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我2019年下半年看过的电影
今年下半年我看了37部电影,内容涵盖古今中外,从建国初期到今年新上映的,从国产的到国外的,对任何电影都来者不拒,充分证明了我是一个骨灰级电影爱好者。现在我就把这37部电影简评一下。
《关连长》,1951年上映,编剧杨柳青(又名石开,是石挥的大哥,后到香港)根据朱定小说改编,导演石挥,演员石挥、俞仲英、程之、江山、石灵、崔超明、茂路、高笑鸥。这部电影据说上映不久就遭到批判,但我看后没发现什么大问题。小问题倒是有几个:1、影片中的指导员太边缘化,好像是关连长的参谋长甚至通讯员,总被关连长呼来唤去的交代任务。2、前期的2号角色肖教员后来莫名其妙消失了,也没个交待。3、肖教员给战士们讲红军长征时讲错了一点,1935年10月红军到达陕北不是到延安,延安是西安事变后才由张学良交给红军的。还有一个大点的问题,片中我军是主力部队,但看着装很像土八路,主角的一口山东话更加重了这种感受,毕竟此时已是解放上海前夕了,当时主力部队的着装不会这样吧。后来批判这部电影时说它歪曲解放军形象,是不是包括这一点呢?不过,我看后觉得影片还是充满正能量的,真实的反映了我军官兵之间的亲密感情和与人民的血肉之情。虽有些小问题但瑕不掩瑜。石挥的演技真是没得说,杠杠的。
《没有完成的喜剧》,长影厂1957年摄制,编剧兼副导演罗泰,导演吕班,演员殷秀岑、韩兰根、方化、苏曼意、白玫,龙套郭振清、贺汝瑜。这部电影后来遭到批判,编导也因此被打成右派。我当然不赞成把吕班罗泰方化打成右派,我认为吕班是位才华横溢的喜剧大师,他的消失是中国影坛的极大损失。不过就本片而言,我认为确实讽刺过头了。本片有三个故事组成,前两个是闹剧,没啥意思,第三个还马马虎虎。方化作为电影审查人员对前两个故事的评价还是很有道理的,但编导显然是把方化作为反派甚至小丑处理的,他本来正当的表达观点,而且也有道理,就被丑化了。其实对方化的造型设计就是丑化他,哈哈镜也是丑化,方化最后的出糗情节表明导演对电影审查人员十分憎恨,是在用影片泄私愤,所以我觉得太过了。另外,我不喜欢韩兰根殷秀岑两个演员。
《三年早知道》,长影厂1958年摄制,根据马烽小说改编,编导王炎,演员陈强、马世达、王春英、夏佩杰。这是一部普通的农村题材电影,无非是描写一个落后农民经过组织教育思想得到转变最后变成爱社如家的故事。本片应该算一部轻喜剧,主要是陈强的表演带有喜剧色彩,这个被定型为反派的演员还是有喜剧细胞的,比如他主演的《魔术师的奇遇》,就很可乐,当然也跟喜剧大师韩非的出色配合有关。不过他老了以后喜剧细胞似乎退化了,特别是跟陈佩斯一起演电影时。
《春满人间》,上影厂1959年摄制,编剧柯灵,导演桑弧,演员冯笑、卫禹平、中叔皇、江山、王丹凤、张鸿眉、白杨、白穆、娄际成、郑敏、朱莎,龙套穆宏、上官云珠、蒙纳、张雁、牛犇、铁牛、于明德、丁然。这其中白穆演的最好,表现出一个负责任、头脑冷静、既有严谨科学态度又能接受新事物的知识分子形象,他最后做了检讨,但我觉得多余,他并没有犯错误。因为一开始就大张旗鼓宣传老丁的治疗,会给医院造成被动,也给媒体造成被动,如果失败就没法向社会交代。白杨演的党委书记太概念化,她虽然有热情,但热情不能代替科学,群众运动有时候是必要的,但科学不能靠群众运动。她一遇上困难就给人讲大道理,但大道理并不能解决科学问题。社会群众的热情很容易被媒体煽动起来,但也解决不了科学问题,白穆女儿就是幼稚的典型,年轻人很容易被煽动,但热情不得当反而添乱。植皮倒是可以依靠群众运动。虽然最后大团圆结局,但并不具有典型意义,只能说运气好,因为调动了全社会的资源来救助一个人不可能成为常态,其他普通病人不可能都有这么好运气。影片大跃进风格太浓。片中最后提到的市委张部长应该是指宣传部长张春桥。
