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9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于无用深处见阅读丨我的2019年度读书报告
2019与我来说,确实是特殊的一年。
离开父母,开始建立了自己的家庭;
换了一份工作,继续6岁时的理想;
开始养猫,“享受”养育带来的乐趣与责任;

加入了网易蜗牛读书APP的领读人,收到了1000RMB的稿费;
带领读书会举办了23场线下活动,9场线上活动,共1236人次参与【骄傲.jpg】;
开始了365天不间断的手账;
胖了10斤+... ...
好在每天都有在读书... ..嘻嘻。

2019年一共129本,1909.9万字,用于读书的时间一共是19636分钟(327小时16分钟)。
推荐一些非常喜欢的书给大家~
1、《我的天才女友》
也许对我们来说:金钱就像水泥,可以加固我的生命,可以防止我们的生命和我们最亲爱的人一起溃散,这种感觉越来越强了。
终于开了那不勒斯四部曲的坑,四册加起来七十八万字,勤勤恳恳慢慢啃。
《我的天才女友》从主人公莉拉和埃莱娜的童年描述到少女时期。在那不勒斯的这样封闭破败的小镇,两个女孩形影不离地长大,暗自竞争角力,又彼此信任依赖。
莉拉一直是埃莱娜心中的“天才女友”,她成熟果断,毫不畏惧,会坏心眼地扔掉埃莱娜的娃娃,也会为了埃莱娜和自己勇敢地与男人对峙,甚至把刀架到对方的脖子上。她甚至还那样聪明,对于学业,她表现得那样有天赋,在被迫终止学业之后,她又那样的沉浸于书本,甚至回头来教埃莱娜的拉丁文与希腊文。
我很庆幸埃莱娜能够坚持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她是那不勒斯的幸运儿。但为什么总是不自信,为什么总是觉得自己在莉拉面前抬不起头?明明连莉拉都说她才是她的“天才女友”!相较之下,我真的更喜欢埃莱娜~
而我则经历着截然不同的温馨平静的童年,或许平凡的我才更应该被称为“幸运儿”?
(这一系列一共有4本,每本都非常精彩,改编的剧也超赞!!)
2、《82年生的金智英》
每到关键时刻,“女性”的标签就会默默地遮住人们的双眼,转移人们的脚步,使人走回头路,这总是令人感到惊讶、困惑。
金智英,听起来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名字,过着普普通通的生活,在传统的重男轻女的家庭里长大,奶奶是媳妇熬成婆对她不管不顾,妈妈疲于家庭和工作,只能去不断地平衡和牺牲。从她的家庭再到学校,从打饭的队伍到被学校训斥的抓住了暴露狂的女生,从走出校门一步步面试,到连照顾孕妇的30分钟迟到都不敢使用。这确实是一个略显平淡的故事,平淡到生活中的每一个女人都可能和金智英的人生有着相当的重合。
金智英也陷入了困惑——知道这样或许不对,却又无力去改变这个局面。于是她发展出了其他的身份,当她再次陷入男女不平等的苦痛的时候,她的“分身们”会跑出来保护她,说出她心底真正想要说的话。这不是丈夫以为的角色扮演的游戏,她是真的累了。
“你们可以对一切都觉得理所当然,我却再也没办法继续忍气吞声,可是我只有变成别人,才能为自己说话。
我是金智英,1982年生。”
3、《江城》
做一个年轻的中国人是何等美妙,又何等艰难。
