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时光以心情
(这其实是一篇年终总结。)
一
她从黑暗中醒来。
不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是那种阴雨的冬日,傍晚时分采光不好的房间关掉灯的黑。
其实从前她的生活是有一些光的,能看见四周的东西,但需要用力去看;能分辨周围的人,但需要集中精力。她很累,只是想到周梦蝶的四句偈——只要眼前有萤火虫半只,你我就没有痛哭和自缢的权利。
她曾经陷入物质,陷入人际交往的倾轧,陷入坏脾气,陷入不知所措,她曾经变得坐井观天固步自封。
然而这个夏天,她梦见一个破碎的自己游荡在一片名为回忆的森林,像一个残缺的布娃娃,一针一线缝合那些失散在岁月里的记忆碎片。
最后梦里这个完完整整的自己,微笑着,拥抱了她
这次她醒来,睁开眼睛,看到耀眼的天光。
她成为了她自己,从此再也不用嫉妒谁了……
二
女儿和母亲的关系,恐怕是世间少有的微妙。
既依赖又对抗,既爱慕又嫉妒,既相互信任又过于控制。
她的妈妈是一个很难相处的人,她几乎不认同妈妈所有的做法,以至于长久以来都为着妈妈的所作所为感到羞耻。
妈妈给她的压力是有形的,和其他长辈一起吃饭时,总会因为妈妈一句低情商难听的话让她瞬间觉得自己难堪,觉得尴尬,觉得无地自容。
直到有一天她看着妈妈照顾小孩时喜怒无常的样子,忽然意识到,自己小时候就是这样,在一个情绪极其不稳定的大人身边长大。那时候什么都不懂,以为妈妈就是神祗,以为一切矛盾都是自己的错,所以把妈妈的错也揽到自己身上,替她羞愧难当。
那一天,她忽然觉得,自己为什么要为了妈妈的行为买单?她们都是成年人,应该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她终于从母亲的阴影里走出来,看见了明媚的阳光。
三
在一个夏天闷热的午后,她在办公室里接到一封死讯。
一个认识的女孩子,刚生了小孩儿没多久,跳楼自杀了。
在旁人的眼里,就是一句“生了孩子还是要注意产后抑郁”。但是在她眼里,女孩儿开心地包喜糖的样子,结婚那天的样子,怀孕的样子,那个应该为这个结果负责的老公的样子,所有的一切沉重地压在她心上,怎么能被一句轻飘飘的“产后抑郁”全部抹掉?
她听说女孩儿之前去做过两次心理咨询,感觉很心疼。
因为她曾经也去过,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医院,以心理咨询为亮点,本地工会的心理咨询服务就是在那里购买的。她遇到一个医生,全程肉眼可见的敷衍,即使她从一开始倾诉就崩溃到痛哭不已。
她擦干眼泪从医院出来,对心理咨询失去所有信心。她决定以后直接找精神科医生开药。至少药物能真正的影响身体。
她告诉自己:没有任何人可以帮你,你只能坚强起来。
而那个自杀的女孩儿,又是多么无助多么痛苦,才会在经历了一次敷衍之后,再去第二次?何况她还要喂奶,根本不能吃抗抑郁的药物。
这件事情给她留下最大的影响就是,她每次看见新生的婴儿,总会想起这个女孩的死。于是生和死,就像《挪威的森林》里写的那样,不再是一个对立面。
总之,有些人坚持着走完这一生,有些人选择中途放弃。仅此而已。她都祝福。
四
她知道日子一天一天一定会过去,死亡在路的尽头等着自己,就觉得很安心。因为那说明她现在遭受的痛苦是有尽头的,她经历的这一切终会结束。 在初夏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她在车上有些晕车,脑海里回闪着很多乱七八糟的画面——过去的琐碎时刻、现实的沉重和快乐、未来的某些可能。她的脑袋是一团混乱的总和。这时一个念头从这片混乱中升华,像月亮从一潭死水里升起来,她想好了自己的墓志铭: “她的一生都在和人性做痛苦的斗争。”
深秋的时候,她爷爷突发脑梗塞住了一周的院。出院后便瘫在床上,除了几个亲近的人,其他人一概不认识了。
刚入院的时候爷爷一直昏迷着,她爸爸给她说这件事时,语气里有着少见的慌乱和不安。他只说爷爷情况很不好了,字字句句都注意着避开某个可怕的字眼。她知道他在担心爷爷挺不过这回。
虽然死亡是必然,但其突然来临的时候,不管平时多么稳重的人,都好像总是没有办法立刻做好准备。
后来爷爷情况好起来,爸爸也经过调节,能语气平淡的说出:“人老了,离死不远了。”这样的话。
她有一天走在路上,想到,她可以活着,也可以死。就像今天晚饭可以吃火锅,也可以吃炒菜一样。
她像父亲准备好迎接爷爷的死亡那样,准备好迎接自己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