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导论》
第一章 意向性
一、自我中心的困境
笛卡儿传统、霍布斯传统、洛克传统:意识被理解成一个保护罩或者一个封闭的幽室;心灵装在一个盒子里。印象和概念发生在这个封闭的空间,产生在这个观念和经验圈子之内,我们的意识指向它们,而不是指向“外面的”事物。
可以通过推理来到外面:我们可以推论我们的观念必定是由某种外在于我们的东西所引起的,我们还可以构建有关这些事物必定是像什么的假说和模型,但我们不是以任何直接的方式接触它们。从心灵印象开始推理,而不是通过让事物向我们呈现。
我们的意识首先根本不是“关于”某事物的意识。相反,我们陷在那种一直被称作是“自我中心的困境”里面。我们本能得知道我们并不是被幽禁在自己的主体性之中,我们深信我们确实走出了自己的大脑和内在心灵状态,但是我们不知道怎么去确信。我们不知道怎么去表明我们与“实在世界”的接触并不是一种幻觉,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主观投射。
二、心灵的公开性
将意向性置于前台并使之成为哲学反思的中心。现象学做出的一项最为重大的贡献,就是突破了自我中心的困境,击败了笛卡儿主义的教条。现象学表明,心灵是公开的事物,它公开地活动并把自己表现在外,而不是局限于它自己的范围之内。
现象学还揭示和描述意向性之中的不同结构,意向性是高度差异化的,如知觉意向活动、图像意向活动,我们必须根据不同情况改变我们的意向性,图像与图像性意向活动相关联、知觉与知觉性意向相关联等等,有时候各种意向性活动可能会相互交织。
未完。。。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