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伪装成克里普克专家?》(作者:高梵)
告诉我,你如何伪装成克里普克专家? 开口克里普克结构,闭口可能世界理论? 拜托,小学生都知道这么干,那已经过时了好吗?! 想伪装成克里普克专家,你必须知道很多克里普克专家。你知道几个? 张家龙?《论本质主义》放到现在也就是一民哲作品好不好!罗伯特森?天哪,居委会大妈都知道他和网红一起写书! 没错,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都过时了,在21世纪,要把自己伪装成新一代的克里普克专家,你应该喜欢的人是Romina Padro(“没有人比他更熟悉克里普克的历史文献,但他对克里普克的本质主义和逻辑语义学的一系列研究却开启了分析哲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Yale Weiss(面对解构主义和其他后现代主义的攻击,他真正捍卫了分析哲学的哲学意义)或者干脆就是克里普克的好学生,Michael Devitt (他对克里普克语义学的哲学逻辑基础研究或者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或者被曲解了) 如果你想要在和别人谈话时把自己变成一个与众不同、格调高雅的克里普克家,我们强烈建议,一定要记住以下有关名词: 【人物】记住,Romina Padro,Yale Weiss和Michael Devitt一起说出来,至于Sai Ying Ng嘛,说不说她都行,她还只是个学生。 考虑到这篇文章面向的读者是中国人,我们还建议你背熟下面这段话:“其实历史上对于本质主义和逻辑语义学的“可能世界理论”的解释根本上违背了克里普克原意,但是把物自体和真理视为“先验的”(transcendental)和“必然的”(necessary)这两个概念,就是误把克里普克当成卡尔波普尔了。在我看来,或许Gilles Louis RénéDeleuze的解释学方法才是对于克里普克正确解释的出路,但是他给出了正确的洞察,却还没有充分的论证!”这里的解释学方法是意思?别担心,只要你的同伴也看过这篇文章,就不会问出这么愚蠢的问题了。 【术语】时刻提醒自己,你尽量少说Naming and Necessity,你更喜欢强调Vacuous Names和Fictional Entities的重要性;你不使用“self-knowledge”这样烂俗的字眼,反之,你的口头禅是Private Language(“私人语言和公共语言的区分其实并不完全适用于克里普克的指称理论”——记住,在任何时刻这句话都是对的)。 此外,为了保持住高贵的、真正的克里普克专家气质,你不应该喜欢: 周志羿和陈波这样的汉语克里普克翻译者。当然,梅文是个例外。(你可以顺便感叹,唉,我们迄今居然没有他全部译作的简体中文版;或者故作轻松地说:“我其实不知道汉译的好坏,因为我主要读英文。”) 相反,你最好喜欢: 主要以理论诠释为主的新一代克里普克研究者,例如“唉,Marian Boykan Pour-El 不仅是个哲学家,他还是个数学家,他的Deduction-Preserving ‘Recursive Isomorphisms’ Between Theories.的注释也是字字珠玑,如今却几乎学界被遗忘了,这完全是克里普克研究的一个错误!”这本著作刷新了数学与分析哲学交叉研究的新高度,或者“ H. Montgomery不仅是哲学研究的佼佼者,也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典范,可惜R. Routley 未能遵循他所创立的语言学原则!”或者“Montague的《PTQ》创作是为克里普克后续研究开创了一个典范,可惜他就是死得太早了,还是死于非命!” 没有人会关心Marian Boykan Pour-El、H. Montgomery或R. Routley究竟是谁,你只需要引起别人崇拜的目光就行了。 或者所有与克里普克有密切关系的哲学家。记住,这个时候你需要排斥所有学者型的研究!你的口头禅是:“维特根斯坦、蒙太古、罗素的著作已经是克里普克理论最好的导论了,还在那些匠气十足的研究上浪费什么时间呢?我只关注伟大心灵之间的对话,没工夫理会我们工业时代的垃圾!” 要不然,喜欢欧陆哲学(哈贝马斯、乔姆斯基、巴迪欧和普兰丁格等)或者克里普克同时代的知名但与他论战交流过的学者也是不错的选择。在这个时候,你不需要对他们的理论作出评论(因为“太陈旧了”,实际上你也根本不知道)。讲一点八卦和趣事就自然可以使谈话气氛变得活跃起来,比如“嘿你知道么,巴迪欧虽然不喜欢逻辑语义学,但是对数学本体论却推崇备至,一前者分析真理与语言,后者诉说哲学与数学,殊途同归。他的《哲学与事件》的讲义一开始就是纪念克里普克的讲话。但克里普克还没有整理出版呢!”或者“哈贝马斯当年在《哥廷根评论》上发表对于naming and necessity的善意书评,结果编辑Feder二话没说就把稿子改了个面目全非,里面指责克里普克宣扬尼采的唯意志论。这事把克里普克气了个半死,也是导致他大幅度修改naming and necessity第二版的原因之一。” 万一你遇到了真正的克里普克专家(我假设你应该只会遇到中国人),不要慌张!记住,正如上面提到的,你首先要摸清楚他是分析派还是欧陆派的。对于前者,你可以痛斥美国人不是执迷于那么校勘考据这些琐屑细节,就是陷入气势磅礴但表达含混的修辞,却不知道与哲学家最重要的对话就是分析重构他的论证,结果当代的克里普克研究已经是欧陆的天下了!(你的同伴一定会表示赞同,这就为你整理思路赢得了时间。)但如果你仍旧说不出更多的东西,就只需要以不同的表述重复“对不起,我仅仅关心论证”。对于后者,你只管痛心疾首的说,既然克里普克已经对于先验性与必然性进行了区分,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处理克里普克结构根本就是年代错乱嘛。随后,你应该发问,他们为什么居然可以在对维特根斯坦的无知、对蒙太古的敌视与乔姆斯基的误解中,却万分珍爱一个虚构的克里普克?(你不必在乎他们是否懂得这句话)最后,你可以长叹一声:“在尼采的历史批判之后,如何重新赢得历史感的确是一个问题!不过既然海德格尔都没有最终解决时间性这个问题,我们也无法寄希望这个技术与虚无的时代理解克里普克的真义了。” 至于这句话和上文有何联系,你和他肯定都一时无法清楚,但这样你就可以有时间脱逃了。 相信我,读到了这里,你已经成为一个卓越的克里普克专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