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愈多问愈多——2019电影总结
无关十佳,想不出标题于是就随手写了这个标题。

当我逼着自己回顾这一年自己关于电影的一切时,才发现自己脑子里一片空白,由于观影量的锐减与这一年些微电影观念改变成长的虚无飘渺所在,于是,便也觉这一年于我是格外的漫长,这个漫长不仅是我对这一年时间上的感知,也是惊叹于这一年我看过的有限的电影让我对电影、现实等等的理解一步一步已经走了这么久这么远了。
去年于前年是一种电影认知的深入,今年于去年亦是。今年特殊在由于备考,直到迷影的第三年才系统地从电影的基础一点点看起,从欧洲先锋派到诗意现实主义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再到法国新浪潮到新好莱坞、新德国电影,影史了解罢之后,连带着经典电影理论到现代电影理论的整体了解,一种不同于我以前认知的电影观念渐渐有了起点和成型,虽不成什么系统,甚至可能基础幼稚,但与人交谈电影之间,这些想法却总结实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这里主要就是想随便说说这些,当然,言语未必能清楚表达。
想从几部今年于我影响很深的电影举例浅谈。当然,举例的电影并非是什么十佳,甚至有我认知的反例出现。
公园 Le parc (2016)

同时关于时间和空间的电影。段落间转场的空间变化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人与环境间的互动一点点完整了我们对于电影发生地点的整体印象——我们相对熟悉的公共场域公园。一个独属于这部电影的空间一点点在我们的脑海里成型,当你信任环境不再怀疑时,空间的搭建便是相对成功的。随着电影的进行,当镜头凝视女主的面孔,她所身处环境的天色逐渐转暗,公园里的路人逐渐变少,阴影区不断扩大这些自然现象能被我们的眼睛清楚看到时,时间便也通过这简单的变化和凝视被直接捕捉到了。“电影中的时间和空间具有一刻不停的双向流动的性质,最大限度地还原了人们通过视觉和听觉对于物质世界的感知,强调时间和空间在人的不同心理状态上的变幻。”
最后的日子 Last Days (2005)

又见关于“凝视”的电影,但在这里,成了一种对于个体动作与精神状态的凝视,同时这部的听觉也成了我们最大的感知器官之一——毕竟,这是有关科特柯本的电影。当你所看到的听到的一切都是一个慢慢走向毁灭的人内心的外化景象,那我们也就最深入地走进了这个人的内心,他的动作和精神和环境化为一体,观众在这里也化作成一个灵魂般的上帝凝视角色,人物在电影中的忧郁、痛苦、煎熬为我们所窥。人声由喃喃低语和不知由谁讲出的疏离质感的声音组成,自然音被无限地放大,两段音乐演唱声音的设计真正做到了来自人物精神灵魂的低声嘶吼。《盖瑞》之后,GVS已入化境,今年他也一点点成为我最爱的导演之一。
唐吉诃德 Honor de cavalleria (2006)

从物质到精神的全面精准复原。戏剧性的消解,传统“电影意义、主题”上的不确定淡化乃至消失。试图从视觉的外部构建一个相对可信的同时我们也无从再亲临的历史环境,将人物融于这环境,再加以人物的动作和言语从精神上对于经典文学作品的全新诠释。“演员能在这样一个严谨构造的氛围中,产生直觉的融入感,在内心感性感受上回归到一千多年前的时代,和角色人物产生精神灵魂上的沟通,也由此而焕发出一种直觉爆发力。” (九苍语) 但故事的完全消失于电影是怎样的影响值得探讨,首先可以确定的是电影当然不是任何其他艺术门类的寄生依托,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优势和方式。但对于这种具有相对明确表意的文学作品,使用这样的创作方法的同时还使用了如此致简的搭景与道具还舍弃了相对具象的表意是否是舍本舍末的做法呢?如果不是,那选择《堂吉诃德》这个文本有必要吗?
你的鸟儿会唱歌 きみの鳥はうたえる (2018)

