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9年度观影报告
查看话题 >2019观影总结
写在最前面的话:2019观影114部,这里挑比较喜欢的29部复盘一下,确实心境和之前看的时候还是有些不同的,评分非常主观,排序按照电影发行时间。
1.
个人评分:9.8
《公民凯恩》在影史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蒙太奇的手法、场面调度技巧,还是剥洋葱式的故事叙述方式,都为后来的电影创作开拓了思路,描绘一个人一生的电影,往往容易流于平淡,所以很多名人的传记电影往往只聚焦在一个事件上,以求将这一段时间的这个人塑造得更加饱满。但威尔逊采取了非线性的叙述方式,以“叠床架屋”的方式来构建报业大亨凯恩的人生,其中每一段时间之间的跳跃性和重叠性都很大,每一段时间里的细节又安排地很精巧,遥相呼应,而那个“玫瑰花蕾”的含义也一直紧紧吸引着观众不断跟进。然而究竟什么是“玫瑰花蕾”呢?其实不同的人心里会有不同的答案,公民凯恩的一生也会有许多横截面与我们重合,在我个人的理解中玫瑰花蕾是寓意着最初的失去,并且往后的一切的得到都没办法都没办法弥补玫瑰花蕾留下的心灵的空洞,亲情、爱情、友情全都从那个空洞里一丝不剩地漏光了。
2.
个人评分:9.1
一般在看描写底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时,心里总会有一些隐忧:害怕导演不够悲悯又害怕导演过于滥情。因为我所认为的悲剧并不是不幸的层层叠加,也不是毫不收敛的哭哭啼啼。我非常忌讳导演在表现这类题材时过分的情绪引导,但凡我有一点感觉到导演在以拙劣的技巧收买观众的眼泪,我就会对该作品心生厌恶。德西卡并不如此,他把镜头对准人流中的一员,“跟踪”他几天,然后突然撤走,贫困、温情、心酸、责任、饥饿、冲突……所有的事件和冲突都被集中到一部自行车上,所以虽然平铺直叙但也很紧凑不至散漫。应该说《偷自行车的人》带有强传统的意大利老派导演的风格,同时也具备现实主义的优良品质,而且给人的感觉非常克制,不会刻意描绘悲剧,然而在看到父亲偷自行车被众人抓住后,是能切实感受到那种大的悲哀和心酸的。
3.
个人评分:8.6
这部电影我原来是想找04年的版本的《沉静如海》,但阴差阳错找到了49年的版本,整部电影基本上是由老人的内心独白和德国军官的讲述组成的,故事也基本都发生在客厅里,可能会让人觉得有些无趣。和04版的相比,演员不如04版的英俊貌美,但我更加钟情于49年的版本,49版的更多落点是在老人身上,他的情绪、他的感受、他的观察,而他的侄女对于军官的爱情,也是透过老人为我们所知的,而04版的落点更多就在女孩身上,完全演绎成了一个爱情故事,不是说单纯的爱情故事不好,只是从老人的视角来观察这一切会更显得有层次感,也更加深刻,德国军官法德联姻的梦想、在法国感受到的冲突和亲切、对于艺术超越国界的力量的赞叹,真的很打动我,尤其他最后推开门发现是德国士兵的失落,这种像《过于喧嚣的孤独中》的汉嘉式的人物总能引起我的强烈共鸣。
4.
个人评分:9
《大路》里的电影语言是古典的、质朴的、含蓄的,是现在难以见到的,这样从容不花哨的 语言是只属于老的一辈电影艺术家的。我原先也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部没有思考人类前途,没有直指社会问题,没有新颖的叙事和拍摄手法的片子会这么打动我,它不过是用了最简单的讲故事的方法,讲了一个并不惊险刺激的故事,故事很单纯,连故事里的人也单纯,然而杰索米娜那洋蓟似的脑袋,娃娃一样的脸,连同赞帕诺年老后的发觉杰索米娜对自己的爱之后对当年的错过所酿成的过错的心痛,都在我脑海里历久弥新。
5.
