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9年度观影报告
查看话题 >我没有绝对音高
2019年度观影总结
2019年,文艺中年的我掀启了豆瓣人生的第一页。
虽然早在2008年注了册,但仅用于标注影视,活跃度约等于零。2018年底,表达欲蠢蠢萌动,各处找地方发表读后感与观后感,微信、简书、美篇、Zine……四下转了一圈,蓦然回首,发现竟然是豆瓣最好用、最亲切。
世事大凡需要个契机。2019年4月,忽见观影量到了1000,小小惊喜之下,码了篇字《一千零一片》。以此契机,正式入驻,开始了天天刷豆瓣的日子。 ☺☺☺
安营扎寨之后,一方面观影热情中型勃发,一方面码字热情小型勃发。
① 输入

█ 截止今日,本年度标记影视302部,其中包括几十部的补标,所以实际观影200多部。
我慢热,观影量的井喷从下半年才开始,9、10、11、12月,约略为平均每天1部(事实上当然做不到,主要是周末刷得多)。这大概就是我的个人极限了。再多会累。☺
文艺中年丝毫不追求冲数字、冲指标、冲纪录,只不过性子比较急,好奇心也比较强烈。每当看到某些热门热议的影片、某些久仰的错过的名作、某些感兴趣的导演作品、或某些豆友的推荐介绍……便会按捺不住,急着赶着,要一睹为快。
此外还有个特殊原因。我的观影资源很有一部分是从社区图书馆预约而借得的。预约资源什么时候available,什么时候ready to pick up,非常由不得我。有时漫长等待几周后,忽拉一下来个7、8张碟片。总之是个暴饮暴食模式。

█ 今年开始,我的观影第一次有了系统性和针对性(一丁点儿)。
我从前对“刷作品全集”这件事没有任何兴趣,因为我深信,创作总有高低潮、才华总有冷热期,不需要迷信谁。我追求看“好片”、而不是看“好导演”。
至今我仍然保持这个观点,但我在观影立场上有了些许变化。从前我很单纯地只是一名散漫的观影爱好者,而当我开始慢慢梳理个人观影史、兢兢业业码字、意图撰写观影综述时,我发现,要有一种全面视野、理性格局,最好还是得多看、全看、看完整点儿。
→ 之前,贾科长 是我看得最多最全的导演,今年把他的短片《小山回家》和《海上传奇》都补齐了。
→ 侯麦 电影最符合我的个人审美,今年很幸运地找到了资源,看完了他的25部长片、5部短片和若干访谈。非常、非常过瘾!
→ 胡金铨 是个姗姗来迟的意外惊喜。相见恨晚。根据维基,他有15部导演作品,我穷尽心机找到了11部,看了,另外4部没有资源。
→ 娄烨 是国片导演里我第二喜爱的,仅次于科长。他的11部作品,我看9部,除了《花》和新片《兰心大剧院》看不着。
→ 王家卫 是我的观影ex,昔日最爱。分手还是朋友,今年把他的11部片子没看过的刷了、看过的也复习了一遍。
→ 锡兰 导演我非常感兴趣,可惜资源太少,只看过4部。
② 输出
最欣慰、最兴奋、也最不容易的是,今年我坚持把每部片子的观后感都一一记录下来,每月总结成篇。长话长说、短话短说,不专业、不高明,但都是有感而发,原生态,很真诚,不装B(如果有,那定是从我骨子里与生俱来的了)。大致把片子分理成三类: → 我个人很喜欢的; → 我觉得看了不冤的; → 我认为不看也罢的。
记录的念头在夏天萌生出来,所以上半年的帖子都是补交的作业。
█ 观影综述 9篇
→ 私人观影史十佳:《一千零一片》 → 纪录片十佳:《我们与世界的距离》 → 国片十佳:《我爱国片》 → 情色片十佳:《情情色色》 → 2019奥斯卡外语片:《奥斯卡印象九分之六》 → 私人观剧史:《不看、几乎不看、以及不怎么看》 → 母女关系题材:《那些妈妈,那些女儿》 → 豆瓣观看人数少于1万的佳片:《我的冷门佳片》系列 → 好故事,但有硬伤:《佳片不佳片?》
③ 感想
█ 我没有绝对音高。
为了写观影综述,我把自己的豆瓣记录从头到尾、一页一页翻过4、5遍。在此过程中,最惊奇、最鲜明的发现是:怎么回事?我的电影评分如此风中凌乱、标准不一?有的是好片没打高分、有的是差不多的几部片子打分不同。☹
这才惭愧地认识到:原来我的电影评分没有perfect pitch啊。在这里,借用这个音乐概念再合适不过了。所谓“绝对音高”,是指人可以在没有外部参考的情况下,迅速而准确地说出或发出一个特定的音高。而“相对音高”,是指利用已知的一个音可以推断出另一个音。(百度百科)
所以,我的评分都是相对音高,是在当时当地、根据有限的既有印象作出的判断,参照系狭小,缺乏全局感,标准不恒定、不统一。不过,音乐中的绝对音高,据估计,人群中也只有万分之一至五的人才有,即使在音乐专业人士里,也仅占1~10%. 有没有绝对音高跟音乐才华、音乐成就没有直接关联。
显然,评分凌乱也是初级观影者的毛病。当观影量积累到一两千以上,我们脑中大概就会潜移默化地建立起自己的一套评判体系,那样标准就会基本稳定下来……吧?
█ 我把五星留给谁?
还有一件咄咄怪事:怎么我几乎没打过五星?即使是我的个人十佳,也都是四星封顶。☹
这不禁让我想起《六人行》Friends 第八季的感恩节那一集(即Brad Pitt 客串的那集),Chandler 要把结婚时买的一套高档瓷盘拿出来宴客,但Monica 不许,说要留着招待Queen用。——哈哈哈哈,在电影评分上,我活脱脱就是个抠门的Monica。恩,马上改,立刻改!
目前豆瓣分值相应的提示语是:“很差”、“较差”、“还行”、“推荐”、“力荐”。我个人以为这种语气略显武断,透着一种唯我正确的思维逻辑。我更喜欢外国豆瓣Goodreads的分值体系,遣词用语明确地表达出“这是我的个体意见”,比较谦逊与温和。 ★☆☆☆☆ 我不喜欢:did not like it ★★☆☆☆ 还行:it's ok ★★★☆☆ 我喜欢:I liked it ★★★★☆ 我很喜欢:really liked it ★★★★★ 太棒了:it's amazing
█ 输入容易,输出难。
一天之内一口气看个五六七八部片子,不算难;
每部片子都看懂,都能明确做出“喜欢”或“不喜欢”的表态,也不算难;
每个“喜欢”或“不喜欢”都能给出个简单大概的理由,也还不算太难;
但每个理由都能真情实感、言之成文、表述成章,那就有点难了。
下半年以来,我坚持观影记录《像我这样地啰嗦》,让自己留出了一点时间来消化和吸收,而不是狼吞虎咽和囫囵吞枣地刷片了事。一点儿认真思考,加上一点儿资料查找和延伸阅读,再从语言组织、进展到行文表达,这些一点一滴的努力积累起来,有收获感,更有愉悦感。继续啰嗦下去。
█ 电影截图乐趣多。
呃,如题。 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
配一张截图。这份浅浅随兴的英式幽默,看一次,嘴角咧一次。

