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终总结
查看话题 >从建立象牙塔到邀请everyone——如小孔放射的2019

(关于2019的一堆碎碎念)
12月25日,是圣诞节,也是第一次正式当老师来的最后一天的课程,意味着教师生涯告一段落了。
这也是过得比较特别的一次圣诞节了,跟一堆学生们一起看表演,尽管学生们都在讲话聊天,尤其是旁边一堆高年级男生在聊天。而我的另一边竟然也有我自己的学生,是一个小女生,感觉她没什么朋友,之前一直在微信上问我作业怎么做,我很耐心地回答她,应该让她获得了一些认同感,所以坐在我旁边。
其实还是很开心的,虽然来参加晚会的老师没几个,但是邀请我的学生们是布置这次晚会的学生会成员。于是度过了一个疲惫但特别的圣诞。想一想,这一整个学期的课就结束了,我以后也不一定继续教他们艺术史,虽然有点不舍得,但是还是满满的收获。


为什么说收获呢?说起这个,刚好2019准备过去了,来总结一下吧。

想起最开始的第一节课,其实第一节课我之前给别的学生讲过,然后也在学校领导前试讲过,可还是依然很紧张,但是逻辑更加顺畅,而且有更多互动环节。第一天的课上完,我几乎要累崩,第一次回到家累到马上就可以躺在客厅呼呼大睡了一个小时。当时的喉咙也痛了好几天。我亲爱的还一直叮嘱我多喝水。因为除了上课,我还有另外一份工作,而且工作量也不轻,好几次都是前一天晚上还有活动,第二天去上课这样,所以精神非常不好。
其实我第一次课也是非常紧张,讲错了好几个点,当场被揪出来了,但是幸好圆回去了。后来才明白,其实老师讲错是很常有的事情,再正常不过了。而且我想学生们应该也看得出来我有点紧张。幸好第一个班的同学还是乖的。
三个班,虽然学生都是同样招进来的,但是给我非常不一样的感受。我之前只有同步教过大小班之分的,而同样的内容对同年龄但兴趣点不同的三个班给我截然不一样的体会。第一个班他们非常强调知识型吸收,也会比较肯跟老师走,但是对图像的理解偏弱。而第二个班则非常个性化,反应很快而且爱大胆说出来,再者不少同学都有一定的艺术史基础。第三个班,大概由于班主任对他们的关注度有限,他们还是比较尊重老师,而且也有几位特别热爱课堂的学生,由他们带动整个课堂。

所以,几乎每一天上课我的心情都是起起伏伏的,因为三个班给我的回应都不一样。总的来说,第三个班会让我比较舒服,原因大抵有几个:首先因为是我第三次讲教学内容了,更为流畅,他们听得更加顺畅;临近最后一节课,可活跃的精力有限,作为休息课还是不错的;班主任以及其他老师对他们的关注有限。
话说回来,他们班这个学期的变化我都看见了。一班因为有同学转学了,而且受到班主任的过于重视,他们变得越来越懒散。而且,由于我每次都是第一次面向他们讲述课堂的原因,其实有点像实验性的对象,而且他们吸收也不太好。
而二班虽然皮,但是之前的课上出现了一位非常有个性的老师,大概他建立起他们对老师的尊敬,在他们之间树立了老师权威,我感觉自从他们上完他的课后,二班的大家开始变得非常紧跟课堂了,即使是不想学的学生也不会打搅课堂。不过其实在我那次发完脾气以后,他们就收敛了很多,除了会自己管自己的同学不要说话以外,还会紧跟课堂。并且也会对我保持老师的权威,比如“哇,老师你还会法语?老师你会讲几国语言”……
三班其实一直以来都是我最喜欢的班,让我觉得最舒心,我一开始设想的课堂讨论模式首先最希望在三班举行,因为三班积极学习的人比较多,而且各有特色,比较容易形成良性竞争,形成讨论。但是,因为我没有太多精力,最后没有达成。不过三班后期也开始倦怠了,每次上体育课都被老师罚到很晚才下课。我上课的时候也是不断有人讲话影响。
总的来说,三个班整个学期的变化都很大,包括他们每个人每一次每段时间座位的变动,其实都看出来他们的学习、交友状态。当然,我到最后还是不能叫出80个人每个人的名字,但相貌还是认得的。

