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距离有多远(3)
从此以后,对于他来说,上班就有了不同寻常的涵义,不仅仅是数不清的烦恼纷争,也不仅仅是一大堆棘手的日常事务,更有无穷乐趣。月有阴晴圆缺,然而他心中的阳光却是永恒的,每天早上只要一走出家门,他就会想到,十几分钟后,当他走进公司的那一刻,总有阳光般灿烂的笑容在迎接他。于是他会习惯地打个电话,第一句话就是,早安,太阳!然后电话那头就会传来也许还在床上的她“咯咯咯”的笑声,你小毛病呵?然后他就会问她,想吃什么早点?他总能为她准备各种各样丰富的早点,虾仁面条,荠菜肉丝炒年糕,馄饨水饺,小笼包子,等等。曾经看到过网上的一篇“高论”,说是如果想要追办公室里的小姑娘,只要锲而不舍地连续为她买上一个月的早点,就一定能“四两拨千斤”,成功实现目标。按理说,他早已过了“追”的年龄,对方也不是什么小姑娘,更无须他去“追”,然而他还是乐意这样做,只要在一旁看着阿慧吃得那样香甜,然后心满意足地说一句,真好吃!他的心里就会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平日里,他们显得比过去更矜持,更少说话,但只要一开口,便都是彼此能够心领神会的连珠妙语。办公室不大,阿慧所处的角落又刚好斜对着他的办公桌,虽然他常常忙得不可开交,但只要一回头,就总能遇上默默注释着他的深情款款的目光。他必须极力克制才能使自己不再心猿意马。有时侯看到她的笑容,他也会开句玩笑,今天的阳光真好。阿慧扬手一指窗外,外面可是在下雨哪。他故弄玄虚地出了个题目,你知道刘欢的成名曲吗?不知是真不知道还是故意装傻,阿慧一脸茫然,你说呢?不得已他只好自己说出了答案,心中的太阳!照例还是换来她“咯咯咯”的笑声和三个字的评价:小毛病!
这真是神仙过的日子!他对自己这样说。
然而,这样的好日子也并未延续多久。
上班时,阿慧好象总有忙不完的事,风风火火。每当电话铃声响起的时候,总能听到她训练有素的温柔的声音,你好,无城中货,请稍等。不接电话的时候,也总是看到她忙碌的脚步在各个办公室之间不停地来回穿梭,无论是谁有事叫她,她都会随叫随到,收发传真,复印文件,甚至还帮助端茶倒水。开始几次阿慧为他倒茶,他从心里觉得过意不去,执意要自己去倒,她微微一笑说,这有什么呢?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你还是忙你的吧。也许是由于在酒店里从客房服务员开始做起干了几十年的缘故,在她自己看来,她所做的这一切是天经地义再平常不过的事,渐渐地,他也就习以为常,不再和她客套。就是在这样的忙忙碌碌之中,也还是有不少找她的电话,开始时他并没在意,等到真正觉得需要关心她的一举一动时,才发现其实她接电话的方式很不一样,有些电话,她可以直截了当地回答,譬如托她办什么事,譬如约她打牌——每逢周末,她家里的牌局永远是雷打不动的;但是有些电话,永远都是神神秘秘的未解之谜。侧眼望去,她坐在那里,一手拿着话筒,另一只手在不停地绕着电线,脸上的表情似乎很投入,低声细语,听的多,说的少,不时伴着咯咯的笑声,虽然离她很近,他却根本听不清她究竟在说些什么,只有她那脸上掩饰不住的喜悦和幸福在告诉他,那是与对他全然不同的笑容,是一种只有在倾心相爱的恋人面前才会有的笑容,那么甜蜜,那么纯真无邪,作为过来人,他能体会到这一点,甚至感觉到了隐隐约约的一丝嫉妒,甚而有一两次,当着他的面,主动给对方打电话,好象在她的面前,他并不存在一样。
她究竟是在给谁打电话呢?
