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教育,教育出一般人,但教育不出人才
好像不少人似乎认为在美国,孩子都是轻松学习、快乐学习的,从而鼓吹在中国也应该推行快乐教育。但是美国的那种看着什么都不用费力学的小学、初中、高中教育是发生在中等及中等以下的学校,真正的好学校都是学习很多东西,也需要每天花费很多时间在学习上的,这些人今后都是瞄准了“藤校”去的,而“藤校”就那么几所,所以竞争激烈。
为什么说美国的阶级固化越来越严重了呢?光是从教育资源上讲就已经是这么分配的了。好的小学、初中、高中,家里没点钱,还真读不上,那么穷人的孩子就去读其他学校吧。而其他学校推行快乐教育,不会让学生学得多,学得长,自然他们想进入“藤校”那就几乎不可能了。
其实从道理和逻辑上来讲都很简单,就是一种自然法则的延伸而已:相互的竞争,会使得各自都要奋力提高自己,而提高自己是需要投入很多时间、脑力、资源的。

学生们为什么会有相互的竞争?因为美国的“藤校”就那么几所,中国的985大学就那么几所,日本的顶级大学也就那么几所。——既然送孩子上了学校,几乎家长都是要求孩子要进入大学学习的,除非像郭麒麟那样,他老爸郭德纲让他读完初中就不要再读了,这样的就不会追求学校里的教育,而是追求家庭里的教育。
家长要让自己的孩子今后要升入好的大学就读,那么必然要求孩子学习成绩很好,必然需要同全国的同龄学生一起去竞争那些好大学的名额。如果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快乐教育:那么学校里不用讲的那么多、那么深,孩子课外也不用去解题、做功课,就去玩让自己开心的活动吧!
孩子也是人,也就具有人的本性:好逸恶劳,图眼前爽。那孩子会在快乐的课外做哪些事情呢?几乎都是:打球、玩电子游戏、吃喝、上网、看电视剧、看电影……而这些东西能让他进入名校???和成年人的快乐自己的方式没有区别,不会指望孩子课外的快乐教育时光,他还是主动去快乐得解题,快乐得读很多书吧?
综上,快乐教育的逻辑基础就不存在:要赢得激烈的竞争——让孩子读好大学,而不是读专科,上末流的、录取分数低的要命的大学——,必然需要和大量同龄人竞争。而不论中国高考、美国高考、日本高考,不论是怎么样的录取标准:是只看最后的总分;还是要看高中三年的平均得分;还是除了考试成绩还要看体育成绩(体育成绩要高分,也是需要投入很多时间、资源的),还要看社会活动(社会活动要高分,也是需要投入很多时间、资源的)。而一旦是激烈竞争的事,就需要投入很多时间、资源、毅力进去,而投很多这些东西进去是不会让人快乐的。
大家应该都知道1万小时理论,要获得杰出成就,需要全心投入10000小时到这个事物上。而要全心投入10000小时,怎么可能会是快乐的过程呢?所以快乐教育,教育得出一般人,但是教育不出人才。
打篮球看似很快乐,要成为篮球运动员,付出的过程并不快乐;唱歌看似很快乐,要成为歌手,付出的过程并不快乐;下象棋看似很快乐,要成为棋手,付出的过程并不快乐;学习新知识,看是很快乐,要进入好大学,付出的过程并不快乐……
想起一名记者问到一个美国奥林匹克金牌得主
——“你说到每天要练习至少4个小时,练习了很多年,在整个过程中有没有哪一天,你曾想过偷懒不练了?”
——“我每天都想偷懒不练了。”
感谢关注微信公众号: 米知山
关注个人成长,分享对成长的认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