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古诗《咏鹅》解
据说,这是七岁小孩写的一首诗,所以很多人也把它看成一个小儿科。
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要知道,神童虽然不常见,但放眼整个历史,神童也不少,可神童写出流传千百年的诗歌的,却也是凤毛麟角,而这首诗,堪称“千古神童第一”。
所以,似乎我们不应该小看了它。
它厉害在哪里呢?
“鹅,鹅,鹅”,这个声音是高亢的,先声夺人。
接着写“曲项向天歌”,更厉害!
前面是声音高亢,而这里是姿态高昂,从境界上来说,更加高。
没有远大的志向,是想不到 “向天歌”三个字的。而这个“曲项”又传递出一种曲折、一种重量:“向天”不是天然的,是一种主观选择,是有心的、独立意志的“向天”。
所以,“鹅,鹅,鹅”,声量已经很高了,而“曲项向天歌”,是一种姿态上的更高。
到此,在我们常人想来,大概是无以复加了,后面还能说什么呢?如果不是更高的境界,那恐怕就是败笔了。
这个七岁的小孩子说“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前面是声音和姿态,是外在的表现,这里写到了内在的质地。
有人说,这里写外貌、环境,不也都是外在吗?
但同时又是一种内在的暗示。
怎么说呢?
我们知道,这在说,眼前鹅的外貌特点:一身雪白的羽毛,脚掌是红色的。而我们也要知道,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白色、红色,都是贞洁的象征,所以,“白毛”“红掌”既是形象的写照,也品质的暗喻。
“绿水”“清波”也同样如此,既是环境的写照,也是高洁、纯净的质地的暗喻。
连在一起,我们看到,前两句写“心气”“生气”,特点是一个“高”;后两句写“品质”“质地”,特点是一个“洁”。
这个“洁”,才配得上这个“高”;有这个“洁”,才能有这个“高”。
这是从外在表现到内在质地的转移,是一种“抽丝剥茧”“追根溯源”,也是一种“境界的递进”“认知的深入”。
正是:如此精灵之境,自有如此精灵之物;如此精灵之物,自有如此精灵之态。“外在的昂扬”“内在的高洁”“环境的纯净”,三者一脉相通,又相得益彰。
全诗气宇轩昂,又灵动活泼,写尽了所咏之物的“朝气”“志气”“澄净”“澄澈”。
当然,不熟悉中国文化,只当作写实,熟悉中国文化,才知其写意。
诗歌讲究“传神”,知其意,才知其不愧为“千古神童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