从此,他就开始有点心神不安,哪怕是最忙的时候,也常常会竖起一只耳朵随时听着身后的动静。他一遍又一遍告诫自己,不可太过分。平心而论,他和阿慧之间,又算得了什么呢?相识不过大半年的普通朋友而已,就算他们真的以姐弟相称,姐姐有几个朋友,也是做弟弟的该管的吗?其实,还有一层他根本就没考虑,在他与阿慧越来越密切的交往中,他压根儿就没想到她先生的存在,更惶论“朋友妻不可戏”的古训了,在这一点上,他确实有点厚颜无耻,却依然心安理得。对他来说,如果能够平心静气地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已经实属不易,然而他确实做不到。他自以为在阿慧的心目中,他的分量是最重的,他怎么能够容忍有人与阿慧的关系比他更亲密呢?阿慧当着他的面与别人调情,他又怎么能熟视无睹?如果不把那个人找出来,恐怕他真的就要失去理智了,其实他应该意识到,这种想法本身就很不理智。
阿慧自己怎么想他不清楚,反正在他的心目中,一场不动声色的较量已经在暗中悄悄开始了,然而最可笑也最可悲的是,连他自己也不知道,对手究竟是谁?
恰在此时,《花样年华》开始风靡大江南北。有人津津乐道的,是张曼玉穿过的二十八套旗袍,有人更喜欢的,是导演王家卫独树一帜的风格,而在他看来,这部影片简直就是为他而拍的!他看到过《南方周末》上的一篇评论,借用了旧时的一句俗话,“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评论的标题就叫做,《偷,不如偷不着》。话虽说得难听,也不无几分道理。其实有时侯,人与人之间所追求的,也只不过是这么一种感觉而已。这部片子并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婚外情或者男女私情的故事,它只是在一种非常怀旧的氛围下,展示了两个中年人的情感经历,他们有可能成为朋友,或者情人,或者什么都不是,但是他们的确能找到心心相印的感觉,他们终究有没有跨出最后的一步,导演没有明说,留给观众去想象。也许是由于人情世故或者自身的心理压力阻碍了他们。但也许只有这样,才显得真的很美。作为故事主人公的同龄人,尽管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但正处在同样需要以怀旧来排解内心深处的种种压力、紧张与失落感的时候,《花样年华》所讲述的故事、所表现的氛围、所传递的人与人之间那种说不清道不明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感觉,能够深深引起他的共鸣和她的共鸣(他相信如此),也就不足为奇了。
为此,十几年未曾写诗的他居然心血来潮,在经过一个不眠之夜的煎熬后,写出了几句短诗。
距离
他与她很近
又好象离得很远
寻遍海角天涯
蓦然回首
却原来佳人依旧,灯火阑珊
假若不曾成为邻居
也许永远无缘相见
假若真的有过那张船票
心的距离也许还会更短
其二
他与她很近
又好象离他很远
寻寻觅觅终无悔
蓦然回首
却原来知音近在眼前
假若不是成为同事
也许永远无缘相见
假若不是朝夕相处
心的距离也许还会更短
虽然算不上什么好诗,但他自认为还算贴切。尤其是最后两句,确实是他的肺腑之言。当他悄悄把诗塞给阿慧时,阿慧读后还认真地问他,是不是你抄了第一首,才有第二首?他不置可否地笑笑,心里却别提有多得意。这正是他想要的效果。
也许这真是他发自内心的感慨,但使他觉得失望的是,阿慧未必领情,她依然我行我素。在这个意义上,他并未得到他真正想要的效果。
等到《花样年华》真的在这个城市上映的时候,他悄悄问阿慧,是否还记得他们当初曾经有过的约定?一起去影院观赏,相信一定会有和小影碟截然不同的效果。阿慧当然不会忘记,也不会食言,但看得出来,已经不象当初一起去吃饭或者一起去唱歌时那样爽快了。但只要愿意去,他就没有理由不高兴。这天晚上,当他兴冲冲地冒雨赶到影城,买好了电影票,然后正想打电话告诉阿慧时,却接到了阿慧的电话,好象怕是有人听见似的,阿慧压低嗓音对他说,很抱歉她来不了了,因为她先生刚刚回到家里,还是等以后有机会再说吧,要不他一个人先去看?就象突如其来的这场暴雨,把他浇得一下子兴致全无,既然阿慧都临时改主意了,他一个人孤孤单单还有什么意思呢?还不如退票算了。尽管阿慧说了许多抱歉的话,他只是说了一声“没关系”就挂断了电话,与其说是大度,还不如说是无奈。他想去退票,可是走到售票窗口却又站住,本来出来时跟家里说是要陪客户,可能还要晚一点儿回去。如果现在就回去,岂不是自己打自己耳光?他仰起头望着风雨中依然被霓虹灯照得五光十色的巨幅电影海报,梁朝伟和张曼玉在风雨中深情地默默相对,心里不得不承认,银幕上的《花样年华》不能说不是一个难以抗拒的诱惑,这个诱惑在他的心里慢慢膨胀,以至于最后变成一种赌气,即便是阿慧失约,哪怕就是一个人他也偏要去看!