1996年8月,作者带着普林斯顿及牛津的文学硕士学位来到了涪陵这个以榨菜出名的四川的沿江小镇,担任涪陵师专英语系的志愿者老师。
这本书记录了他在1996年-1998年间在涪陵的生活往事。
涪陵师专是在“文革”废墟上建立起的学校,历史从未远离,政治举目可见。作者也是相当能写敢写,或许因为没有准备在中国出版这本书。
在这里他看见了中国人的人情世故,为外籍老师添置各类生活用品,却不允许其他老师与外教走得太近。在这里他遵守着中国人严格的时间表,听着井然有序的声音。在这里他看到三千年的城市,完全没有了历史的痕迹,学生知道马克思,知道共产主义,却不了解孔夫子,“做一个年轻的中国人是何等美妙,又何等艰难。”
涪陵不存在民主,大多数民众可以无条件容忍政府的一切——要修三峡大坝、要拆迁、要抹灭掉历史文物。民主是无声顺从,民主是不做选择,民主是无条件容忍。
正逢春节假期,看到“春节”这一章不要太有共鸣,我们对于春节早已全然没有了感觉,最大的仪式也不过一边看春晚一遍刷微博看段子手们此起彼伏的吐槽,作者却在思考:“这个节日的历史远远超过圣诞节,但它的庆祝方式已经被简化成了对着电视观看舞台表演,真是令我沮丧至极。”
喜欢这本书不仅仅是作者敢想敢说,而是他真的非常严肃地在思考一些问题,对中国的教育体系、对中国政治文化的反思,同时还写出了学生的视角,底层人民的视角,身为旁观者的观点与看法。最后,他能由衷地爱上中国,爱上涪陵,我还是觉得相当自豪。
4、《我与兰登书屋》
有人曾经问我,“你希望自己的墓志铭上写什么?”我总是说,我希望这样写,“当他离开房间时,屋里的人们会因为刚才与他共度的这段时间而更加快乐。”
这是一本像小说一样好看的回忆录,讲述了美国出版界划时代的标志性人物,兰登书屋创始人贝内特·瑟夫的故事。和作家们的交往,关于出版的传奇故事,真真吸引人眼球。特别是他总能巧妙地化解危机,为了出版《尤利西斯》想到走私的办法,为了出版《不肯说话的人》改为小说《话说太多的人》,让人觉得机智又好笑。他的身份也特别多,是优秀的出版人,孜孜不倦的读者,笔耕不停的专栏作家,有自己的广播节目,还是电视节目的嘉宾,我在感叹自己时间不够用的时候,正是这些工作狂人们支撑着我呀!
有趣的书,有机会一定二刷!
5、《天才的编辑》
一个作家最好的作品,完完全全来自他自己。不要试图把编辑个人的观点强加于作者的书中,也不要把他的风格变得完全不像他自己。因为最终,编辑从作者身上获得的,只能跟作者从编辑身上获得的一样多。
又是另一位出版界的标杆人物——麦克斯·铂金斯,哪怕我看过《天才捕手》这部电影,也依旧掩盖不了这本书中更加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有出色的能力,却甘心做一个编辑,一手带出了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托马斯·沃尔夫这些出色的作家,他视每位作者如一生的挚友,尽管他并不擅长帮助“挚友们”解决图书之外的个人情感问题,他却也总是尽力而为。对待挥霍度日的菲茨杰拉德也相当纵容,预支版权费毫不吝啬。
这本书明显比《兰登书屋》略显沉重,或许是因为此书并非出自麦克斯本人之手,故颇添了些呕心沥血之感。但这样传奇的人物,将出版作为毕生的事业,本身已足够令人敬佩。
6、《异见时刻》
金斯伯格想要建立起一个观念:男女因为生理差异而注定承担不同社会角色的观念十分荒谬。毕竟,大多数社会责任与你的身体部位长什么样有何必然联系?