学生们最让我难忘的反应大概有几个——
“这个老师讲的课一点都不好!”(这是二班一个非常尖锐的女同学讲的,好像是我上的第五六节课讲的,当时这真的给我非常大的挫败感,虽然她是在下面跟别的同学小声说的)
“老师,想念你的艺术史课”(这是一班一个长得比较成熟的漂亮女同学所言,那时我刚从北京回来,中间让人替了一节课,我不知道另一位老师教得怎样,但是我觉得好像那次之后大家开始接受我这种状态)
“老师,你应该像英语老师一样发星星给我们!我们都很积极的!” (这是二班一个和尖锐女同学玩得很好的另一个女同学,我当时马上说,真的吗?你们真的要像小孩子一样?我还把你们当作快成年的少年们看呢!她有一次还说“老师你的牙齿上粘口红了”哈哈哈哈哈哈哈)
“老师,我的艺术史一定要拿满分!其他同学不用发贴纸给他们了,只要我们三个满分就可以了!” (哈哈哈哈这是三班的三大学霸之中的小暖男说的,就是那么爱秀)
不过最让我深刻的还是二班一个有点腼腆的男孩,他问我读什么专业,我这个专业出来做什么,要怎么考。这真的让我最深刻,我不知道是因为我个人魅力,他关心我,还是说他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惘,其实我感觉都有。他是人缘相对没那么好的,可能家境也不及其他人。可惜啊,我没有他的联系方式,没办法看他以后的成长了。
说到成长,其实除了他们的成长,我自己才获得了更多的成长。所以最后一次结课的派对,是我想感谢大家,感谢所有同学们。
说实话,学生们的水平跟领导那时跟我说的真的差很远,并没有那么糟糕,而且他们不少人都是到国外看过的,对艺术史已经有一定的基础性认识。所以,每一次备课,其实都是在被迫着前进,所以,也因为这样,我像个疯狂发掘东西的人一样到处搜刮适合上课的材料。虽然同步还有工作,很累,但是很充实,也很值得。

第一个月真的非常累,也发现自己对以前的知识完全都是半桶水,即使吸收进去了,也没办法系统地输出。所以,一开始讲起来非常吃力,学生听得也是,尤其一班是先上先接收这些内容,更是如此,所以说实话,我内心其实很愧疚的。当然,第四周开始,也就是一个月后,经过了国庆假期,我备课更加充分。但我发现一班已经对我的课失去兴趣。但是从这个月开始,我逐渐适应了这样的生活,甚至开始享受,每一天上课前都会听一些非常燃的歌,再坐个15分钟平复赶来的路上的气息,再开始讲课。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逐渐爱上了上课,尽管很多时候都很沮丧,但是这个过程中带给我无限的成长是让我非常开心的。学生们除了在知识上促进、鞭策我以外,其实也在侧面驱使我成为一个更加收放自如的人。
正如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脾气是在二班发的,虽然我知道不上课的后果其实对于他们来说并没有啥,反而是他们渴望的,但是我发现他们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当时整个班的同学都被吓到了,我也是第一次向所有人展示我的底线。课后班长也有来向我道歉。其实我当时真的很累,课堂氛围也不好,就顺道当休息了,但我发现那天我回到家其实依然有怒气在体内,依然很兴奋很亢奋。可能一方面是愤怒,另一方面是对这种解剖自我情绪裸露之后产生情绪抗体。
但也是经过那次之后,我发现我跟二班的关系更好了,很神奇!大概让他们真正地认识了我。而且我本来都准备好下一节课讲回上节课的纪律,如果大家想着不上,以后都可以选择看电影,结果下节课大家很自觉的,什么都不用说,大家都懂。我觉得二班的同学不是智商的问题,完全就是态度问题,果然是最个性的一个班。
这是学生们带给我的两大方面的成长,教学相长,确实是这样。虽然他们作为我的“第一次”授课对象,课程上肯定有很多不足,但是,这个真挚度是1000%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不断调整和他们的真实状况所适应的教学方向。所以,其实很多同学都不知道我是外聘的老师,因为我的作业风格跟他们平时的作业没差。
写到这里,才真正进入我们的标题,虽然写作顺序是时间倒序,但是标题是顺着时间来走的。
说来也很微妙,我这个根本不是正式教育专业出身的连个资格证都没有的人,误打误撞莫名其妙地进入了教育行业,而且还越走越偏,越走越远。
回想起去年加入义教组织,当教研那个过程虽然难受,但是学到了非常多,很多事情基本都是亲力亲为,相当于运营了一个小型的乡村教育机构。也是因为有过这样的经历,现在无论是在日常工作还是学校的授课,都更有宏观局面,能更切合教研的需求。