《云雾山中》,长影厂1959年摄制,编剧史超,导演黄野,副导演王枫,演员有白英宽、薛彦东、张健佑、马世达、王枫、刘增庆、李晓功、张延、吴必克、田烈、李万城、贺汝瑜,龙套有张巨光、任颐、宋宝义。我老是把这部电影和《智取华山》、《古刹钟声》搞混,因为片中很多内容都很相似,都是发生在大山里,人设也差不多。按说本片故事发生在大西南(可能是贵州),而后面两部发生在北方,距离很远,风土人情也有很大差异,只能说明影片拍摄的地域特色不明显。跟后两部相比,本片的质量也差一些,有不少bug。其中最大的bug是竟然让白英宽冒充另一股土匪曾司令的联络员去吴八匪窟里侦察,要知道他可是刚刚被吴八部土匪抓住过然后逃出来的,难道不怕被土匪认出来吗?而且被俘的土匪李万城认识这两个联络员,难道别人就不认识吗?还有就是把土匪写的太怂太笨,凶残描写的不够,就会说大话。我军排长被敌人抓住后扔到水牢里,之后轻而易举就逃脱了。田烈演的土匪队长只要一张嘴就是吹牛,但直到被我军战士扔到山崖下面摔死也没看到他有什么能耐。刘增庆演的青年山民更是超人一枚,他被土匪扔在水里泡了半个月没吃没喝也没饿死,还能帮助我军排长逃跑。后来他被土匪从山崖上扔下去摔到石头上竟然也没有摔死,呻吟了一下喝口水就又能参加战斗了。最后攻打土匪山洞时,我军通过吊威亚封锁住敌人洞口,但我军战士竖云梯时却遭到敌人的也不知是炮弹还是手榴弹的轰炸,也不知道从哪儿扔出来的。总之这个电影经不起推敲之处甚多。
《山乡风云》,珠影厂1979年摄制,描写广东地区我游击队与国民党地方恶势力作斗争最后取得胜利的故事。编剧是将军作家吴有恒,导演方荧,演员有印质明、李士溪、蒋锐、张怀志、谢伟雄、方荧、杜雄文、简瑞超、郝嘉陵。女主角叫李容,好像就演过这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展现了一些广东地方风土人情,但并不突出,如果找一个优秀导演可能会拍的更精彩。影片太注重革命性而忽略了人性。比如女主角父亲特别思念女儿,甚至吃饭都要摆上她的碗筷,女儿的表现却缺乏呼应,父亲刚牺牲,她就像没事人一样,刚取得胜利就笑容满面,不符合人之常情。还有个情节特别拖沓,就是春华被斩尾蛇强奸后想自杀,但在池塘边徘徊半天,自言自语叨叨半天说活不了了,似乎对贞洁一事看得很重,但被救活参加革命后,却对此事变得无所谓,动辄笑靥满面,明显前后矛盾。她男友黑牛性格有缺陷,好吹牛说大话,有很多旧习气,他是为了报私仇才参加革命的,我估计他参加革命后会吃苦头的。
《幽灵》,潇湘厂1980年摄制,编剧兼美工张今标,导演陈方千,作词凯南,作曲施光南,独唱关牧村、李谷一,演员有邵慧芳、于绍康、卢君、侯冠群、韩韬、刘芳、隋永清。这是一部公安局通过侦破案件控诉四人帮迫害知识分子的电影,情节不吸引人,bug很多,时空比较混乱。比如男女主人公结婚的场面很豪华,但当时正是文革时期,男主角又是正在受迫害的臭老九,怎么能举办如此豪华的婚礼,婚礼当天男主角就死了,然后以回忆的形式介绍男主角的经历,之前他已经被隔离了,现在却莫名其妙的没事而结婚了。还有,女主角公然穿着喇叭裤在大街上行走,还能跳西班牙舞。文革时期能有这种事情?想挨批斗吗?还有,公安局公布破案情况竟然直接点名是市革委副主任作的案,一个公安局副局长和刑侦队长竟然不经过上级批准直接宣布副主任(相当于副市长)杀人,连一点官场规矩都不懂。影片公映后,还被蓝天牙膏厂告上法庭打了一场官司,因为片中毒死男主的牙膏几次显示蓝天商标,这对蓝天牙膏的声誉会造成不良影响,那时的人对侵权的知识了解太少。
《年轻的朋友》,峨影厂1981年摄制,演员有周里京、方舒、张铁林、王薇、王玉璋、欧阳奋强、袁牧女、王向红(王晔)。本片以对越自卫反击战为背景,描写了几对青年人的感情故事,歌颂了战士们为了祖国不惜流血牺牲的高尚情操,抨击了只图自己享受生活的自私自利思想。不过表现方式感觉有点肤浅,情节也老套,我看了一半就知道小佳和张铁林得牺牲,几个配角演的比较生涩。李谷一演唱的插曲《年轻的朋友》后来很流行。
