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行日志:一二二九
没什么要特别的内容,就是想写一些文字。之前一直就用单纯日期来做每天日记的标题,刚想到,我或许可以像宇航员一样,每日的修行就是自我的航行。也是孤独,也是挣扎。所以就用航行日志吧。
时间管理的本质是个人精力的管理。这是个对我很有帮助的观点。我的拖延症算是严重,而且默认一种情况是正常的表现。举例。我需要在一天内完成一个设计提案,实质的需要to do的工作内容大概3小时,to think的部分实质的时间大概2小时,也就是5小时可以完成的工作,但我默认需要有铺垫过程。比如思考之前,我可能要浏览一些图片,甚至是去打个篮球,或者看看搞笑视频调节情绪等等,这个铺垫时间有时候占据很长,甚至远超5小时。过去,我一直觉得是合理的。只需要3小时to do,2小时to think是高效并且很好地完成任务,那铺垫的时间再长都是值得。丝毫没考虑它可能压缩了必要的休息时间,或者是某些属于生活的部分。
但换一个概念,不说时间管理,强调是个人精力管理。这个角度来看,我就错的很离谱。应该把2+3的高质效率的工作需求放在一个高质的精力时间段。而在其他中等质量,甚至是差的精力时间段,应该去安排其他合适的事情。用这个思路来串工作计划会让自己更专注和高效。
另一个方面,在面对事务的时候,也需要一个快速的判断。这件事的性质具体是什么?主要从输入和输出两个角度来分析。完成他,我需要输入那些内容,看文件、会议、与某人沟通或者是去一趟现场,我的产出是什么?一个决策、文字性的意见/建议、设计提案等等。确定输入/输出内容,做拆分,然后把单个工作贴标签,做精力的要求等级的区分。举例,设计提案/拟文件稿无疑需要高质量精力,会议看情况,但我看来大部分应该是中等质量精力,电话或者去现场完全就可以安排在低质量精力时间段。按照这个逻辑,双向需求,从个人作息划分出精力为维度的时间段,从事务需求出发安排工作计划。这样的结果,才会是一个好的时间管理。
蛮简单的道理,留作记录。
关于英语学习的一些thinking:
英语不是能力,它是工具,沟通的工具。英语学习,最核心是工具的掌握,而不是提高某个能力为出发。
沟通能力不在于你英语水平的高低,关键是你的态度。
不刻意追求完美,适当的80%或是可以事半功倍。理解80%所花费的时间或许是完全听懂或者看懂的20%而已。
不刻意在意学会了多少,要知道,你在学习这件事情本身就已经超越其他人了。
给自己创造好的场景,让练习变的是自然的事情,效果更佳。让意识里接受用英语成为一种表达的模式,就像我们面对电脑习惯用type来表达。
To be continued
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