情绪电影,一种王家卫电影的继承。在这里,情节消失,有故事但成为了碎片,只是成为连接情绪表达的外壳线索,在人物和故事的极简中有了更多的精力与笔墨专注于情绪的营造、缀连与释放。 在一个个空无一人的夜晚黎明的大街上以人物运动构合着灯光与天光的色彩为每一次狂欢对应出一种情绪表达影像出口。 同时,今年对于《春光乍泄》的重看也更加深了我对电影在这方面深入的肯定,状态展示(不稳定或稳定)和情绪表达(张扬或内敛)需要成为电影一个重要的展示方向。
现代启示录 Apocalypse Now (1979)

由一种电影内力所推动促成的“奇观电影”。全片的母题:疯狂。疯狂不仅存在于电影中的角色与故事中,而且是驱使着整个电影向前发展的动力,更是所传达出来的对观众影响、控制的力量,当然,一同还有的是科波拉本人注入的无比的作者力量,每一镜你都能感受到这两股力量的存在,它们牢牢地抓住这部电影的所有存在。所有的视听元素与视听语言都在围绕着这股疯狂的力量,创造出一场场视觉奇观。《现代启示录》全片由多个奇观构成,在“水路旅行”过程中,美军、越南军、法国人、马龙白兰度的王国接个登场,每一次的展示都荒诞疯狂细想又无比合理,为什么会如此,也许就是疯狂已经传递到观者,他为此影响和接受。我是《现代启示录》的“信徒”。
最卑贱的人 Der letzte Mann (1924)、人间,空间,时间和人 인간, 공간, 시간 그리고 인간 (2018)
这里主要是想拿反例做一个对比,所以一定不要认为这里的电影都是推荐的。首先要说,金基德是我最讨厌的导演没有之一(当然被我讨厌没什么了不起和值得悲伤的)。 关于这部分想说的先扯一点别的,在电影符号学里,他们认为,电影是一个符号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了:多样的、活动的、摄影的影像;文字形迹;录下的语言;录下的噪音和音效等等,影片的意义就是通过这个符号系统创造出来的。而编码就是指按照符号系统来组织信息,同时他们认为创作一部影片就是一次编码的过程。《电影手册》编辑科莫里和纳尔波尼认为“当我们着手制造一部影片时,从第一个镜头开始,我们就被这样一种状况(意识形态)所困扰,即必需不按那些事物的真实面目,而是按通过意识形态折射出来的面目来复制。这包括着生产过程中的每一层面:主题、风格、形式、意义,以及叙事传统。这全都突出总的意识形态的交流方式。影片是意识形态在自我表述、自我交流、自我认识。” 由此,我们可以明显地从茂瑙和金基德的电影中看出他们对于他们镜头下的人物报以的是怎样的态度。《最卑贱的人》中,茂瑙通过对主角与他所在的底层群像与环境的外部描写,结合人物的内心视觉化表现来完整角色,影像与文本都包含着对于底层人物的体悯,虽然这不足为奇,但真诚、善良,这些在影像里的体现我们都感受得到。当然,这里并非是认为所有创作人都要对自己的人物有所关怀,但至于金基德的电影中的情况,他常常会故意设置一个对于主角的无因残害事件,并充满着对于这种残害行为本身的极端迷恋,对苦难绝对地消费与娱乐快感化。对于这样的电影与电影人需要警惕排斥。
最后是这一年重看并喜爱的电影,短评直接选用:
1.夜以继日
外界环境被剥离,看似与主角具亲密复杂关系的人物都是空中楼阁,Asako的动作被赋予了机械迟钝的特质,而只有眼神被重点捕捉(想要重观察而轻参与),在第一次视角转换后,东出家的戏几次运用黑暗进行瞬间空间转换(Asako不了解的环境),这一部分Asako的短暂缺席也出现了秩序混乱崩塌(地震),在空间的处理上Asako也不断被与他人分割开(总是在厨房),这都让她本身成为了电影的精神构建拥有者,她想为自己不可理喻的情感选择(作)寻找解释出口与安慰,但困境又不断把她拉回拉下水(她是想抽身于事件为自己寻找感情借口却又因现实已经发生而无法撇清自己的参与者)。