《漂泊奇遇》,上影厂1983年摄制,导演于本正,演员王诗槐、薛淑杰、李纬、刘信义、闪增宏、卢青、张元、吴竞、于明德。这部电影和《南行记》一样,都是选自艾芜的短篇小说集《南行记》,但不是一个故事,风格也大不相同。《南行记》展示了云南边陲那个年代的落后愚昧丑恶,片中几乎没有值得同情的人物,男主也是性格模糊粗线条。本片则展示了边疆的优美风光风土人情和美好爱情,男主的性格也比较鲜明,里面的土匪是被逼上梁山杀富济贫的,虽然可能有些美化,但给人以希望。两部电影的不同风格不知哪个更符合作者原意,我希望是王诗槐这部,因为雷汉那部太压抑了。我看这部电影时就在想,解放后这些地区通过打击土豪恶霸,加强文化教育,肯定会变得更美好,同时也给男女主角解放后的重逢留下伏笔,给观众留下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当然那会是另一段美好爱情故事。刘信义演的马白飞应该更有传奇色彩,这点描写的不够,不过电影篇幅太短,写多了会冲淡主题,马白飞最后咋死的没看清楚。王诗槐穿的长衫似乎太干净太完整了,不像一个落魄的漂泊者。本片插曲由当时正火的沈小岑演唱,但不咋样,没有起到烘托气氛作用,感觉可有可无。
《二十年后再相会》,上影厂1984年摄制,编剧梁星明、杨时文,导演石晓华,编辑周泱,作曲黄准,演员有朱琳、钱勇夫、高飞、刘子枫、张伐、赵抒音、仲星火、袁岳、李农、李兰发、于明德、谭非翎、曹秋根、杨德根、崔志刚、张文蓉、曹铎。影片通过四个六十年代大学生在改革开放初期相聚在一家大型国企里发生的各种恩怨故事,反映了改开初期人们的观念变化和由此发生的各种矛盾纠葛。梁星明是工人作家,文学水平和思想深度都差点,但贴近生活,熟悉工厂,这是专业作家不具备的。三十年后再看这部电影,国家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回想当时,内心不禁五味杂陈,酸甜苦辣俱有。片中几个演员,钱勇夫演的有点装,缺乏深度。刘子枫演的有点夸张,不够自然流畅。高飞当年好像是中央广播文工团的,是不是后来移居日本了?只记得他很早演过一部电视剧,和栗原小卷演情侣,当时觉得他好帅,现在看只是外表帅,内心似乎缺乏深度。片中有两个细节不大舒服,一个是厂长领着儿子吃甘蔗,没吃完就像扔手榴弹一样把甘蔗扔出去了,太浪费。再一个是对李兰发的处分似嫌过重,毕竟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可以先留厂察看两年。
《蓝色的花》,北影厂1984年摄制,编剧李国文、冯毅夫,导演水华,作曲秦咏诚,演员有郭凯敏、沈丹萍、苏政、李仁堂、陈肖依、张明子、李树楠,还有几个龙套蔡明、陈立中、程汉焜、封顺、郑保民、李雨农、劳力、郭书田。八十年代的电影我应该即便没看过也听说过的,这部电影却毫不知晓,有点奇怪。
苏政是我省话剧团的老艺术家,她是本片演的最好的一个,既有演技又有深度。她在一群年轻人中因为洗衣服的事回忆起战争年代战士们牺牲一场戏非常感人。我想来想去,建国后电影中富有悲剧色彩的农村老太太形象好像没有人超过她这个角色的,既明事理又有坚韧性格,代表了中国农村广大劳动妇女吃苦耐劳的优秀品德。郭凯敏、沈丹萍演的还行,李仁堂演的不好,他没有演过这类角色,表演有些浮夸,似乎没有找准定位。
伊汝这个角色的设定有些不大合理。过去参加八路军的大致有两类人,一类是穷孩子,一类是城里文化人。伊汝的名字一听就是文化人,因为穷孩子不会起这么文绉绉的名字,他解放后当报社编辑也说明这一点。但是,文化人到部队绝不会当首长的警卫员,一般都是当文化教员或者政工干部,警卫员都是穷孩子干的事,所以这个角色定位有问题。伊汝最后到娘的坟前表现得太含蓄,他和妞妞20多年没见面,历尽磨难,本应该扑上前去紧紧拥抱,如果因为不符合角色性格放弃也行,但到了娘的坟前无论如何也应该扑到坟上大哭一场,憋了那么久的感情到最后也没有得到释放,令人感觉有缺憾。
《小巷名流》,峨影厂1985年摄制,导演丛连文,演员朱旭、任伟民、葛建军、高强。我通常不喜欢看文革电影和伤痕电影,对这些电影评价不高,觉得太假没深度。但本片不错,有水准,而且比较真实。最后的一些情节很出乎意料,但又合乎情理。老戏骨朱旭演的非常棒,很有些冷幽默,用乐观主义的心态看待悲剧,不是只会悲悲切切,让人看后既痛恨那个扭曲的年代又不感觉特别压抑,属于处理比较好的一部文革电影。