我们要永远记住,如今所得来的生活,是由多少人抗争得到的。有多少人还生活在男女性别的歧视当中,社会对女性的歧视,男性对女性的歧视,职业女性对家庭女性的歧视,我们身在其中有异议而不愿发声。而又有多少人知道,女权所追求的并不是女性优越,仅仅是男女平等而已啊。
这本书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金斯伯格的图文传记。所谓“声名狼藉”不过是因为她发出的都是传统男权社会的人不喜欢的声音罢了。女性的身体应该由自己做主,女性不该受到薪酬差别待遇,支持性别多元化,也同样支持男性获取他该拥有的权利,每一句异议都掷地有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金斯伯格这一路走来是幸运的,能够遇上支持她的丈夫“这不是牺牲,这是家庭的意义”,“在我的婚姻中,我不会受到二等公民的待遇”;理解她的孩子:“确保妈妈可以成为最高法院大法官。如果必要的话我会成为总统提名她。”以及一直追随着她的伙伴及支持者们!
这才是这个时代真正赏心悦目的女性啊。
7、《考古的故事》
考古工作的核心是“过去”的概念——历史上的文明一层又一层,每个文明都实实在在地建立在之前的文明上面。我们挖穿一层又一层的泥土时,不仅在发掘过去的物品,也是在发现我们与过去的密切联系。
谢里曼挖掘特洛伊的故事可以说非常搞笑了。用坑蒙拐骗来的钱去寻找特洛伊,抢占别人的功劳,将妻子强行添加到自己的考古故事里,“今天,没有一个正派的考古学家敢做这种事情。”
另外印象深刻的就属金字塔木乃伊和象形文字了。
19世纪初,象形文字被破译,我们得以看到《亡灵书》,它为人死后进入来世之前将被问到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为了留在来世,死人的肉身必须完好无损,内脏挖走以香草填充,但心脏要留在原处。心乃理智之源,来生还会需要。
看完这本书,想到作者提到一天的挖掘工作结束后,坐在遗址上,畅想着这片土地发生的种种历史故事,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自己闭着眼睛想想真觉得无比惬意美好,令人向往。可惜错过了这次省博的埃及展,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去到埃及,骑着骆驼逛金字塔。更希望看到有关中国的考古学上的故事,万分期盼祖国丢失的文物能早日物归原主,让文物还原到历史的背景之下发挥其真正的作用,而不是在某位收藏家的阁楼当做无用之宝。
8、《现代艺术150年》
一名艺术家的工作不是去给人以美感上的愉悦——设计师可以做这事;艺术家的工作是从尘世中撤出一步,通过展示理念,使世界可以理喻或对世界进行评论,而这些理念除了它们本身以外,并无实际用途。
这本书最大的缺陷与《考古的故事》一致:图片资料太少了!还好总有热心豆友按作者的叙事顺序整理好图片发在评论里。
作者是著名的艺术评论家,更受BBC的邀约成为某频道的艺术总监,真的是非常会抓观众喜欢的点,所以书非常通俗易懂流畅好读。
特别在意的几个地方:
1、莫奈和毕沙罗在与学院派打交道的过程中都没取得什么成功,然而却遇到了经纪人杜兰-鲁埃。杜兰-鲁埃有着高度灵敏的视觉触角,清楚生意下一步的走向,创造出商品需求,改变艺术市场的商业模式,这样的勇气和魄力让我佩服不已——如果市场不需要,就去开拓一个新的市场!
