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哪些好用的心理学知识?
生活相关:
1.身体姿势可改变一个人的精神状态。
在哈福商业学校任职的社会心理学家Amy Cuddy最近在TED做了一个题为"肢体语言决定你是谁" 的演讲。她分享了一个可改变我们人生的肢体语言-能量姿势Power Pose。
高能量姿势指的是开放的身体姿势,往往能让人精神状态辩稿,低能量姿势指的是蜷缩的身体姿势,让人士气低微。
典型的高能量姿势

典型的低能量姿势

有试验让两组人分别采取高能量姿势和低能量姿势两分钟,此后发现练习了两分钟高能量姿势的实验者抗风险能力远强过练习了两分钟低能量姿势的实验者。
高能量姿势的实验者体内Testosterone(一种男性荷尔蒙)分泌比另一组高,而Cortisol (一种压力荷尔蒙)的分泌要比另一组低。 还有一个试验是让参加面试的人分为两组,一组在面试前采用高能量姿势两分钟,另一组在面试前采用低能量两分钟。面试官面无表情的对两组人进行面试,并录像。然后请真正的招聘者观看视频,都表示要招聘前一组,而不要后一组。
2.短缺原则
销售最常用的技巧,机会越少,价值就越高。
或者说,害怕失去的危机感,要远强于想要获取的欲望。
截止日期,剩余名额,限时抢购,限量秒杀,这些词汇都可以极大加强人们的消费欲望。
3.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Halo Effect)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因素。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一个人的某一个正面特征会主导后续别人对他的整体看法。
我们所常说的“爱屋及鸟”、“一俊遮百丑”都是这个意思,这种正向价值或者负向价值的延申,就好像月晕光环一样向外扩散,顾取名晕轮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以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分别做了一个试验。上课之前,实验者向学生宣布,临时请一位研究生来代课。接着告知学生有关这位研究生的一些情况。 其中,向一个班学生介绍这位研究生具有热情、勤奋、务实、果断等项品质、向另一班学生介绍的信息除了将“热情”换成了“冷漠”之外,其余各项都相同。 而学生们并不知道。两种介绍间的差别是:下课之后,前一班的学生与研究生一见如故,亲密攀谈;另一个班的学生对他却敬而远之,冷谈回避。可见,仅介绍中的一词之别,竟会影响到整体的印象。学生们戴着这种有色镜去观察代课者,而这位研究生就被罩上了不同色彩的晕轮。
4.幸存者偏差
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意思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在二战期间,人们发现幸存的轰炸机中,机身中弹的数量很多,而机翼中弹的却很少。因此人们认为我们应该加固飞机的机身。其实不然,就是因为机身中弹多还能飞回来,所以机身中弹并没有影响飞机返航;而机翼中弹的少则说明了子弹打中机翼对飞机的影响更大,导致飞机不能返航
再举个例子:“喝葡萄酒的人长寿”。一般是调查了那些长寿的老人,发现其中很多饮用葡萄酒。但还有更多经常饮用葡萄酒但不长寿的人已经死了,媒体根本不可能调查到他们。
生活中也随手可见这样的例子:
看到知名游戏主播在镜头前谈笑风生间月入10万,便觉得做游戏主播非常赚钱,于是抛弃学业进入了直播行业,结果学业事业两空。
看到知乎大v告诉你有品质的生活来源于自律,同时还分享了自己坚持健身的过程和最终抱得美人归的happy ending。你恍然大悟开始健身,却怎么也想不明白健身这么久为啥还是单身狗。
幸存者偏差的关键在于,每一个光鲜亮丽成就的背后,都有无数的炮灰。职业游戏主播大多数收入徘徊在2000左右,健身成功的人大多数也没改变生活质量,你只看到了站在台上领奖的人,但忽略了还有一大批连比赛都没资格参加的人。 更何况,人们分享的,也大多是自己光鲜的一面,努力奋斗结果毫无卵用的经历,很少有人愿意分享。
5.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主要是指人们对某个事物或物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观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物或者整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个体差异。