《女市长的私人生活》,上影厂1987年摄制,编剧徐银华,导演杨延晋,作曲徐景新,演员张伟欣,刘子枫,王佳艺。同样是徐杨组合,本片比《小街》差远了。杨延晋以好色出名,好像还有恋童癖,本片充分展示了他这一特色,先拍很多小孩的肉体,误导观众,然后出来了性感的张伟欣,又刻意展示她的肉体。
张伟欣演的女市长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出现,只能是电影里的市长。她缺乏女干部的气质和干练,只给人性感的印象。影片的很多情节都是胡编乱造,虚构一个生活中不存在的市长,把掌握着巨大权力的市长写的既无能又卑微,谁都能欺负她,就连孩子的老师都能教训市长,生活中哪个年代有过?市长的家随便进倒是有,但那是在七十年代以前。当了市长,竟然和家人出去玩都要鬼鬼祟祟,跟见不得人似的,太假了。完全是编导臆想出来的,离谱之极,我看着竟然觉得恶心。
全片看完我也不知道编导想表达什么?歌颂市长?歌颂她什么?同情可怜市长?问题是谁更值得可怜?让观众可怜她同情她好像是在嘲笑真正的弱势群体普通百姓,又好像在讽刺市长的低劣,所以这部电影太丑恶了。
全片充斥着小资情调,两口的关系很无聊,男主角装腔作势,让人觉的尴尬,两口之间的戏又做作又矫情,男主当着市长面在马路上拦车,又横穿马路,违法而不当回事,凭什么?影片还流露出浓郁的崇洋媚外情调,编导的假洋鬼子心态爆棚,把吃西餐吹得那么高大上,其实西餐扯淡得很,真比中餐差远了。
《南行记》,峨影厂1990年摄制,演员有雷汉、张丰毅、孙敏、郑振瑶、谭小燕。
年轻时读过艾芜的小说,书中展示的云南奇异风景,奇特民俗,给我一种神秘的感觉,令我向往,那时的我见世面不多,对未知世界充满了美好的幻想和憧憬,但今天看后感觉不一样,一个是能让人充满想象力的文字变成了图像画面,限制了想象力,而想象是最美好的,再一个是年龄大了阅历丰富了,见得多了也就不稀奇了。最重要的是本片展示出来的并不是美好,而是落后愚昧,片中人物看不到希望,都像是浑浑噩噩的行尸走肉。只有雷汉和谭小燕那种朦胧的爱情还有一丁点美好,尤其是唱着优美的歌曲时,让人略微沉浸其中。
现在有些民国控看到一些民国大学校园里的文人和北洋军阀的一些事情,就把民国吹到天上,好像比现在要好得多,他们从来不关注民国时期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本片展示的民国时期西南边陲落后愚昧、毫无法制的现象才更具有代表性,是更真实的民国。
《大决战 辽沈战役》,八一厂1991年摄制,这是一部史诗级的巨作,代表了建国后拍摄军事电影的最高水准。它的摄制班底都牛得不得了。顾问有张震、苏静、杨国宇、叶子龙、崔月犁、陈荒煤、丁峤,艺术指导是军艺院长徐怀中,摄制指挥是八一厂长肖穆,编剧史超、李平分,总导演李俊,首席导演杨光远,导演韦廉、景慕逵、翟俊杰、蔡继渭,作曲施万春,演员有古月、苏林、刘怀正、赵恒多、鲁非、郭法曾、路希、马绍信、鲁继先、张卫国、冯恩鹤(八纵司令)、马大龙、高强、孙海英(范汉杰部下少校)、吴志远、徐正运。影片的气魄宏大场面壮观无法复制,大量的长镜头也很罕见,全面展示了辽沈战役的全过程。林彪形象的出现和表演是最大亮点,其真实程度也是后来再也没有达到的高度。罗荣桓戏不多,但恰到好处,刘亚楼也是所有影视形象中塑造最好的一个。当然也有缺点,就是对林彪的塑造,表现他错误的情节有些简单化,好像谁都正确就他错误。猪肉炖粉条那段似乎有些小资,战争年代的军人因为天天见死人,对死亡早已麻木了,这种煽情都是小知识分子出身的编剧的感受。
《金沙水拍》,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1994年摄制,演员有李克俭,王力民,郭伟华,王伍福,顾问普朝柱、和志强,策划梁金泉,监制褚时健、王苏娅(云南省文化厅电影处长,原云南电影厂厂长,)艺术顾问徐怀中,导演翟俊杰。
