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游击14: 编辑是一种自我攻击性人格
现在,我终于可以对编辑型人格做总结陈词:这是一种自我攻击性人格,从孔子开始,由儒家壮大,变成了几乎全民性的人格特征。当然,清醒地把编辑作为工具的人,不在此列。 那些把编辑作为人格面具的人,都有强烈的自我攻击倾向,故而丧失生机勃勃的原创力,我以为孔子的“述而不作”是表征。由于这种人格动力,编辑的写作都是内省的,就算向外的攻击也是自我攻击的外化。这样子非常不好!要超越编辑型人格,就要把他作为手段,而非目的和人格自我认同。 花了多年,我终于认清了这种人格的过去和现在,也看见了我自己。我的超越之路是创造,编辑仅仅变成手段和工具。绝不让它变为一种人格面具。 对于编辑,我的建议是,站在编辑立场是编不出一流图书的,应该站在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的角度,应该站在文明创造和价值提供的角度来编书,才可能发现好书,才可能发掘创造性的图书。
来自 豆瓣App
三童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如何寻找最具性价比的“情绪价值”对象? (7人喜欢)
- 论精神分析的新可能:助人醒来,开始转化 (3人喜欢)
- 迷恋精神分析作为一种欲望症状
- “精分约架事件总结”: 精神分析的真贡献与真问题是什么? (1人喜欢)
- 深扒中国精神分析史上的第一场“约架” (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