2.玩乐时间
塔蒂并不在意镜头对现实空间的自然连接,而是经常在一个镜头呈现人物环境后刻意在紧接着的一个镜头中做之前环境角度的补充(即前后镜头的拼贴才可看全完整的空间构成,这便会造成空间的部分混乱与观感不畅),并不能时刻看到事物的全貌并用极其丰富的景深调度将画面内有的放矢的元素最大化运用,呈现出一幅由塔蒂带领游历的清明上河图式的非人类的极乐盛像。重温本片方才觉得如今的杜蒙是对塔蒂的学习升级,他们都完成了对各自荒谬时代的镜像反映。
3.大象
室内浅焦跟拍,其实声音设计并非遵从现实,而是从人物心理出发去设计,诸如转场间延续或前置环境杂音,在独自行走时也会是杂音或是音乐,当有人与跟拍对象说话时才会将声音回归现实,其实这何尝不是一种从印象心理最传神地曲线还原现实的一种方法呢。
4.迷幻公园
呈现母题很像《最后的日子》,全片是主角日记意识的展现(如同前作科本的幽魂视角),经常会跳出日常的捕捉,带着音乐和慢镜观察一个人或一个动作,抑或是一段滑板dv影像,即就像主角在写日记回想整个经历、事件时脑子神游想到的而笔下没写出的(尤以淋浴一场为甚,随着慢镜出现了鸟叫声、摩擦声、失真不匹配的水声),GVS将这些意识放大,从少年内心还原了他的一整个认知世界。
5.某种女人
永远见不到阳光的天色和画面噪点似乎一直在和主角们进行着某种化学反应(雷查德还不断有意地把镜面反射到的山峦天色印在主角们的脸上),人物与情绪也无形地溶进了这其中,同为影片附上一层浓稠的氛围与质感。如此的不动声色却精准又力量十足,雷查德也许比形式上相对更招摇的GVS更加具有体察并表达情绪与暗流的深厚的功力。
6.狂人皮埃罗
“戈达尔式趣味”与其所反的传统戏剧(好莱坞模式)的一出完美融合的实验。是电影任何层面的自由汹涌的表达,旁白、男主、女主、剪辑、摄影、声效、被拍摄物本身等都充当着某种想要把自己的表达倾泻而出的工具,就像在锅上每一滴都沸腾着的油,彼此为了一个创作通路而互相协调去做自己的力,无法不敬佩这样惊人能量的作品。
7.窃听大阴谋
由可推测其前史的具有实感的人物代入窃听题材,如此就更能明白科波拉每一个设定细节的妙笔(每一秒都为人物自然地设计—即强化整个电影的母题“技术异化人物”、还有在此压之下人物尚有的一片良知)。片名更重要的意义不是窃听而是在于录音对话不断在主角脑海里回响,促使其过往经历与宗教对主角的弧光,这何尝不是一个作者在这个角色上投射了他返璞归真般的善意。从此片中调试机器来听清对话的声音剪辑设计到现代启示录中的声音蒙太奇,当时的科波拉早已在技术创作层面有了当今现代电影还尚有大把人所不能领悟的高度。
8.第一夫人
太对味了,并不会因为这点“戏剧”而否定这也是一种亲临历史现场的临场感。其实是一部反讽腹黑的人物心理电影,这里根本没有爱与悲痛,都是jackie对自己身份的利用与迷恋,波特曼对jackie口音动作的还原本身就是在一点点揭下jackie在历史中戴上的面具,波特曼的扭捏就是jackie现实中的生硬表演,这种内外的奇妙互文契合的让人叫绝,波特曼生涯表演最佳;mica levi的配乐完全不是在做氛围渲染与共情,而是不断的间离观众注视到这jackie盛大的表演秀。
除了不会写标题以外,其实我也不知道怎么收尾。还记得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这一年因为电影有了自己最为重要的人,这也许是看几千部电影也换不来的。也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除了电影外也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