2、1850浮世绘在欧洲出现,所有印象派艺术家都喜爱它们的风格鲜明,漫画般简洁,以及漫不经心的构图技巧。虽然我并看不出来,但是艺术家们确实借鉴得很开心。此处作者并未提到,私以为梵高的杏花应该是借鉴得非常成功的作品了。
3、作者对于高更并没有什么太好的评价,哪怕他确实承认高更有天赋,有创造性,才华横溢,但还是对他抛弃妻子和把性病在塔希提传播得到处都是做出抨击。
4、因为战争的原因,艺术事业也永无宁日,我佩服“达达主义”时期的艺术家们敢于冲出桎梏,找寻自己的创作天地。而且很多艺术家都很皮很可爱,有自己的想法,大概像梵高这样特别的人真的很少。
9、《如何看懂艺术》
“只要他(达·芬奇)一开始画画,整个人就开始焦虑,他从来都没法画完一幅画。其原因便在于——当然这个原因是非常值得佩服的——哪怕一张画在他人眼里已经是巧夺天工的奇迹,但在他自己看来也仍是亟待改进的失败之作。”
与其说这是一本艺术类的科普杂谈,不如说更像一本艺术旅行攻略。让我们在出发之前,有所侧重的方向也让时间花到值得。
其实真正有意思的东西不仅仅是艺术本身。历史透过艺术品向我们传达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作品在历史所赋予的环境中,也有其独特的位置和意义。艺术家们通过作品来塑造对象的外貌以及内心世界,不仅尊重自然,表达出视觉观察到的世界,也赋予画中人物七情六欲。这些对我来说都闪烁着动人的魅力,也都是欣赏一幅画时要做的功课。
米开朗琪罗,在真实的基础上追求超越真实的美感;
拉斐尔,传递着优雅周正的美感,有着永不满足的学习力;
贝尼尼,一流的讲故事能力,同一作品不同视角,不同角度即不同故事而又有动态的连贯性。
真是伟大美好的时代,想亲眼去感受一番。
10、《邻人之妻》
像书中主角一样,威廉森也认为改良社会的方法之一就是暂时远离它,在私密的地方精心创造更理想的生活模式,然后慢慢扩大、宣传这个地方及其理念,引诱愿意改变并且值得改变的人进来。威廉森一直渴望改变和被改变,但觉得现在的自己只是个不断迁徙、误入歧途的人。
“不可贪图邻人的房产。不可贪爱邻人的妻子、奴婢、牛驴或他的任何东西。——《旧约·出埃及记》”书名的由来在此。从1925年,纽约的落魄地下书商塞缪尔·罗思在自己创办的杂志上最早连载了《尤利西斯》,到1953年,退伍军人休·海夫纳在芝加哥自己的厨房桌上组稿、编辑,推出了《花花公子》创刊号再到1981年此书出版,作者把自己也当做范本案例照实记录。“本书中所有人名、场景与事件,全部属实。” 看着一个个环环相扣的故事,很难去相信真的有人为“性解放”的“天路历程”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也难以想象作者为了保留这份真实,在背后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从言论自由,看书自由到创造一个理想的社群,这一路走得太过艰难,而如今,美国人的性已经彻头彻尾地改变了,这本书的出版同样也意味着对当今中国社会“性”话题的新启示。
而这本书另一个让我佩服的地方是独到的写作手法,总是不经意间提到下一个角色,而进入新的章节后你才明白,这所谓的“不经意”才是新的主角。9年磨一剑,真·大师之作了。
11、《失书记·得书记》
我对古书的挚爱,真的有一种今生今世要死就一定要死在你手里的心甘。难道我的那种吾道不孤,其实是一种境由心造的幻觉?我真盼望是自己多虑了。
这本书记录了韦力多年来失书得书的经历,而随着这些经历扑面而来的是各种古书背后的故事,古书流连辗转的故事。
韦力的叙述有严肃认真之处,却也同样通俗好笑。
比如没有买到古经看到抄经纸则说自己是范进中举中范进岳父所说“癞蛤蟆想吃天鹅屁”,天鹅没吃到,到最后天鹅屁也没吃到。
比如在拍卖场常常觉得开价太高不愿出价,而拍得着则如柳宗元笔下的郭橐驼所说“甚善,名我固当。”我认为这书就值这个价格。
几百元收的书,几万块卖给藏家,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在拍卖行落地,这就是古书。我在央视纪录片《书虫》里第一次接触到古书的世界,却完全没有如今看韦力这本书来得深入有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这是古籍收藏的世界,也是我们的世界。