个人评分:8.9
探讨死亡,以及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去面对死亡。西方人通常的方式是求助于宗教,宗教允诺了死后的世界,也就使得死亡并不那么可怕,然而在黑死病笼罩下,死亡,痛苦的死亡,受尽折磨的死亡成了一种常态。上帝抛弃了人们,死神以具体的形态降临人间,即便是曾经为了理想远征的骑士在与死神对弈时也作弊以求生,恐惧的人们将一切归罪于无辜的人。理想主义者、犬儒主义者、逆来顺受者最后都被死亡带走,然而最终还是留下了一丝亮色:约夫一家还是快乐地上路,继续他们幸福的生活。
6.
个人评分:8.0
反应在战后社会转型时期的年轻人的状态,影片中的小情侣所采取的方式是美国式的、嬉皮士似的,消极的自毁式的,而女孩的姐姐和医生是积极的,渴望凭个人努力改造社会改变世界的,然而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的抵抗,最终的 结果都是一样的,单独的个体永远逃不脱被世界碾碎的命运,看的时候有种垮掉的一代的感觉,粗线条的,暴力的,感性的,喷薄的。
7.
个人评分:8.9
观影的时候少有地感觉到了悲天悯人的情怀,红胡子甚至是三船敏郎饰演的角色里我最喜欢的一个,不怒自威,刚毅果决,善良和蔼,虽然没有像饰演武士时一样潇洒,但反而更像一个“人”。看到红胡子这样的人,总会使人产生一种人类前途依然光明灿烂的感觉,无论是在怎样绝望的环境下,人还是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可以赢得尊严的。
8.
个人评分:8.5
三船演的角色总是那么吸引人,无论是菊千代,多囊丸,还是椿三十郎都感觉纯粹得很。剧情是在是很简单了就是椿三十郎带领九个武士解救总管的故事,椿三十郎总是能看破事情中的关键,武士里有信任他的,也有怀疑他的,因此有起冲突,推动情节发展。还是有点心疼户室半兵卫的,因为看得出他是跟欣赏椿三十郎的,而且也一直很相信椿三十郎,但椿三十郎却是利用了他的信任而最终达到了目的,更可惜的是半兵卫和椿三十郎一样是白刃,所以最后的结局必定要有一根白刃断掉,椿三十郎千推脱万推脱也不能让一个没有刀鞘的人收刀回鞘,两个人如果不是在这件事上相遇应当会成为知己的,毕竟半兵卫之前就是这么看的,真的是推心置腹把最心底的想法都说了,可惜啊,可惜啊。
9.
个人评分:9.2
我宣布今年就是莱昂内在我心里封神的一年!往事三部曲在我心里简直是神作!莱昂内是真正有西部之魂同时也是有侠客精神的人,大漠孤烟、落日沙山、快意恩仇,粗犷豪放的同时又很细腻和忧伤,尤其那如同游丝般的口琴声。另外,莱昂内的电影配乐大概是电影配乐的天花板了。
10.
个人评分:9.2
“完成革命的是对革命无知无觉的人,策划革命的却背叛了革命,而坚持革命的最终选择了死亡。”非常大气的作品,莱昂内的个人风格也非常强烈。观赏性可能并不如《西部往事》,但在思想性上却是更胜一筹。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革命是要用血肉夹起来的城堡,革命家处在被人仰望的地位发表着鼓动人心的演说,但真正去完成革命的却是那些无知无识的人,为了自己并不清楚的东西稀里糊涂地死去,但最后那勋章还是会挂在革命家的胸前。
11.
个人评分:9
电影天皇对于色彩、光影的精确把握自然是不用说的,故事也有趣,武田信玄的影子武士原来不过是个小偷混混,摆出主公不怒自威的样子时却能震慑群臣,只有武田信玄的孙子和烈马能认出来。他一面威风凛凛地向群臣发号施令,一面又受制于府里知道他身份的小厮,当真扮演得那么天衣无缝吗?还是群臣在绝对的权力的压制下根本无法抬头看上那坐在高位的人呢?“风林火山”的箴言最后也敌不过火枪,最后影子武士冲向敌军场面就像是在为逝去的武士精神招魂,然而最悲哀的还是影子完全变成了影子,自我性被剥离殆尽,而本体已然没入黑暗的事实已为人所共知,影子便没有存在的意义了,然而影子却无法找回变成影子前的自己了。
12.
