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科幻
以前的科幻是科学幻想,现在的科幻是从钢渣废土里找人性。
全世界人民似乎已经默认了将有一个废土末日在等待。
因为大家已经从对科技的崇拜转变为意识到正在被科技奴役。
高科技低生活的恐惧越来越真实地映照出来。
恰似“我们在原野上找一面墙/我们在标签里找方向/我们在废墟般的垃圾里找一块红砖/我们在工整的巷子里找家” 。
我在说上面这段话的时候,脑子里想到的都是西方作品,比如《银翼杀手》、《黑镜》,这让我意识到也许需要先了解一下西方的社会、文化、情感构成,比如批判性思维,比如对人性与信仰的质疑和挑战,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些作品诞生的原因和代表的意义。
你会看到西方的很多作品在不断地告诫人们要警惕外星人,警惕科技, 同时也有爱有温情 ,“科幻”只是一个形式,而我们却把科幻当成了出口。
之前我总觉得科幻在中国还像是舶来品,写科幻的很多人并不了解目前中国、世界的科技发展到什么程度了,不懂科技,只能幻想,写出来的只有幻。外国大片倒是深入人心,一大锅乱炖在自己的小说里,没有完整的架构,写到哪补到哪。
带有极端偏见的我总内心阴暗地觉得中国就没啥科学啊,从来没提倡过,搞也是偷偷闷着头搞,能有个屁的科幻作品啊?
年初因为《流浪地球》因为三体,说2019年是国内的科幻元年,这大抵等同于“《黑豹》是第一部黑人英雄电影” 。
中国在这之前并不是没有过好的科幻,哪怕没有西方那一套精神思维,我们用自己的路子也创作出过极好的作品。
《霹雳贝贝》《大气层消失》《疯狂的兔子》有多好看我看你们都不知道吧?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这三部电影都是儿童文学的范畴,里面都有小朋友或结伴或独自探险的经历,之前我就在好奇为什么现在的儿童文学全部偏向低幼和教材了,是不是不再鼓励探险精神了呢?
探险故事的核心是发现自我,“自我”这个词属于我们避而不谈的“看不见的东西”,可小说的价值和意义就是创造一个看不见的世界呀。这也许是需要我们警醒的。
今天聊这个的时候我忽然想起郑渊洁的《纸器时代》,一个扩大了纸张对人类影响的故事,与其说科幻不如说荒诞,也没有什么更好的科技,但总得来说的确符合一定意义上的社会发展和科学逻辑。
那我觉得科幻得符合科学逻辑,而不是必须跟科学有关。
奇幻可以不符合科学逻辑,天降大神、无端获得的魔法,这是奇幻。
而很多自诩为“科幻”的作品还停留在“报菜名”阶段,就是一上来先讲一堆世界观,文笔又不够好,乱七八糟一顿罗列, 生怕读者读不懂似的,这跟枯燥的教课书有什么分别?同时奉劝各位写科幻的千万别瞎逼扯设定,谁都知道你在编、在扯、在幻想、在信口开河,就是不像写小说。
而且往往讲出来的还是都市言情那一挂,比如《上海堡垒》。

你看这种多么浪漫,外国的科幻总是有一种非常特别的人文气息。到我们这连个脑洞都开不出来,都在月球/火星上居住了,小孩子还是要用纸、笔写作业,父亲还要带着孩子出门踢足球,出轨还是跟隔壁老王╮(╯_╰)╭
《仿生人会不会梦见电子羊》,这句话念出来就让人有种热泪盈眶的冲动,多么浪漫,多么美。
我觉得科幻不是死了、完了,而是人类的自大自以为是已经到了一个峰值,目前的科幻还在纠结于仿生人是不是人,人究竟如何为人,仿生人还是想成为人,这跟99年《机器人管家》也没什么太大差距。
凭什么呢?非得当人,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能把这个“凭什么”表现出来吗?
像《普罗米修斯》里的大卫,已经很蔑视人类了,他追求的是人类的创造者——工程师,结果工程师也是脆弱得不行的玩意儿,转而研究起异形,让整个工程师星球化灰,而异形对他造不成伤害,所以他成了最高代表,然后孤独求败。
这里面有一点我说不清楚的人物的弧光,但总觉得是比那些还纠结于“人”的科幻高了半格,雷德利·斯科特真的牛逼,他说没有逻辑的科幻小说就是bullshit!
科技必然是靠不住的,最终还是要落到“人”本身上面来。
小说最后都是要表达人,科幻小说也不例外,现在那些好看的科幻都在写人,不是科学幻想了,而是在未来的世界里人类将如何自处,在某个只剩废土钢渣的未来里如何再表达人性。
我倒是觉得国内现在对科幻过于宽容了,还是跟风吃屎的那一波,什么火了就要什么,苍蝇嘤嘤地闻讯而来,然后只要有些个不错的脑洞就可以忽略故事、人物、逻辑这些对小说来说更重要的东西。
我看过一个“科幻”的稿子写一个警察缉毒的时候被打成重伤,让俄罗斯的专家来让他冬眠,这一睡就睡了一亿年,一亿年啊……也没个舱什么的,就躺床上,醒过来医院还是医院,还有全国公安系统,but 他自己后面说经过这么久,地球上已经没有国家概念了,人类全部脱离肉体变成意识进入电脑,所有城市都改造成电脑,整个地球从地心、地幔、地核都改造成电脑,就他是唯一肉身,就成了神……
你看你们对科幻作品的评判标准已经低到了什么程度。
小说还是得靠情节、故事、人物这些啊,科幻也只是一种类型、一个壳,小说首先得是小说啊对不对。
不过,我其实没看过什么科幻小说,从小不知哪来的狂气,顶看不上科幻小说。不过科幻电影倒是看了不少,这两者表现方式不同,但总归都是有一个文本在的,所以我才敢来谈谈感受。
在讨论科幻小说创作上,机核的态度和业务能力我是服的,下面几个广播可以当背景音乐听听。
可能一切的源头都是错的,教育、写作、科幻、文化、审美、宗教,等等等等,从这些东西在这个国家出现开始,方向和角度就错了,每一个被推到风口浪尖的,都无一例外地被坏毁。
那别人的源头就是对的喽?不,也许不该用对错来区分,他们也经历过黑暗时期,这也许只是个必经的过程,但愿这只是个过程。
总之这仍然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这本就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