本片中有些情节挺打动我的。比如看到贺子珍刚生了孩子就要送给老乡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我太感同身受了,因为我此时正在看孩子,这个情节正触动我内心里柔软的那一块。
贺子珍的遭遇让我很心酸,她一个女人和男人一样走长征路,而且挺着大肚子走那么远,还得生孩子,还为救同志负伤,弟弟还因为一件小事被枪毙了,太苦了。她跟毛主席结婚后好像没过过一天好日子,眼看就要熬出头了,结果被自己的一个错误全葬送了。
贺敏仁事件是个悲剧,他犯错误被枪毙一个说明当时红军纪律严明,一个说明当时毛的威信还不像后来那么高,但我感觉有点轻罪重罚,也不知是谁的主导,这事还有什么内幕也未可知。
不过我感觉影片中贺子珍贺敏仁的戏似乎多了点,有些虚构也不符合真实情况,比如让贺敏仁天天往贺子珍处跑是不可能的,还让他跟彝族小姑娘恋爱,有点过分了。
还有些情节也不大合理,片中毛主席老给周副主席布置任务,而周的态度也像个参谋长,其实那时周还是毛的上级,影片是把大决战时期的毛周关系提前了十几年。演刘伯承的演员尖嘴猴腮,一点都不像刘伯承,他叫毛主席润之兄也不大可能,毛和刘关系一点都不亲密,让毛给他发牢骚批评林彪纯属瞎扯。国民党方面也是如此,龙云推心置腹的给薛岳说自己怕像王家烈那样被蒋介石夺权,薛竟然还表示理解,太离谱了。薛岳本来就是奉蒋之命借追击红军之名打击地方军阀的,龙云这不是与虎谋皮吗。
电影是艺术作品当然允许虚构,但虚构不等于编造,不过电影编剧的历史水平高的不多,这也没办法。
《飞虎队》,峨影厂与香港永盛公司1995年联合摄制,出品人向华强等,导演王冀邢,作曲赵季平,制片主任石兆琪,旁白王玉梅,演员有陈小艺、刘威、李强、李雪健、常戎、赵小锐、曹蓬、雷汉、王志文、张丰毅、袁立、石兆琪、吕凉、刘金山、李幼斌、潘长江、赵宝刚
这部电影叫《飞虎队》而不叫《铁道游击队》是有道理的,因为它只借了铁道游击队的壳,内核就是一部传奇枪战片,也可以说是一部神剧。神剧的特点有好几条,本片占了两条,一个是我军战士拿着最先进的武器,子弹永远打不完。再一个是子弹的威力非常大,通常人被打死都是往后仰,而神剧里挨一枪都是往前翻,好像这些子弹都带着钩,打中以后钩能把中弹者钩出来再摔死似的。之所以能拍成神剧,跟本片是陆港合拍片有关,导演虽然是大陆的,但香港人在里面应该起了很大作用,感觉情节设计都是香港电影的套路
影片到最后,飞虎队的主要成员基本上都死光了,只剩下一个政委李正(真实的铁道游击队政委郑惕解放后担任第二炮兵副司令员),刘洪、王强、彭亮、鲁汉、林忠、小坡、甚至铁路站副站长张兰、独行侠李九和情人小青全都死了,反派也全都死了,岗村、松尾、秦雄、黄二、赵老板。反而以为必死无疑的洪嫂活了下来。不知道编剧这么编是何用意,有些人的死就是为死而死,全无逻辑。比如王强的死就莫名其妙,老洪的伤根本没那么严重,后来没买到药也轻松痊愈了,他何必要去城里冒险。张兰的死也不合理,他怎么会亲自摘掉运布匹的列车车厢,这本来是飞虎队的活儿嘛。
《旭日惊雷》,长影厂1997年摄制,是描写1949年毛主席访问苏联期间台湾国民党特务派人刺杀毛泽东,我公安部门成功破案抓获敌特的故事。总顾问凌云,总监制贾春旺,编剧黄济人,导演李前宽、肖桂云,演员古月、孙维民、邸国强、孙飞虎、秦昭、李士溪、吴若甫、杜振清、胡慧中、狄剑青、王亚君、马红鹰、刘廷尧。光看摄制组很唬人啊,两任国安部长分任总顾问总监制,导演又是大名鼎鼎善拍重大历史题材的李肖夫妇,编剧是写过《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的著名作家,没想到这个强强组合却拍出了一部这么劣质的电影,就好像章含之洪君彦一对儿帅哥美女却生出了一个丑妞一样。故事脉络不清晰,不连贯,太平淡,演员也不行。孙飞虎已不复当年之勇,肚子太大,发型也不对,一点不像逃到台湾后的蒋介石。胡慧中本是一代玉女霸王花,本片在却演个女特务,而且净是情爱戏,她演的尴尬,观众看的也尴尬,我感觉她百分之九十的戏都可以删除。吴若甫演的角色原型是杨奇清,不知为何要用虚构的名字?