个人评分:8.8
对《李尔王》的日本化电影改编,虽然有戏剧与电影是姊妹的说法,但实际上电影与戏剧之间无论是演员的表演、观众的观赏都是有着极大的差别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莎翁的作品被不断翻拍却鲜有佳作。黑泽明在电影里多用中景和远景,以求在更大限度上保留舞台剧的风格。虽然故事的壳子是西方的,但其内核确是日本的,诚如多田道太郎所言,黑泽明的心里是孕育着恶的,但他又及其痛苦地想要消灭这种恶,然而对于善恶相搏善能否胜恶,他其实也并没有什么信心。
13.
个人评分:8.2
“杰仔,你冇错到,我地大家行嘅路唔同,你行嘅路系啱架,以前我行错咗,宜家行翻啱,都唔算太迟。”狄龙对张国荣说这句话的时候我也真的眼泪都快要落下来了,狄龙是稳重的黑帮大哥,一直不让家里人知道自己走的路,张国荣的角色原先也很敬爱自己的大哥,非常明朗,非常孩子气,也敢爱敢恨黑白分明,知道大哥是黑帮之后就明确划清界限。不过最出彩的还是周润发的小马哥了,以至于我现在忘了其他两位饰演角色的名字却还记得小马哥,潇洒、倔强、隐忍、重义气,记得英雄落寞却不颓废要争一口气的执着。
14.
个人评分:8.3
观影过程中可能会略感沉闷,因为电影相较于叙事性反而更偏重于抒情性,如同一首深沉而温柔的散文诗,能从中感受到深切的悲悯来,两位天使行走在人间,观察倾听着经历了战争创伤的德国,一个冷漠,一个敏感,冷漠是正常的,因为天使虽然能听见凡人的悲苦却无法施以援手,其中一个天使因为爱上了一个人间女子而放弃了天使身份,怎么说呢?看下来就好像在废墟上开了一朵花一样。
15.
个人评分:8.9
是对沉默而又躁动的青春的一种致敬,以极其细腻的手法还原了少年眼里的世界逐渐崩塌幻灭的过程,Honey、小四和小马都是极其执拗极其理想主义的人,然而这样的人在那个时代里往往是难以存活下来的,所以最终一个被小人暗算,一个以不理智的抗争方式完全葬送了自己的自由和青春,一个失去了和自己并肩作战的战友永远生活在愧疚里。三个人其实都因为理想主义而有些幼稚,但小明却是有些过早地成熟了的,她就如同当时的社会环境一样,是圆滑的、世故的、趋利避害的、不会被改变的。
16.
个人评分:8.4
北野武是那种会带给你强烈的日本感觉的人,非常酷烈自我,又非常隐忍克制,电影里的画面叙事手法即便是放到今天也是会让人眼前一亮的,并且又是一贯地轻视台词,大段的沉默,以音乐和画面来体现情绪,真的有种残酷而又温柔的感觉,警察把一切悲剧的责任都加到自己身上,以致借了高利贷,抢了银行,干掉了黑帮,感觉他表面上对于一切都处于一种比较疏离的状态,但也在一直想办法保护着自己所爱的人,大约就像花火一样,其绚烂的美丽必然是要在爆裂之后。
17.
个人评分:8.2
诺兰的处女作,三线叙事,使人如坠云雾之中,以为自己抓住了一鳞半爪,最后揭晓时还是不得不佩服诺兰的脑洞,他真的是及其适合这个时代的导演,多线叙事的手法玩得非常转,作品为大众所喜爱,但也精巧富于艺术性。
18.
个人评分:8.7
韩国在现实事件改编电影这一类上一直非常出彩,《杀人回忆》看完之后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愤怒感和无力感,因为技术和警察一贯拷打的风格使得抓住罪犯成了不可能的事,没有确凿的证据给嫌疑人定罪,但所有的疑点都指向了那个嫌疑人,又因为阴差阳错没有看住嫌疑人而又导致一场悲剧的发生,真的揪心啊,心痛啊,如果我是那个警察,大概也没办法保持冷静的,多半会一枪崩了疑犯,人们能保持冷静,不就是因为悲剧并不是发生在他们相关的人身上,没有切肤之痛吗?
19.
