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桥》的一点悟
本来觉得老公公那句“你们最后的人都不是你们心里的人”简直是画蛇添足,一度认为李碧华这种写鬼神的笔法初读新鲜,但是用多了就有装神弄鬼虚张声势的嫌疑,看完结局以后一开始也还是坚持这种想法。直到转念一想才豁然开朗——这句话的重点是“不是”二字。丹丹最后的人不是怀玉,怀玉最后的人不是丹丹,志高最后的人也不是丹丹。这就只看到了悲。看到了天地不仁的悲。命运的悲。 可是这种“不是”,不正说明了最后不管找了什么别的人,心中的人始终还是那个人吗。正因为从来没有变过,才有了“不是”这个词,如果心中的人变成了后来的人,那反倒得偿所愿,和最终所爱之人白头偕老了,就不是“不是”了。这样一想,顿时大喜,原来此句的重点不是“不是”,是“心中”。 我相信总有一些东西是不变的,坚信不疑。因为不只是我,每个人都能意识到洪荒宇宙,千变万化,所以每个人都会恐惧。人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是这种恐惧。所以人的天性里就有要抓住不变的东西的欲望来对抗这种恐惧。所以歌颂父爱母爱,也歌颂反过来的孝敬之爱,还歌颂两方对彼此忠贞不渝的爱情。因为一切本就是变的,这是“天地不仁”,是“缘起缘灭”,在这种变中,不抛弃先天残疾的孩子含辛茹苦养大会让人感动,不抛弃年迈多病风烛残年的父母尽心侍奉会让人感动,不为声色犬马纸醉金迷所动而认准了对方生同衾死同椁的爱情也让人感动。但谁都知道,把那个孩子终止在刚出生的时候,对双方而言都轻松。只要让父母吃饱穿暖养老送终就足够,事事尽心甚至卧冰求鲤不是还损害了自己?谁也知道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让人崇敬向往的总是决绝、理性、顺应天法让自己活得更遂意的东西,可让人流泪的,却从来都不是这些。“不变”是一个谎言,人就是因为知道,所以更为其感动。 fbr那天发来一段话,说他看完就崩溃了。里面写: 真实不重要,真实感重要。语言的本质是隐喻,相信就是互相欺骗,交流就是彼此误解。相爱就是手牵手一起堕入幻觉。 我看完也崩溃了。哭了一晚上。 看完这本书,想通“不是”和“心里”的关系,再回来看这段话。又想起了妖猫传。知道了“天地不仁”,知道了“千变万化”的悲,而我不变,就是喜。老天爷,你以我为刍狗,你又是什么东西,你是孙悟空千变万化,我就是五指山岿然不动,压你千年。 《肮脏的书桌》看了一点点看不下去了,但是有一句我记得:我自行走入这世界的牢笼。 杨贵妃自行喝下挚爱呈上的蛊毒。 想到这,回头看“生死桥”。生死算什么,这生死的牢笼囚困得住一切,唯独困不住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