比如,在去年热门电影《疯狂动物城》中,狐狸尼克本来想做个警察,但是对于社会对于狐狸狡诈的的刻板偏见,被嘲笑和歧视,所以只能自暴自弃做着一些偷鸡摸狗的行为。

生活中常见的刻板印象也有很多:上海人都XXXX,纹身的姑娘都XXXX。
人际交往相关
1.承诺一致原则
借钱的时候可以用的技巧,人们在行为中,倾向于保持言论一致性。
比如你想要跟小王借钱,不要直接提需求,先诱导出他财富充裕的前提 "哎呀小王,听说你们今年的项目很成功,怎么样,公司有没有多发几个月年终奖" "也还好啦,比去年多发了三个月而已" 这个时候你再提出借钱诉求,鉴于小王在之前的言论中已经表达了自己现在财富状况良好,就比较低概率拒绝你借钱的行为了。
2.退让法则
一个常见于各种谈判里的心理学效应:如果你想让对方答应你的某个需求,不妨先提出一个更难办到的请求,等到被拒绝的时候,再把难度较低的需求提出来,更容易被答应。
比如,我做pm给程序员同事提需求的时候就经常利用这个方法,假定我的需求是一个功能一周内上线 "感觉这个需求不是很复杂,小明你可以3天搞么" "没你想的那么简单,3天不够呀"
"那我跟teamleader多申请点时间,一周吧"
"好,多谢!"
3.沟通中”选择题“优于“填空题”
如果你想更好的跟人畅谈,那么选择题优于填空题。
尝试回答一个问题:
你喜欢什么样的男生?
会不会觉得这样的问题不是太好回答,或者你脑海中没有一个清晰的答案。
如果问题换成:
你喜不喜欢肖骁这样的男生?
答案会不会相对清晰,而且也易于拓展。
4.要否决先肯定
人和人之间的沟通70%都是情绪沟通,如果跟你对话的人在一开始就感知到你跟他情绪是对立的,后续很难达成共识。
例如开会的时候,同事小A提出了一个方案,但其实方案中有你觉得不对的地方。
请不要直接说“小A你这个方案没考虑周全,XX和XX存在错误”
你可以说“我觉得小A这个方案思路很赞,只是在XX和XX两个环节,我认为还有优化空间”
5.拒绝别人的时候,把原因归结于自己
很多人不擅长拒绝的原因是不知道该用何种措辞,总觉得尴尬。
一个通用模式是把拒绝的原因归结于自己,这样即可以表达拒绝的姿态,又不会让对方太过尴尬(前提是对方是一个情商正常的人)。
比如:
“宏桑听说你文笔很好,帮我们写个宣传文案吼不吼呀?”
“不好意思,最近忙着一个线下活动,时间不足,匆忙写出来的质量也很低怕反而耽误了你们宣传。”
情感相关:
1.身体接触能够有效提升两个人亲密度。
在感情中,很多人有个误解,认为升级关系的方式只有一种:表白。
表白不是发起冲锋的号角,而是宣布胜利的旗帜,指的就是表白的时机一定是确定对方对你有足够好感时,确认关系的举措,而不是在不确定对方心意的前提下,测试双方关系的方法。
升级关系最有效的手段是主动的肢体接触,心理学也证明进行过肢体接触后,双方对于彼此的好感度都会增加。
在<亲密关系>一书中,作者罗列了以下心理学调查实验数据:
Gueguen(2003)的实验发现,如果试验者轻轻地碰一下被试的胳膊,被试更愿意为作为陌生人的实验者捡起其掉落的物品。试验组愿意提供帮助的比率是93%,而控制组只有60%。 Vaidis and Halimi-Falkowicz (2008)让大街上的行人填写问卷。被触碰两次的被试比只被触碰过一次的被试更愿意配合填写问卷。当一个女实验者触碰一个男被试的时候,顺从率最高。 Gueguen (2010)的研究发现,男人容易把一个不带性色彩的轻微身体接触(触碰手臂)误认为带有色情意味。而女性被试在被轻触手臂后,也较愿意给在大街上邂逅的男性实验者留电话号码。
所以利用约会的时机,主动去牵起对方的手吧,如果她自然而然的接受了你的肢体接受,再进行表白。
2.单身的人更容易生病。
人们对亲密关系的诉求最主要的是归属需要(need to belong),如果这种诉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支持归属感最有利的证据来自于对丧失亲密关系的人群进行的研究(Ryff & Singer,2000)。
亲密关系的丧失会损害人的身体健康,人们离婚后比婚姻关系美满时血压更高,免疫系统更弱。当大学生孤独无伴时,免疫反应会变弱,更容易患上感冒和流感。
爱人和朋友都很少的人,比拥有幸福伴侣的的人死亡率更高,一项历经9年的大规模纵向研究发现,缺乏亲密关系的人比正常人死亡概率高出2-3倍。
(以上研究和数据同出自于<亲密关系>一书)
为什么人类这么需要亲密关系,可能的解释是:归属需要是人类长期演化的产物,逐渐成为所有人共同的自然倾向(Baumeister & Leary)。
由于早期人类生活在很小的部落族群中,生存环境恶劣,周遭都是猛兽毒蛇。所以,孤僻的人比合群的人在繁衍子女和养育后代的成功率上更低。
这种环境下,能够与他人形成稳定持续,充满关爱的人际关系的个性倾向,就具有演化学上的适应意义,这些个性倾向的人,就更容易生存下来。
3.恋爱中的“墨菲定律”
在电影《星际穿越》中提到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心理学定律:越害怕发生的事情,越容易发生。
在恋爱中也存在这样的墨菲定律:在心仪的女生/男生面前,特别怕犯错,结果却往往容易表现刻意不自然,让对方对自己失去兴趣。
这一切都是恋爱中的得失心作祟,对对方的需求感太强,导致表现减分。