当他走进影院,电影已经开始,场内一片暗淡,观众寥寥无几,根本用不着对号入座,他也就随意在旁边角落里坐下。他已经记不清有多长时间没走进电影院了。回想起年轻时和女朋友在影院里黑暗中消磨的那些时光,真有“恍如隔世”之感。那时候的电影院里观众人头挤挤,特别是当新片上映时,很少出现空座。对他来说,看电影的回忆是甜蜜夹着苦涩,如果不花费一番功夫,不磨破口舌,是很难请得动女朋友的,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好不容易做通了女朋友的思想工作,说好在电影院见面,然而他身边的座位却从头至尾空着,看着前后左右成双成对的恋人,形影相吊的他顾不得尴尬,只好硬着头皮把电影看完,可想而知,这是一种怎样味同嚼蜡的煎熬。记不清经历了多少次这样的煎熬,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女朋友终于被他所感动,大大方方挽着他的手走进了影院,最后挽着他的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想不到将近二十年后的今天,这一幕竟然重演,只不过身边空着的座位,是留给他的“慧姐”的,是耶,非耶?他是在干什么?在他这个年纪,这难道不是一件很荒唐的事吗?虽然是在黑暗中,他还是能感觉到脸上火辣辣的,有点“无地自容”的样子,他已经无暇顾及银幕上的他们在说些什么或者做些什么,他心中唯一的愿望是立刻离开,一分钟也不要耽搁,他不能听任自己再这样荒唐下去了。
然而就在他要起身离开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惊人发现,却使他的身体被牢牢地固定在椅子上,丝毫动弹不得。
开场后不久,一对男女从他身边走过,就在他的前面不远处入座,并未引起他的注意,当他直起身体,从高高的椅背缝隙间刚好露出一张脸来,正对着旁边的男人窃窃私语,借着银幕上的反光照射,他看清了,分明是阿慧的脸!
是他看错了人,还是旁边那位就是她先生?
这时候的他反而冷静下来,如果不等到电影散场,搞个水落石出,他不会离开。
当然,最终的结果还是证实了他的判断,他没看错人,另一位也不是她先生,没等电影散场,他们就悄悄起身,毫无知觉地从他面前走了过去。
事后他几乎不记得自己是怎样回家的了。从来没有任何一场电影,让他这样印象深刻,恐怕一辈子都会耿耿于怀。他觉得自己真应该悬崖勒马,绝对不能再这样荒唐下去。然而心中熊熊燃烧的妒火相比,这个念头只能算是“杯水车薪”而已。回到家里,面对熟睡中的妻子安详的面容,从内心深处泛起一丝愧疚,却无法抵消对阿慧的怨恨。凭什么她要这么对待他,使他的一腔真情付诸东流?他在妻子身边默默躺下,却始终睁大眼睛,几乎直到天明。他想出一个又一个报复的计划,细密而且周全,甚至发誓再也不把阿慧当成“慧姐”。然而等到早晨醒来,睁开眼睛迎着满天灿烂的阳光时,这些黑暗中的计划也就统统烟消云散了。
当阿慧一如既往地朝他微笑时,他不禁再一次怀疑自己昨天晚上是不是真的看错人了?瞅着没人的时候,阿慧悄悄塞给他一盒乌龙茶,说是她先生从福建带回来特意送给他的,还连声说着“对不起”,倒反而使他的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心里也得到了些许安慰。阿慧的言谈举止,哪里有半点谎话的影子?一池春水,波澜乍起,转眼间又涟漪散尽,平静如常。
然而这种平静只不过维持了几十分钟,当阿慧办公桌上的电话铃声突然再次响起时,即使正在紧张忙碌的他也还是一下子神经骤然紧张,然而就是竖起耳朵,也只能听到阿慧神神秘秘含混不清又不时夹着媚笑的声音,令他浑身骤起鸡皮疙瘩。
他必须竭力控制才能使自己专注于工作,他觉得自己就象一个随时都会被点燃的火药桶,而导火索就拽在阿慧的手里,他已经实在忍无可忍!