12、《饮食的迷思》
热量摄入减少后,身体适应了这一变化,按照演化的规则做出了反应,身体保存脂肪的本能占了上风。只要把肥胖状态持续一段时间,身体就会产生一系列变化,来维持或增加脂肪储备,改变大脑的奖赏机制,以获取更多的食物。这就是节食常以失败告终的原因。
这本书真的颠覆了很多我认为的常识性的东西。比如运动减肥、0度可乐、维生素、抗生素、食品保鲜期。仿佛又打开了一扇属于饮食的新世界大门。
运动虽然对于减肥并没有特别好的作用,但运动可以帮助我们摆脱疾病。对减肥来说,改变饮食结构才是当务之急,而最终改变的是我们的肠道菌群,这才是作者强调的减肥或者说,健康的关键。
很多时候,我们都过于相信所谓的专家、医生口中,各种广告花式推荐的保健品,没有做过系统的调查,甚至没有思考过真伪,大家都在吃,所以我们也吃,看起来还不错,所以我们也吃。或许作者的观念不完全正确,但是能激发我们对饮食的思考力,也是棒棒的。
13、《睡眠革命》
多年以来,我们一直盲目地相信应当每晚睡足8小时,因此,“每晚只睡4个半小时就够了”会让大脑一时难以接受。但这样的安排反而更有益:比较一下,3个无缝衔接的睡眠周期——至少其中的有效睡眠占了不少的比例(还记得吗,如果没有获得充足睡眠,你的大脑会优先进入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和一段类似时长的睡眠——但断断续续地分布在8小时、且大多是浅睡眠,哪一种睡眠对你更有益呢?
1、睡前不再看电视、使用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改为准备明天的必需品、洗碗等。
2、列一份“我在想什么”清单
3、用鼻子呼吸
4、吃早餐补充能量
5、睡前第一件事和醒来后第一件事都不是玩手机
6、睡前和醒来后尽量避免剧烈运动,可以做瑜伽、普拉提、散步等舒缓一些的运动
7、如果没法午睡,可在下午5-7点小睡补充一下(不要睡太久)
8、让大脑休息,给它整合信息的时间。每90分钟休息一次。
非常适合加班狗读的一本书,明明知道睡眠很重要还是熬着夜牺牲睡眠来读《睡眠革命》,越早读到就越能调整好自己的睡眠习惯,也不需要对没有睡饱8小时的自己抱憾,明白今后该如何去做就好。
14、《打开一颗心》
我对这一幕准备好了吗?这是我要追求的吗?但在当时,纠结于病人的死亡是一个危险的错误,到今天依然如此。我们必须从失败中学习,争取下一次能有所改进。如果沉迷于悲伤或者悔恨,只会带来无法承受的痛苦。
身为一名医生要承受什么,我想谁都不必赘述。而真正的勇士,或许就是认清生活的本质,却依然热爱它吧。书中的许多案例都非常精彩,却也让人揪心难过。《无名女子》中无法挽救回的小生命和绝望无助的母亲,《安娜的故事》中饱受黏液瘤苦恼而手术6次的安娜。生命的力量让人敬畏,医者那颗强大的内心同样让人敬畏。
15、《绝对笑喷之弃业医生日志》
医生就像是生意场上的搅局者,迟迟不愿意和死神达成合约。
在大医院看病是非常难熬的经历,因为通常要等好长时间,而在你焦急等待的这段时间内,医生们也在一刻不停地运转着他们的大脑,为眼前出现的难题寻找解答。
国家培养出一个医生并不容易,而今国内医患关系紧张,或许也让许多人放弃了成为医生。亚当好不容易做上了主任医师,却还是选择了放弃,身体和精神是再多金钱也无法换回的,就算忍受了如此多的煎熬,也仍旧决定怀着敬畏的心退出了。光鲜背后的不为人知,才是生活的本质吧。
16、《孩子:挑战》
我们要的是进步,不是完美。留心那小小的进步,就能放松下来,对自己的能力更有信心。
孩子不是挑战,如何面对他们如何正确地引导他们,才是挑战。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两点:
1、言出必行
“高温柔高坚定”这样的口号,说得容易,却并不好做到。温柔我知道,坚定我也明白,如何做到温柔与坚定并存呢?或许就体现在立下规则感后,必须做到“言出必行”。
2、课题分体
读《被讨厌的勇气》时就很喜欢这个概念,很多事情其实分为“关你屁事”和“管我屁事”就能很好解决了。善于发现自己的问题是很重要的能力,遇到问题多多思考“自己该怎么做呢?”而不该一味地想着去改变别人。不去过分关注孩子,不去干涉孩子与其他人的关系,做到“课题分离”,是很重要的。
