所包裹的情绪却是同样的深沉与刺痛。在这首歌中,我所看到的是Dylan的又一座巅峰,却又和第一座那么不同,不同得那么微妙。如果你有意聆听这首歌,那么最好的版本在《The Bootleg Series Vol.5》。这一系列的专辑均是演唱会录制版,而Vol.5正是滚雷巡演。
Dylan在听说一起社会事件后创作此歌。事件中,黑人女仆海蒂卡罗尔被一个上层白人持手杖殴打致死。值得注意的是,海蒂卡罗尔是被作为钝器的手杖在大庭广众之下打死的,而非利刃之类,何其残忍。
William Zanzinger killed poor Hattie Carroll With a cane that he twirled around his diamond ring finger At a Baltimore hotel society gath'rin'
开头便毫不费力地掀开了戏剧性的帷幕。society gath'rin'这个用词非常妙,简洁而流动。仅仅两个词就把场景铺垫开来:在Baltimore酒店,名流聚集。需要注意,在这首歌中,Dylan在关键部分的用词都有一种流动感。正是这种流动感,带来了轻盈与美丽。
But you who philosophize disgrace and criticize all fears Take the rag away from your face Now ain't the time for your tears
philosophize disgrace和criticize all fears是多么美丽的创造组合啊,第一次听便深深震动了我。这种手法我们似乎常在诗中见到,philosophize的对象居然是disgrace,criticize的对象居然是fears。两个在日常中毫无联系的词被连接了起来,出现在歌曲的高潮部分。于是意向呼之欲出,植入的印象又是那么深刻。Take the rag away from your face和Now ain't the time for your tears两者非常对称地押韵着,在意思上也是果与因。这是整首歌最美妙的部分,写得实在无与伦比。唱得亦是无与伦比。整首歌在别处轻盈流动,却在此处深邃、凝重、凄厉。再搭配Dylan在滚雷巡演中的表演方式和人生阶段,我认同Baze的说法,这是Dylan最美的一首歌。
One Too Many Mornings 无数个清晨 这是Jobs生前的最爱。我就是因这一点才与这首歌产生了接触。刚开始非常困惑,到底好在哪里呢。但慢慢发现,这首歌实在好到不得了,怪不得Jobs如此着迷。但我很难告诉你这首歌好在哪里,难以诉诸语言。放佛在你我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形式的桥梁。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时代在变迁 前面的两首歌实在太过出色,以致于我不得不将专辑同名的歌曲排在第三位。这是百分百纯度的抗议歌曲,也由此可见,Dylan最好的东西并不是那些时代对他所要求的东西。所有对Dylan郑重其事的介绍,也许都会率先将抗议二字摆上舞台。但在阅读Dylan时,我不得不说,抗议只是他的一小部分,甚至是比较次的那一部分。
说了一些看似无关的话,但这首歌的确是很优秀的。Dylan演唱这首歌时,展现在我眼前的像是在佛罗伦萨的画家绘制的大洪水。这首歌毫无疑问具备出色的感染力,Dylan像置身于古罗马式广场的中央,随着他的演唱,四面八方的人民涌入广场。像是法国大革命般涌动,也像法国大革命般冲昏了头脑。Jobs在某次苹果发布会上就选择了此歌作为开场,这首歌鼓动人心的作用可见一斑。
但同时这首歌也存在瑕疵,那就是太过直接的表达。歌曲里面几乎不存在想象的余地。
When The Ship Comes In 大船入港日 非常有趣的是:《When The Ship Comes In》放佛是《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的镜像。这两首歌是如此相似,主题互为镜像,歌词的结构、唱法趋近一致。在某些时候,我会更喜爱《When The Ship Comes In》,因为它更轻快,含有喜悦。
© 本文版权归 rubbersoul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