《大进军 大战宁沪杭》,八一厂1999年摄制,编剧李平分,总导演韦廉,演员古月、孙维民、王伍福、郭法曾、王健、孙飞虎、肖雄、卢奇、刘锡田、傅学诚、谢伟才、储智博、于东江、狄剑青、徐光明、卢学公、曹培昌、谢刚、冯恩鹤。这部电影可能是这个系列电影中最差的一部。编导请一些参加过战斗的老兵现场解说很无聊,活活的把一部故事片拍成了访谈节目,故事的连贯性完全被打断。有一段戏是渡江前乡亲们载歌载舞欢送部队渡江的,还有部队文工团表演,一片欢快场景,而背景是江面上炮弹爆炸的火焰。这段戏让人很不舒服,好像我们的战士不是冒着生命危险渡江作战,而是去参加大型实景演出的,编导拿人血沾馒头,有点混账。片中还特意展示一些血腥镜头,比如战士掉进敌人竹签阵的惨状,比如敌机轰炸后我战士满脸是血糊住眼睛四处寻看,都让人产生心理不舒服,很不合适。这部电影我不是兴趣盎然看完的,而是坚持着勉强看完的。这部戏跟《大决战 辽沈战役》相比,差了几个档次。
《西洋镜》,2000年上映,演员有夏雨、刘佩琦、吕丽萍、莫岐、方青卓,这是一部向中国电影开拓者致敬的电影,一部很好看的电影,夏雨、刘佩琦都是好演员,夏雨演得自然流畅,刘佩琦演的沉稳老辣,方青卓演的像一个傻大姐,可好玩。演谭老板的据说是个京剧演员,举手投足都有那个人物的范儿。我本来很喜欢吕丽萍,但从她嫁给那个神经病孙海英后就不喜欢他了。过去我一向讨厌莫岐,这次演的不错,不再讨厌他了。片中演员的穿着也比较真实,表情也很符合那个年代特色,虽然没有达到百分之九十,但跟其他影片相比已经够认真的了。
《黑白夜》,2011年上映,演员有程前、程皓枫、肖太利。这是一部胡编乱造的电影,把三十年代初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苏区工作会议的事件搬到抗战时期,完全违背了常理,当年中央在上海召开工作会议是因为那时党中央在上海,不在上海开不行,总不能让党中央为了开个会跑到别的城市去吧,所以成本再高危险再大也必须在上海开。而现在开这种会议完全可以到延安来,没有任何必要到上海这个日本人控制的地方去冒险,成本高,风险大,毫无意义。现在的很多编剧都是猪脑子。死了那么多人,就为了开一个扯淡会,太无聊。再说了,那时哪有那么多地下党武装人员啊,又不是三十年代初有特科有红队。这种武装暗杀当时只有军统才有兴趣搞,共产党根本没必要玩这些。还有那些不讲战术技术的打法都是从香港电影里学的,我们的战士都像黑帮电影里的活动道具。还有,那个日本亲王恰在此时来教堂干嘛?即便现在日本人信基督教的都很少,百分之一都不到,更别提二战以前了,更别提还是日本亲王了,编导真是胡编一气。程前演的特务头子是李士群,片中改成了礼世裙。
《私人订制》,2013年上映,编剧王朔,导演冯小刚,演员有葛优、李小璐、白百何、郑恺、苗圃、范伟、宋丹丹、李成儒。这部电影挺有意思的,笑料不少,一开始苗圃那段就可有趣,它是取自阿尔巴尼亚电影《宁死不屈》的。影片包括三个故事,范伟那段演的最好,也最有深度。宋丹丹那段最扯淡,就是一场白日梦。李成儒那段虽然荒诞,但很有现实意义,李成儒可谓冷面笑将。这部电影葛优演得不好,不如同类题材电影《甲方乙方》里的冯小刚,他的表演太用力太浮夸,而他当年的讨喜之处就在于他的冷幽默,葛优已经老了,属于他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他在春晚和蔡明演的那个小品就很别扭。白百何、李小璐演的也不错,可惜两人都出轨了。
《解救吾先生》,2015年上映,是根据吴若甫绑架案改编的,演员有刘德华、王千源、刘烨、吴若甫、赵小锐、林雪、那威。这是一部精彩的侦破片,可谓惊心动魄。几个主演都是演技爆表,尤其是刘德华,既表现出临死前那种真实的神态,又在被绑架期间不卑不亢保持尊严,让人钦佩。刘烨演的不好,没特点,只会耍贫嘴,废话太多。王千源很凶残,也是废话太多,最后认怂缺乏转圜。吴若甫肯定内心非常复杂,但惊恐的亲身经历并没有让他失去理智,演的还是很冷静。赵小锐演的也不错,有当机立断的派头。最后张华和他母亲见面一场戏挺感人,但很不真实。我觉得特别慈祥明事理的老母亲是不可能教育出这样凶残儿子的。这种凶残的亡命之徒正常家庭不可能产生,通常都是父母双亡孩子缺乏教育的家庭,或者母亲过于溺爱或者过于残暴的家庭才会教育出这样变态的儿子,而这种儿子绝对不会孝顺。