个人评分:8.4
老实说,李安比张爱玲要温情多了,张爱玲笔下的易先生对王佳芝所怀有的,不过是一点点的感动,甚至没有能大到让他处决王佳芝一伙儿人后掩饰一下自己得意的笑,而王佳芝对于易先生也不是爱,而是“她最后对他的感情强烈到是什么感情都不相干了,只是有感情”是感动于易先生真的爱她理解她;还是出于革命组织对自己的期待却并不在乎自己的报复;还是刻意的沉沦和迷醉,连她自己都不知道。但在李安的镜头下,易先生确实对王佳芝怀有着爱意,而并不是仅仅把她当作一个性玩具去玩弄。王佳芝只有在易先生那里是作为一个女人存在的,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渴望会寂寞有着爱欲的女人,而在爱国阵营的那一方,却是被当作了达成目的的棋子,所以最后那一刻的反叛,也正是对于自己被物化的报复。
20.
个人评分:8.5
非常粗线条的动画,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对于这种平面的、线条简单的动画怀有着出奇的好感,好像这样才有看动画的感觉一样。动画展示了一个伊朗女孩的成长过程,童年时时跟着电视里喊“打倒沙赫”,作为革命者的叔叔被捕后又送她用面包做的天鹅说着“我一直梦想着有一个像你一样的女儿,你是我的生命之光。”,崇尚自由独立而又永远怀有善良和勇气的,喜欢将茉莉花瓣塞进自己乳罩里的外婆。其实小女孩一直做着自己的抵抗,无论是听摇滚和朋克、还是出国、不服从教会学校的规定,都是在做着自己的反抗,然而这样的反抗都是无疾而终的,即便是逃离了原有的生存环境也却遭到了另一种排斥,出生在伊朗似乎成为了在法国的原罪,她拼命想逃离伊朗人的身份甚至说谎说自己是法国人,最后发现自己还是只能回到伊朗去,戴上头巾,忍受伤口上爬满了蛆虫的祖国,这是不是说人确乎是无法摆脱自己想摆脱的命运呢?然而还是像外婆讲的,人什么时候都有选择的能力呢?起码还是可以做一个真诚勇敢有尊严的人吧。
21.
个人评分:8.3
画风很独特,粗线条的,迷幻的,在莫扎特的音乐中偏偏起舞的和屠杀无辜民众的是同一群人,然而当时能感到的只有恐惧,证明自己男子气概的渴望,和碾碎一座城市的成就感,即便自己不是直接敲碎老人膝盖,朝他脑袋上开枪的人,但却是点燃烟火,让长枪队得以工作的人……我看过了很多属于受害者群体拍的电影,但作为加害者方,还是第一次见,要费心抵达被自身保护的罪恶记忆,要克服的东西应该更多,所以还是挺佩服导演的。最后切到真实画面的时候,我开始头痛,看到肿胀的尸体的冲击确实有点大。
22.
个人评分:8
虽然说开篇就是同性恋们亲热的场景,但我觉得他们很多人心里还是存在着害怕和自卑的,而性也因此成为他们证明自己的唯一方式,性是他们唯一剩下的领地,所以奈德一开始开那个会的时候根本没有人在乎,甚至认为他是在污名化。主席其实也不敢公开自己的身份,很多人虽然圈里人知道,但并不愿意让外界了解或者讳莫如深,并不愿意站出来带领同性恋群体去做真正有效的抗争,反而觉得奈德是在借机炒作,连自己都不愿意真正为自己的群体发声,世界又怎么听到这沉默的大多数的声音。还有就是如果艾滋病不是异性恋者也会得的话,再死十倍的人也不会有人管的,掌权者第一在意的永远是自己所在团体的利益。原先看有人用underneath剪的平常的心真的是让人撕心裂肺的难过,尤其是谢耳朵那段“I keep screaming inside: why are they letting us die? Why is no one helping us? ...And here's the truth, here's the answer. They just don't like us.” 愤怒、悲痛和绝望的感觉真的不断敲打在人的心上。
23.
个人评分:8.2
结构非常精巧,双线叙事,但主线和辅线分明,前半段以三叶为主导,非常有戏剧性,非常有趣,如果以泷为主导可能难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后半部分以泷为主导,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的双重转换与前半部形成强烈的冲突感和戏剧张力,将两位少年少女的命运和陨石的坠落联系在一起,并让两条不同时空维度的平行线交汇,即便最后忘记,但在重逢时还是感到熟悉,“请问,我在哪里见过你吗?”“我也是。”这样的对话让人怎能不为两位纯粹的爱情而动容呢?最难得就是久别重逢啊,失而复得啊。
24.