情深不寿,用情至深,态度会变得过于执着甚至偏执,心思会变得患得患失甚至脆弱。
如果你们还没在一起,那么必然会导致自我感动式的一味付出,渴求通过日复一日的追求去感动对方。
如果你们已经在一起,那么必然会因为对这段关系的期待过高,依赖过深导致对方在这段关系里疲惫不堪。
好的关系是基于共性和吸引,双方其实都会体会到轻松地愉悦,压迫,捆绑和一味付出只能让这段关系喘不过气来。
4.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间歇性强化”的魔力。
只懂得一点心理学还非要去应用的人超可怕,他们看谁都像巴普洛夫的狗。
一句“表现好了给奖励,表现不好给惩罚”被奉为金玉良言,但是在实际使用时,却没发现你的目标因此养成多好的表现欲。
所谓间歇强化,指的是一种偶然地或间歇地、不是每一次都对所发生的行为进行强化的方法。
心理学家斯金纳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三只猫关在三个不同的装置中,第一只只要触碰按钮就会有猫粮,第二只触碰后随意给予猫粮,第三只无论怎样触碰都不给猫粮。
一定时间的驯化后,你猜哪只猫触碰按钮的频率最高。
第二只!
在感情中,没什么比这种随机性更让人欲罢不能。
不要每天都找ta聊天,每周都找ta约会,那样你会成为第一只猫。
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爱情中都包含着一丝掌控欲,让ta看到得到的可能,但又不是每次按键都一定会得到正向反馈。
就连金莎都在《爱的魔法》里唱道:不是每一次的约会,你约我就出现;不是每一通的电话,你打了我都会接
杀人于无形的不是巴甫洛夫的狗啊朋友们,是让人纠结猜不透的猫挠心啊!
当然,这种东西只能偶尔五六次来一次,你用多了人家会觉得你神经病和你急眼的。
5.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比你想象中还重要。
第一次与人短暂的谋面后,对别人形成的判断深刻而持久。
初期的认知在数月之后还会影响着人们的判断,在初次交往的时候如果十分厌恶某人,那么我们就会回避与他做任何进一步的接触。
然而,及时发现了新朋友的其他特点,第一印象仍然会持续影响着我们的评价。
研究者在正式安排大学新生的见面会之后发现,学生们最初形成的印象在9周后仍然继续影响彼此的情感(Sunnafrank&Ramirez,2004)。
在遇见一瞬间的时候,人们就会做出判断。
这里的"瞬间"指的是1/25秒,这是辨认陌生人面部表情是否愤怒所花的时间;
只要十分之一秒的考虑,人们就能断定陌生人是否值得信赖(Willis&Todorov,2006); 只要观察陌生人和异性5秒钟的聊天,人们就能确定ta的外向程度,良知水平和智力高低(Carney 2007)。
人们根据第一印象妄下结论的速度,太快了。。。
6.完美爱情=激情+承诺+亲密
一段完美的爱情是怎样的?
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给出过这样的结论,一段完美的爱情应该具备这三种要素:激情,亲密,承诺,也就是经典的“爱情三角理论”。

激情是爱情中的浪漫,性吸引力和情绪上的着迷。
亲密是双方三观契合的部分,即便剥离恋人关系,也是亲密的朋友。
承诺指双方对未来生活共同的预期,规划,以及相互之间的责任感。
只有激情,叫做迷恋;只有亲密,叫做友谊;只有承诺,叫做空洞。
7.浪漫的爱情终会结束。
人们常说:爱情这种东西都是有保质期的,或者说爱情终将变成亲情。
其心理学本质,是爱情中激情的部分,是会消耗殆尽的。
过去的你们,只要看到对方一眼就心跳不已,想了解对方的过往,爱好,对你的想法,每次沟通都带着期待。
但随着相处和了解,新鲜感减少,荷尔蒙分泌降低,激情燃烧殆尽,但是亲密和承诺又没有建立起来,这样一段亲密关系自然显得尴尬而古怪。
李宗盛的那首《阴天》里,也有这样一段歌词。
开始总是分分钟都妙不可言 谁都以为热情它永不会减 除了激情褪去后的那一点点倦
所以一对夫妻能够恩爱一生,靠的其实主要是相扶相助的“义气”。
ps:本文第1,2,5条中的相关心理学调研和数据结果来自于美国心理学作家罗兰.米勒所著<亲密关系>第5版。
一本深入浅出的关于亲密关系的心理学书籍,推荐大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