《无问西东》, 2018上映,演员有黄晓明、章子怡、王力宏、张震、韩童生、陈楚生、米雪、王盛德、王鑫、祖峰、谌龙、吴谨言。
本片尽管大腕云集,但却是一部有严重问题的电影。它的编导都是果粉,伪造历史,丑化新中国,美化国民党时代。比如,黄晓明是搞核武器的,但他说跑就跑了,全国各地任我行。别忘了,邓稼先为了搞核武器隐姓埋名几十年,黄晓明凭什么搞特殊化?最荒诞的就是,章子怡1962年就能随随便便被人打死?打死人后凶手一哄而散。文革初期倒也罢了,那时社会异常混乱,联动等造反派组织十分猖獗,草菅人命,但这是1962年啊,难道那时的中国老百姓就完全没有人性了?难道中国是个魔窟?胡说八道!文革前的那几年中国社会风气是最好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可不是吹的。尽管编导竭力美化民国时期,但饥饿的孩子抢馒头吃的情节还是暴露了国民党时代的黑暗。
那个害死章子怡的女人看到章被打死后突然良心发现,自己也跳井自杀,这个情节是模仿雨果的《悲惨世界》里沙威警长被冉阿让感动而忏悔后自杀的情节,纯属低劣文青的东施效颦,毫无逻辑可言。
对西南联大的教学安排我一直都不以为然,抗战时期,民族救亡是第一位的,此时还讲一些和平时期的课程很不合时宜,此时应该文科多讲抗战救亡内容,理工科多讲有助于抗战的应用科技内容,至于一些纯理论的比如古诗词比如历史文学考证之类的应该暂时停课。救亡高于一切,其次是启蒙,再次才是传承文化。
《小巷管家》,2019年9月上映.因为是主旋律影片,观众不多,我到影院还一个人没有,直到开演前夕才进来一些人,但还有一半空位,这个放映厅还是个小厅。但我看着觉得挺好。演员有巩汉林、张英、方清平、张兆北、张京生、孙茜、巩天阔(巩汉林之子)、翟小兴(翟俊杰之子)、孟秀、贾雨岚、刘大为、卢秋宏。客串有王洁实、李勤勤、李增瑞。
这部电影我感觉比很多大导演拍的所谓大片要好看,有情怀,充满正能量,后半部分很感人,我被打动的潸然泪下。不仅老演员,年轻演员也都演得很好,完全融入到戏里了。并非年轻演员都是小鲜肉流量明星什么的,也有认认真真演戏的年轻人,他们都很朴实。这部戏北京味很浓,尽管我不是老北京,但近年在北京住,天天骑车串胡同,戏里的场景有很多都看着很熟悉很亲切,有些场景是不是东四胡同博物馆啊。政府搞的一些东西还是挺有意思的,当然生活中有没有电影中这么美好我就不知道了。
巩汉林演的很努力了,但他毕竟是东北人,没有老北京那个味。如果换个老北京演可能会更好,比如找个北京人艺的演员,濮存昕年龄合适,就是气质不符,何冰气质倒不错,就是年轻了点,要是朱旭郑榕那帮人年轻点就好了。片中说巩汉林快70岁了,显然不像,剧本说60岁还不错,70岁哪儿还跑得动啊,
《半个喜剧》,2019年12月上映,编导都是年轻人,我也不熟悉,演员只认识一个任素汐,还是不久前看《无名之辈》知道的,还有一个客串的常远。这部电影挺好看的,虽然是爱情故事,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跟我们那一代人看的爱情电影《五朵金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相比,完全是不同时代啊,那时的爱情很美,也很简单,而现在都市年轻人的爱情太复杂了,比如现在的年轻人对待性十分随便,这是时代特色,就不拘泥了。我欣赏这部电影,因为它总的来讲三观还是正的,在爱情与物质之间,更推崇爱情,在人格与物质之间,更推崇人格,推崇讲真话,做老实人办老实事,这些观点都是不错的。