她怎么会这样?为什么和几个月前判若两人?凭什么她不把他放在眼里?他觉得阿慧简直就是一个精灵,一个随时随地都可以让他神魂颠倒的精灵,可以轻而易举地走进他的心灵深处,却又始终将他拒之门外,让他云山雾罩,搞不清她到底在想什么。
到后来,渐渐电话打得少了,却让他更加焦躁不安。因为阿慧又迷上了新的时尚——手机短消息。
看她只要一有空闲,就坐在那里,专心致志全神贯注地摆弄着手机,就像是一个虔诚的信徒每日必做的祷告,一个认真读书的小学生每日必修的功课,他就觉得自己已经成了世界上最痛苦的人,而那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正不知躲在哪个角落里暗自窃笑呢!
他甚至有过干脆辞职一走了之的念头。但随即他又觉得自己的想法太可笑也太不值得。到了晚上,他会常常悄悄往她家打电话,有事没事闲聊几句。如果没人接电话,就会立刻为他的想象力拓展无限的空间。躺在床上,伴着已经进入梦乡的妻子均匀的鼾声,他睁大眼睛望着天花板,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此刻阿慧在干什么?是和“他”在一起吗?他觉得自己就象一个卑劣的偷窥者,躲在阴暗角落里,干着下流无耻的勾当,他甚至可以想象出她和“他”在一起时的细微末节,就象是一部A片里的镜头,他知道自己这样做很不入流,甚至很无耻,却无法克制自己不这样做。“人活着,就是为了含辛茹苦,”他记不清这是谁说过的话了,但他确实是那种把痛苦煎熬当做乐趣的人,好象不这样做,人生就没有任何意义。这时候的他,似乎已经完全不是那个把阿慧称做“慧姐”的人了。尽管每天上班时,他还是照常给阿慧买早点,有时侯也还会开一些无关痛痒风趣幽默的玩笑,甚至比以前更加尊重有加客气有加,但他知道自己在骨子里已经无可救药了。他完了,彻彻底底地完了。
柳暗花明,关键时刻真正给他指了一条路的,还是阿慧。
是在八月末的一天,阿慧突然打电话给他,说是想去郊县的天王山庄,在那儿过一夜,然后再爬爬山,问他是否愿意一起去。虽然有些奇怪也有些犹豫,他还是无法拒绝这样的邀请。他当然知道那个地方,而且还不止一次陪客户去过,那里有黄浦江源头,因此吸引了不少上海人对那里趋之若鹭,每逢双休日总是人满为患。因此他建议能否改在平时,尽量不在双休日去凑这个热闹。
于是,他们就在一个最不引人注目的下午,一起悄悄出发了。一辆豪华型的旅游大巴很快就开出了城市,穿行在曲曲弯弯、高低不平的山区公路上,初秋山野的风,吹得满山的竹林哗哗作响,吹在脸上痒酥酥的,放眼望去,满目是碧绿的青山,路旁还有一丛丛的野花,姹紫嫣红,随风飘来一阵阵清香。阿慧一直在闭目养神,他虽然难得有这样的好机会从紧张的工作中一下子解脱出来,享受暂时的松弛与宁静,虽然一直在观赏着车窗外的风景,一副悠闲自得的神情,心里却在不停地打鼓,因为他实在想象不出阿慧何以会有这样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更无法想象她为何要作出如此大胆的举动,连他自己想都不敢想的举动。此行后果如何,他实在无法预料,只有走一步看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