对这个时代来说,“好老师”的标准不仅仅是“传道受业解惑”,我们要学习的还有太多。
17、《原生家庭》
你只有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愤怒和悲伤,才能释放内心深处的那个孩子,免除他的内疚和自责,否则,你还会继续惩罚自己。
非常非常喜欢这本书了,能理解为什么去年这本书如此畅销。
原生家庭的概念真的被我们聊烂了无数次,苏珊博士还是让人耳目一新。
这么多年,我们一直纠结原生家庭,正是因为这是一道过不去的坎,你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就永远没办法直面它甚至解决它。原生家庭会影响我们的一生,然而建立了自己的家庭之后,新家庭中是否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绕了一圈,还是要回到原点来解答。这就是原生家庭。
苏珊博士给出的答案是,你所有的负面感受都是有道理的,接受它吧,去解开这个结,不论对方怎么辩驳,你知道的,这个坎你已经迈过去了。
18、《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教育的存在,不是让每个孩子都拿到很高的分数,而是要让每个孩子的天赋都能伸展到极限,并且尊重他最终的成果。
看完后真的心疼,每个奇葩小孩的背后一定有一对奇葩父母。养育是天大的责任,而如何养育呢?“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作者从一个家教老师的视角,细数9个家庭背后的不为人知的故事,故事里的孩子或许比他们的父母都要成熟,却只能委曲求全活成自己并不想要的样子。为了安慰父母,还是为了叛逆?
阿德勒说,教育的所有指向都应该是教会孩子自立,而有些“爱”注定太过沉重,成为了束缚。就算是第一次做父母,也请学会倾听与尊重吧。
19、《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
在曼哈顿这个城市,钱、关系和权势就是一切。你拿什么包,开什么车,是在告诉别人你的身价。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人类学家、作家,她曾就职于联合国,却在上东区成长为一个需要铂金包的妈妈。
上东区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妈妈和宝宝们早就排好了社会阶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妈妈们保持着身材,打扮自己获取认可,证明自己有时间、有资源、有经历。她为了孩子不得不去融入这个本不属于自己的阶层,于是她睁大眼睛仔细观察,再到彻底研究,甚至和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一般,她终究成了他们的同类。
而这一切都因为,在这个世界里,女性的学历如亦舒师太所说,成为了装点自己的嫁妆,嫁人之后再无用途。女性成为了依赖人口,男性则掌握女性获得资源的渠道,让女性不得不乖乖听话。
谁的资源多,谁就有话语权,在哪个世界都一样。所以,千万不要放弃自己渺小的力量啊。
20、《我们能谈点开心的事吗?》
而今,经历了我父母的事情,我才渐渐明白,通往死亡的过程才更为痛苦。它饱含羞辱,无比漫长,麻烦不断,又贵得吓人。
与作者的父母不同,我的父亲非常坦然地接受了死之将近的事实,会主动与我沟通,相比起他,我才是那个一味逃避着面对这些的人。
就算用了漫画+照片这种轻松的形式,也无法掩盖“衰老”、“死亡”这两个沉重的话题,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的困境除了默默承担没有任何捷径解决。翻开这本书,至少,我们能学会让自己面对生老病死,共度和父母一起的,最后的时光。
21、《回答不了》
爱一个人有时候也挺愚昧的。“喜欢上一个人”的感觉很好,有时候比“聪明”的感觉更好。人不是机器,愚昧一下不可以吗?