但是,说实话,从义教回来的时候立马进入写毕业论文的状态是非常难受。为什么呢?因为教育是一件去自我化的事情,它需要我们向外界输出任何我们所知道的,它需要我们放低台阶。但是,写学术论文是相反的,完全相反的,它不断地借鉴其他人的东西,然后去建立只属于自己的事物,它会屏蔽掉很多很多。这个方式完全就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向外打开、输出,一个是向内封闭、构建。
这也是我一稿写得非常烂的原因。义教回来后,10月才开始定好题目,开题报告一塌糊涂,连老师们都指不出明路。之后花了两个月的时间疯狂地看材料,花了一个月时间写出一稿,但仍然不尽人意。然后又花了两个月时间出二稿。二稿稍微好很多,但是缺乏有力的证据和论点,又花了一个月不知道在干嘛大概是划水,之后花了两周的时间才出了三稿,给老师看过提出修改意见后,又花了最后的一周改出三稿。最后几稿的时间被迫得非常紧张,强度也非常大。以至于一交完没过两天就发烧了……那时还没答辩……

有位老师说,其实如果我不选择这个题目的话,估计效果会好很多,也会写得没那么吃力。重点是那时我没遇到好的题目,而且,其实如果是个好题目,我可能反而会没写好。
其实写论文的专注的状态我还是非常享受的,我觉得已经把它当成我的工作了,每天七八点起床,然后九点半前到达图书室占座,中午有时间的话就回家煮饭,下午两点半前回到,很多时候顺手捎杯饮料,其实跟我现在的工作状态很像。不过在图书室我五点前就回家做饭了,晚上再在家继续码字。

论文的写作状态其实也非常像建构自我的过程。一开始我都是参考别人的东西,而自我观点不明确,然后逐渐将自己从混沌混杂的材料中抽取,然后以非常具有分析性的方式去论述,并且又内藏一些激进的情感,其实这完全可以对应上我的星盘配置——太阳白羊、八宫人、月亮处女、水星双鱼,所以在阅读这论文里,你会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地方就是我写的东西涉及很多领域很杂,但是又能很专注。这是我的一个很大的思维特点,二者的矛盾一直会让我感到拉扯感,但是平衡了之后非常强,事情在两边反复思考、纠结之后可能迸发出不一样的效果。

也是因为这样,皇天不负有心人!我的论文终于达到我所想要的,我不敢说是全院最好,但至少是当场最高分。拿到这样的成绩我问之无愧,甚至我觉得,这样区区一点成就都不足以概括我在这篇论文上花的心思。
但是,站在领奖台上,镁光灯的照耀下,我才发现,这不是我所想要的,或者更准确地说,这不是我仅仅想要的。我不会因为获一两个奖就止步不前,我知道无论是我的论文还是我的人生,都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曾经也有不错的安逸的工作供我选择,然而我最后还是选择了我的现状。

其实艺术史是个精英学科,我之前已经围绕着这个问题想了好久,为什么它是个“死学科”,因为它过于精英了。要进入它,对于我来说已经不难,但是怎么把它逐步降低难度铺下台阶,然后又不缺失权威高度,确实我跟艺术史要学习的。是的,如果我可以,艺术史这个学科也将可以。
我觉得我的2019年分为两个主要板块两个主要命题,一个是像建立象牙塔那样,越接近顶端越感受到压力,也像一个漏斗的上半部分,所有我吸收的结出的精华从一个小孔出去了。然而,出去以后原来我要把之前的东西重组,然后面向外界,发散给所有人。当然,我知道给自己建立这样所谓的使命感有点中二,但是,这就是我的命题也是我的目标。
现在回顾起2019,不是单独来看:我的2017先是延续2016年的非常辉煌令人满意的状态,然后我就遭遇了各方面的挫折,再之后2018是完全迷惘和各处寻根的状态,直到2018年底和2019年初突然感觉到曙光,于是2019上半年都是在拼命地力挽狂澜,而2019年则属于开始有所收获,衡量努力耕耘后的得失。2019对于我来说是个很重要的转折点,它代表着我无论是身体还是心智(当然身体我还不确定)上,情感还是智力上都日趋成熟、完整,并且真正开拓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我记得今年过年的时候给爸爸报告的新年愿望是:1.论文拿一等奖;2.找到好工作……然后也算是都达成了!虽然论文没有拿一等奖,但是拿了两个奖项,虽然没有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但是找到两份对我个人成长及视野拓宽都很有帮助的工作。其实还有第三个愿望,就是找到爱我的人对的人,好吧(╯▽╰) 就应该立FLAG的,作为2020年的愿望吧ヾ(◍°∇°◍)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