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杂志项目反思之问题还原
项目自述
2017年末-2018年秋,我曾和朋友做过一个内容项目,叫“视角杂志”,地址是[http://perspiceremagazine.org/](http://perspiceremagazine.org/)。在半年内吸引了3万多的关注量。
这个项目的目标是 探讨技术所主导的未来,期间做过一些专题,包括数据监控/区块链/平台合作主义/元技术,预见性比较好(标准为至少比中文主流媒体超前半年)、概括性比较好(阐述的系统性比较好)的内容有这么几篇:
区块链:
讲述基于区块链的web3新时代[下一代开放互联网](http://perspiceremagazine.org/next-open-internet.html)
元技术:
探讨用AI发现新科技的可能性和方法[科学探索也能被机器取代吗?](http://perspiceremagazine.org/automated-science.html)
讲述大数据取代理论,成为创建新技术的新方式[理论的终结:数据洪流淘汰了科学方法](http://perspiceremagazine.org/end-of-theory.html)
数据监控
侧重于讲述个人隐私的惨状与保护隐私的利弊[新的战场:监视与隐私的加密战争](http://perspiceremagazine.org/encryption-war.html)
探讨如今已经泛滥的“社会征信系统”[在数字监控时代我们还能做点什么?](http://perspiceremagazine.org/era-of-digital-surveillance.html)
项目的立项书在此,[《视角》杂志招募](https://shimo.im/doc/I9dNAengShUcY4lx)
对于大陆的严肃向写作者来说,这是一份很有吸引力的项目说明书,它的魅力主要体现在科技与人文的跨学科交流。路客中国的创始人曾和我聊过,自《新知》杂志以后,很少再见到有这种企图的媒体项目了。当时依托706青年空间的宣传,这个项目迅速吸引了几十个热心的参与者。
整个项目的实现路径是翻译/编译外文内容。同时期还有两个性质类似的优秀项目:
[神经现实](https://neu-reality.com/):神经现实项目是由发起人岳川同学自己翻译起步,一步步成长为当前博客/网站/沙龙等等全面覆盖的优秀科技媒体。
[布林客](http://www.blink-magazine.com/):布林客是一本关于艺术,文学,生活的独立电子杂志,由主编苏小姐约稿和编辑起步,如今已经做了34期。
后来参与其他项目,发现视角项目存在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譬如项目管理,分歧解决,责任划分。撰写本文也是想借复盘整个过程,分析自己与团队的得失,并给予其他团队一点失败的经验。
我加入之前,项目已经停运了两个月,项目的微信群没人说话,所有的文稿都在trello的任务树上静静挂着。
为什么会停运
为什么会产生停运的问题?这就要涉及到项目起初的运作模式了。
项目成立之初,项目希望所有参与者按自己的意愿和时间自由参与,项目的发起者与参与者身份平等,如果出现分歧,就按投票模式解决。可以说这是一种全民主的体系。项目发起人是希望借此,把github的开源和民主协作的模式应用在内容项目上,譬如内容修改由多人参与,最终达成共识,或者将所有生产资料开放给所有参与者,让大家自由完成任务。
这两年github开始进入大众视野,相信很多人慢慢熟悉“开源”这个概念了。
开源模式顾名思义,就是把源代码开放出来,允许所有人修改,主要特点是:
自由再散布(Free Distribution):允许获得源代码的人可自由再将此源代码散布。
源代码(Source Code):程序的可执行档在散布时,必需以随附完整源代码或是可让人方便的事后获取源代码。
派生著作(Derived Works):让人可依此源代码修改后,在依照同一许可协议的情形下再散布。
不得限制使用用户及使用用途
显而易见,开源背后最重要的理念是平等,它最重要的产出是分布式的备份和丰富多样的衍生品,这也是它的优势——或者这样说,开源运作的重点在于分发/优化。
我们可以把做事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从想法到落地的实现部分,属于纵向结构,要减熵/相对有序,另一个是从一个到多个的传播部分,属于横向结构,会熵增/相对混乱。
对于项目来说,第一优先级是实现部分,从0到1,所以一开始套用开源模式就会失败,会引发混乱。开源模式需要有团队/模式支撑才能使用 ,也就是说,第二步才能引入开源,开源不是项目运作的全部。拿维基百科举个例子,也是先有一个有序高效的团队搭建出wikipedia这个平台,才有的后来大家以开源模式建立各种wiki。
我加入后,与第一批参与者聊,他们多数表示不清楚项目要做什么,自己要做什么,这便是一个证明。
这里要讨论下为什么很多人想在一开始就引入开源运作。
首先开源模式的提倡者基本都是受过良好教育,会有很强的理想主义倾向,在看待同类人时会加美化的滤镜。所以这是他们为什么会在一开始就想把权力交出去,因为他们会将参与者视为会重视项目/三观相同/愿意负责的“完美搭档”。所以有这些搭档,就可以直接发挥集体智慧,创造奇迹。
但现实不是这样的。每个人的精力和注意力有限,而且立场不同,我们发起的项目对于参与者来说,更多是一个有趣的游戏(特指公益型项目),有时间就玩下,没时间就拜拜,这决定了不是所有人都会付出很多精力的。而且权责是一体的,你把权力交出去,也是将责任交出去。如果一个项目创始人表现出不愿负责的态度,对于参与者来说,他们更缺乏负责的动力了。那么项目黄掉也是迟早的事情。。
所以视角项目第一次停掉的原因也就出来了,它还没有建立一个负责的团队。
合格项目的状态是什么样的?

待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