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那些被导演淡化的下半场
去年看完电影,有些触动,但是没有被打动,毕竟电影场景不是我们90后这一代的芳华。
走出电影院,感觉有点压抑,像是沧桑岁月的浮尘在心头落了一层灰。可灰尘又太薄,以至于这种压抑没什么后劲。总感觉电影少了些什么,但少什么自己也说不清,有种前戏刚过对方就提裤子走人的无奈。

看了严歌苓的小说之后,才找到电影丢失的部分,原来电影着重拍了小说的前半部分,对于后半部分就云淡风轻,一笔带过了。
小说的前半部分是“青春芳华”,后半部分是“岁月沧桑”。
少了“岁月沧桑”的无奈,又怎能凸显“青春芳华”的珍贵?

看电影的剧照就能看出来了,全是一起舞蹈的曼妙舞姿,戏水的欢声笑语,懵懂的小眼神充斥着青春期的躁动。“沧桑岁月”的剧照只有一张,就是最后刘峰和何小萍并排坐在小站长椅上的那一张。

那些老去的面孔在哪里?那些破碎的婚姻在哪里?那些面对生活不断妥协的挣扎在哪里?那些因遭时代重创,内心残留的痛苦在哪里?
看了严歌苓的文字才体会到,冯导将这些无声的呐喊全部揉碎,打包,融入韩红的歌喉里——片尾曲《绒花》。
冯导找到韩红,打算用她的《绒花》,因为歌词里正好有“芳华”二字。
韩红看过剧本,泪湿了双眸,穿着军装搞文艺的那一代人,可能有着共同的回忆。她对冯导说“这歌,得重新录。”
于是就有了这首为《芳华》量身定制的《绒花》,声线拉得好长,连高潮都那么低沉与苍凉,尾声若隐若现,好似一切都没有发生过,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那是个操蛋的时代,
可惜了一代芳华被摧毁的面目全非。
我常想,如果那是个正常的时代会怎样?
何小曼的父亲不会被劳改,不会自杀,会陪伴着小曼快乐健康地成长。
刘峰不会被社会道德绑架,当然可能依旧会傻乎乎的一心热忱,可能依旧会被林丁丁拒绝,但那也不过是一场普通男女之间撕心裂肺的失恋。
没有动荡,没有战争,没有主义。何小曼,刘峰会不会早早地就走在一起,转业定居,结婚生子,过上平淡的生活?
这些要求高吗?为什么在那个操蛋的时代,平淡就成了奢侈品?
最后说个题外话,
就像我开头说的,《芳华》这部电影在去年给我的感触不深,
第一次让我感动的时候是,看《芳华》拍摄过程的纪录片。
清楚地记得冯导在拍摄的过程中,几次红润了眼眶。看着自己的电影,留下几行老泪。我想他绝对不是被自己拍摄的镜头打动的。
六十岁的“老炮儿”,满嘴“卧槽”“妈的”,看似刚烈洒脱,到最后也躲不过青春回忆的羁绊。
那是我第一次开始羡慕导演这个职业,居然可以肆意的将脑海深处的记忆,内心深处的情感搬上荧幕。不是简单的重现,而是选择性重构。
对于年过花甲的人,他想拍的其实只是小说的上半场,那是他们记忆深处残留的一点甜头。至于小说的下半场,每一个人都有各自跌打滚爬的辛酸故事。
昨天看完小说之后,晚上推荐爸妈在小米盒子上看了电影。今天吃早饭的时候,老妈说她昨晚没有睡着觉。我想老妈一定想起很多事情。
对于他们那一代人,后半部分没必要搬上荧幕,留存在各自的内心就好。
时代的车轴不停,还好他们可以选择性忘记,选择性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