其实片中描写的有些问题是很现实的,要想做个堂堂正正的人,有时就必须舍弃很多,工作、户口、升职加薪等,而现在的年轻人不仅对性很随便,对结婚也不觉得有多慎重,结婚后因理念不合还可能离婚,为了这种不稳定的爱情舍弃那么多既得利益,确实很难抉择。看电影时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支持正确观念,但在现实生活中就不那么容易抉择了,因为代价太大,因为不确定因素太多。生活很残酷,不像琼瑶电影那种爱情高于一切、一切人都要为爱情让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写法相比,本片还是更真实。本片很不错之处就是,既描写了当今社会年轻人生活的艰难,又能坚守底线,坚守正确的三观导向,情节也都基本合理,没有太大的缺陷。几个年轻演员演得都不错,我很喜欢任素汐,演技很好。吴昱翰演的孙同有时太磨叽让人着急。刘迅演的渣男让我烦死了,不过他演的富二代还挺像,也不脸谱化。
《百变星君》,周星驰电影,荒诞而搞笑,我已经看过n遍了,隔两年就得看一遍,这次依然是一口气看完。演员有周星驰、吴孟达、朱咪咪、黄一飞、徐锦江、梁咏琪、郑祖、李健仁、文隽,本片中的朱咪咪特别性感。
《安娜卡列尼娜》,美国电影,1935年上映。俄罗斯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原著,葛丽泰嘉宝主演。四十年前我看过同名电视剧,印象很深,还读过周扬翻译的小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就是出自这部书。隔了四十年重看,很多已经遗忘的情节都回来了。安娜的爱情悲剧让人唏嘘,也很无奈,简单的谴责婚外情太过简单化,但肯定她的婚外情也不合适,追求爱情没有错,但人不只是自然人,还是社会人,不可能做事为所欲为。安娜尽管30多岁了,气质高贵,但思想还是太过单纯,没有慎重想想将来的发展,只能说陷入爱情的女人智商等于零。这种爱情只有生活无忧、有一定文学素养、追求精神生活的上层妇女才能进行,那些连饭都吃不饱的人是不会有此闲情逸致的。影片中展示了俄国贵族军官奢华的生活场景,军官们喝酒后钻桌子的情节挺好玩,贵族们跳集体舞也很有美感。由于电影篇幅短,只能选择主线展示,即安娜的爱情,书中的另一条重要情节列文在农村搞改革的情节都省略了。记得当年看电视剧,导演在表现安娜爱情悲剧时,时不时的插入列文夫妇的幸福生活场景做对比,表明了作者的立场和态度。
《罗生门》,日本电影,1950年上映,导演黑泽明,主演三船敏郎(还主演过《山本五十六》,)我是先知道罗生门这个名词,然后才知道这部电影。再加上黑泽明、三船敏郎都是名人,所以想看看这部电影。不过电影看着有点枯燥,故事的场景非常简单,人物服装也很简陋,不吸引人,我是坐火车时实在无聊才能看进去的。它的背景是日本古代,罗生门是京都城的南门,几个当事人在这里回忆一个人被杀的事情,他们的说法各不相同,最后也不知真相如何。后来这类参与者各执一词真相扑朔迷离的事情就被称为罗生门。
《39级台阶》,英国电影,1978年上映,有点类似日本电影《追捕》,内容充满悬疑和惊悚,扣人心弦。但情节实在太离谱了,德国特工在英国境内为所欲为,随意杀首相,杀勋爵,杀特工,从法庭抢人,甚至用飞机搜索,对伦敦的一切事情了如指掌,简直无所不能。而英国人在自己国家却被一路追杀,胆战心惊。如果这么简单,二战时英国不早就被德国人灭了嘛。上译厂黄金一代演员的配音绝对是锦上添花。
下列电影已有专评,不再赘述:《十月的风云》、《知音》、《大上海1937》、《岁月风云之上海皇帝》、《岁月风云之雄霸天下》、《功夫》、《静静的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