个人评分:9
其实去年看过了,但是今年有引进,所以就去电影院补了票。第二次观影的感受确实和第一次不同,感觉好像更加清楚了,对于教授音乐生命的回顾以及《ASYNC》的取材。其实很喜欢一个人,涉及到对他的评价时,反而半天说不出什么来。应该说教授的样子就是我很想活成的样子吧,年轻时才华横溢张扬潇洒,年老了云淡风轻初心不改,永远是真诚率真地对待生命。
25.
个人评分:8.1
非常适合用弗洛伊德进行分析的电影,而且电影有很多种解读的方式,可以认为这是一场梦,也可以将兄弟两位中的另一个人看作真实存在的那位脑中虚构的形象,去经历自己没有经历的另一半的生活,这种把真实和梦幻揉成一团的感觉像是在看九号梦一样,但可以肯定的是主人公一直想摆脱父亲对他的影响,画风非常大胆和现代,致敬的彩蛋过于多了,感觉和美术史考试一样。
26.
个人评分:8.6
几乎可以说是导演本人的自传式电影,童年时贫穷的家境、不愿上教会学校、教不识字的粉刷匠识字、因为看到成年男性的裸体而晕倒;二十年前和男友游历的生活、想帮男友戒掉海洛因而不得并被男友伤害、拍摄《味道》期间和主演的冲突;当下身体的各项疼痛、因为没能完成母亲遗愿的负罪感、和主演的握手言和并授权主演表演自己的独角戏、和男友的再度相逢。作者以一种极其富有创意的方式使这三个阶段处于平行的同一时空,真的不得不佩服。“克制住情绪,不要哭哭啼啼,你们演员会抓住任何借口撒眼泪的,最好的演员不是那些撒眼泪的,而是那些使劲忍住泪水的。”阿莫多瓦借萨拉瓦多之口说出了自己对于情绪表达的看法,我也这么觉得,悲痛要在克制里才愈加显出光辉来,才更突出悲痛的价值。另外,不得不吹阿莫多瓦对于色彩的运用,大量的亮色使用又不显得嘈杂,反而和人物情绪、情节进展相贴合,实在是厉害。
27.
个人评分:8.4
平权运动任重而道远。更愿意称之为平权而且女权是因为这个词在中国被相当大程度地误解了和污名化了,同时认为当下东亚三国的状况不仅压迫了女性,同时也限制了男性,所以感觉平权运动是对两性都大有裨益的。但现在在中国被曲解为追求特权,而且中国很多人甚至认为女性地位是很高的,但其实不过是男权制度下的假象,女性更多接近于某种彰显地位的附属品而非人。有些观念甚至成了集体无意识现象,如果不是看别人的影评的时候看到,我甚至不会意识到自己也默默地接受了男女在育儿在家庭中的不同分工和不平等地位。引起的社会讨论远大于影片本身的艺术性。

29.
个人评分:8.8
光是这个阵容就是质量的保证啊!有生之年又见阿尔帕西诺和德尼罗演对手戏,真的看到两位拥抱就要落下泪来了,“听说你刷房子?”就这样一个退休老兵被纳入了黑帮、工会、政坛的权力网,办事利落,忠心耿耿,深得黑帮首领安吉洛的重用,同时也成为共党主席吉米霍法的挚友,弗兰克希兰不得不在两者间进行抉择,他其实是个很清醒的人,知道应该选择前者,他做一切的初衷都是为了自己的家庭,但却把自己的女儿越推越远,老来的模样,真的苍凉,真的让人唏嘘,一点都不像老马过去黑帮片一样让人热血沸腾,反而觉得很冷色调,衰老、疏离、凄凉。也展现了爱尔兰移民在美国的生存状态,团结一心尽力争取政治地位以改变底层的状态。
—————————————————————————————————————————————
在做总结的时候都不知道写些什么,感觉说出来的话大多都有些言之无物,来年再加油吧,争取多看一些电影,多写一些影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