算是一本《中年男女生活图鉴》了,喜欢第一部分“人们参差入眠的晚上”,小孩总希望白天更长,而成年人希望夜晚更长,因为夜晚的时间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村上春树的小说《眠》,就描写了一位失眠的主妇,每天夜里偷偷看托尔斯泰的小说,吃巧克力球,喝白兰地,夜晚成了一个个小小的节日。可惜中年的苦逼男女没法过得如村上小说中那么惬意,到了夜晚,他们各自有各自的烦恼。
另一部分写的是老年生活,我们长大了,父母变老了,不得不随子女的温度过日子,看家人的脸色猜病情。或许人生很多问题我们都“回答不了”,却还是得坚定地继续生活下去。去坦诚地面对我们将会面对的所有。
22、《有呀有呀书店》
书店是把好书送到你身边的地方,把好书送到未来的地方,让好书长命百岁的地方,爱书的专业人员每天忙碌不停的地方。也是被书帮助过的人来报恩的地方。
我其实挺奇怪,为什么一本名不见经传的漫画可以上到豆瓣2018年的榜单,坐拥着9.1的高分,看过以后才觉得,啊啊,真是太可爱了,甚至想要效仿书中来一场书店婚礼(想想就会很好玩~)
作者的脑洞太大啦。各种关于书的想象力都在这里,“书依靠人们的幻想而生,人们又依赖书的幻想而活。”
如果我也能拥有一家书店,我或许会叫它“有呀有呀”。

1、关于时间
今年5月换了工作开始特别忙,工作日完全没有摸鱼的时间,晚上还要处理读书会的事情,组织活动呀运营读书会的公众号之类的,真的很疲倦了,只能利用通勤+睡前的时间来读书。7、8月的时候,每天做课件都要做到凌晨1点,每周还要给老师们培训正面管教课程,备课磨课,自己竟然也咬牙坚持下来了。9月新学期开学,反而懈怠了,开始为自己找借口,在同事的提醒和激励下,想到繁忙的暑假也没有松懈过一天的阅读,才又重新打起了精神^^
不管怎么说,每天还是要留半个小时给自己的呀。
有时间就多留点,没时间就少留点。一天一点地积累,对文字的敏感度上来了,一本书读得快,思考得也快,再花些时间记录下来,写个笔记,这本书就真正属于你了。
2、关于选书
其实下定决心,读书还是一件非常容易且没有负担的事情,没有一定要去完成的KPI,也不必对着清单打钩,反而还有一年总结一次的成就感觉。
自己选书也比较随意随心,个人是非常偏爱日本文学的,但是会有意避开不要沉浸其中。因为工作的关系也非常关注一些教育类的书。大的方向还是会跟随读书会每月的主题书单,小的方向就是自己搜刮自己把握了。
“关于读书,一个人能对另一个人所提出的唯一劝告就是:不必听什么劝告,只要遵循你自己的天性,运用你自己的理智,做出你自己的结论就行了。”——伍尔夫
今年决定和先生一起互相推荐交换阅读,感觉又会是一件特别好玩,还能加深情感的一件事情^^

“有些书籍是必读书,即使每年只读两三本,如果能够毫无偏差地抓住书中重点,也是很了不起的。这可是需要相当的能力,能够自行筛选事物。一般而言,我们并不清楚哪本书具有上述的价值。对于不知道该如何筛选的人而言。所能做的就是大量阅读。”——久石让《感动,如此创造》
对于读书,不管有用无用,开心就好,能找到喜欢的东西填满生活的空隙就是最开心的事情。
祝我们都成为不知如何选书,只好大量阅读的“笨蛋”吧~

如果你在武汉,也欢迎来参加我们“武汉十点读书会”每月一期的线下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