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琐记
看到豆瓣的总结觉得不怎么全面,有些没有打卡,就自己来总结记录下今年的文娱生活。
音乐剧
在声入人心一众多票贩子的影响下走进了剧院,虽然没有去看/听36子任何一个人的现场(声圈都这么糊了我还是抢不到票),但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今年在剧场里看了八部音乐剧,《悲惨世界》x3,《汉密尔顿》、《吉屋出租》、《剧院魅影》、《猫》和《贝隆夫人》。其中一半在伦敦看的。伦敦是真 文艺天堂,长长的地铁扶梯两旁都是音乐剧海报。啊,真想搬去伦敦住。
电视上的话《悲惨世界》x2,《莫扎特》(德1法1)、《芝加哥》还有《伊丽莎白》——这个豆瓣告诉我只有3000+人在这里标注了看过。德奥剧真可谓小众中的小众,这两年感觉愈加式微。但是德语唱歌真的很带感,当年有语言环境的时候入坑该多好。
本年度循环最多的音乐剧唱段是《伊丽莎白》里的《我属于我自己》和《悲惨世界》的《Do you hear people sing》,真实反映生活状态。
《悲惨世界》不出意外是此生最爱。今年的三次《悲惨世界》,一次是洛杉矶的tour,两次是伦敦西区的all star concert. 人啊,由奢入俭难。听完阿飞叔球叔J熊以后觉得不能轻易再听其他卡司,以免冲淡了脑海中的天籁之音。不过通过全明星音乐会知道了Bradley Jaden,以后再去伦敦可以听一下他的沙威。
歌剧
入门方式同上。剧院看了四部,《卡门》、《罗朱》、《费加罗的婚礼》和《Manon Lescaut》。虽然三藩脏乱差处处流浪汉,但还是爱它,没有它湾区生活多么贫乏。。。
看了《卡门》后余音绕梁不止三日,感慨于人竟然能把声音控制得那么好又扩散得那么远。看了《费加罗的婚礼》感慨于莫扎特到底是举世无双的天才,不但能写出让人轻快愉悦的交响乐,还能写出几百年后看来仍然诙谐有趣的故事。至于《罗朱》和《Manon Lescaut》,故事情节可真的是老套狗血。。。当然当时肯定是走在时代尖端。
最爱唱段是《采珠人》的《在殿堂深处》。无论隔壁是在开party还是聊房产投资,只要戴上耳机听这段就觉得整个世界都安静了。
电影电视纪录片
电影的话,今年很有耐心,看了长达四小时的《大象席地而坐》和长达三个半小时的《爱尔兰人》。只要拍的好,三四个小时真不算个事,即使对于我这种电视剧40分钟都嫌长的人来说。
电视剧,看完的那些里最爱是《The end of the fxxking world》,两季水准高度统一,黑暗温暖又丧又甜。配乐典型英剧水准。
纪录片最爱是《西南联大》和《河西走廊》。所刻画的都可谓教育史和中国史的高光时刻。一百集的《中国通史》各集水准参差不齐,一年来断断续续看到明朝,清朝以及之后估计提不起兴趣看完。
书
一直想着去英国前要看完的《悲惨世界》原著并没有看完。
不怎么认同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里的见解。
组里搞了Book Club系列活动,但他们读的商业以及自我提升向的书我完全不感兴趣。哎,真的是要不要这么上进。。。他们都没有其他兴趣的吗。。。。
这两个品类的书,目前我并没有读到过很好的(教科书除外),点名批评《Zero to One》——Peter Thiel写什么都能畅销,但内容毫无新意,怒弃。自我提升类的书至少有一半篇幅是凑字,核心一两章就能讲完。
年末出于好奇看了一点Boris的书 Johnson's Life of London,对,就是那个犹如川普失散兄弟的Boris. 有句讲句,他文笔强力替他挽尊。
今年的阅读体验告诉我,与其期望在书里找到答案,还是遵从“自由而无用”比较好。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