④ 十佳
我在月度观影小结里把片子分成了三类: → 我个人很喜欢的; → 我觉得看了不冤的; → 我认为不看也罢的。
有了这打底,评选起“我的2019年度十佳”来,可就轻松多了。“我个人很喜欢的”影片全年共有32部——不包括侯麦电影与胡金铨电影,这两位的片子我几乎都喜欢,必须专门码字、独立成篇。我在这32部中选出十佳,罗列如下,附以短评,详细可参见《像我这样地啰嗦》。
因为类型各有不同,所以排名不分先后,都很喜欢。
最动人、也最鼓舞人的是Ruth大法官所代表着的那一股温和、耐心、但坚定不移的渐进式力量。文明的进程有时不得不遭遇进二退一,有乌云,有回潮,我们既要挺身而出,又要葆有信心和理性。
最感佩、也最欣喜的是看到Ruth的婚姻家庭如此幸福,幸福没有耽溺她社会关怀的敏锐度与责任感,幸福给了她最坚固的锚定和最持久的驱动。
还很喜欢看Ruth展示她一橱柜的大法官颈饰,很女性,又很庄正,专门有一副颈饰是用于发表异议的:
I dissent.
很多灾难背后其实是人祸。五集电视剧《切尔诺贝利》采用相对比较克制、平实、冷静的笔调解剖了这场灾难的来龙与去脉,观者两种反应:要么沉默无语、要么破口大骂,但均表示不寒而栗。
本剧在表现事故细节与故事细节上似乎有所争议,我们大多数普通观众非核专业、非史专业,可能很难精细辨别。但我认为很清楚的一点是:如果有一种绝对泉力,它能肆意凌驾于普通人生命之上、凌驾于科学之上、凌驾于真相之上,那么必定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的切尔诺贝利。
最让我惊奇而敬佩的是,是枝裕和这样一位成名多年、艺术上也很成熟了的中年大导演仍然还能进步、仍然还在提升。他没有原地踏步。
《小偷家族》是一个让人心里五味杂陈、让人眼角酸涩、让人又气又恼但不知说什么好的故事。是枝裕和既没有把它拍成温情赞歌的都市童话,也没有拍成触目惊心的黑色警报。他在现实冷峻和人性温暖之间把握了一个恰当的、可信的分寸。
可能是最好的华语LGBT电影,其社会现实性超越《蓝yu》、超越《春光乍泄》。娄烨大概是最会表现爱情和情欲的内地导演,无论异性恋、同性恋,爱情的粘性、张力和痛感在他的镜头都是那么贴切动人。
秦昊连步态都可以暗暗地妖娆起来,准确而生动。如果今后没有更好的机会,《春晚》这部片子便成为他表演生涯的代表作了。《风雨云》里认识了张颂文,本片中仍然是绿叶戏骨,暗暗地光芒四射,什么时候让张老师演个主角?
耳目一新!不记得上一次看到这么特别的电影是什么时候了。藏地风貌与藏人文化给我以陌生的苍凉和古意,微微生出一丝丝无言以对的敬畏和茫然。
全片叙事略带神秘,画面色调沧桑、构图斑驳,是一份荒烟漫草的美感。
如果我告诉你我的梦,也许你会遗忘它 如果我让你进入我的梦,那也会成为你的梦 ——藏谚
我看到了港片昔日的荣光。
年青时港片看得少,现在来补课。很庆幸,第一课就补到了林岭东。故事散发着我们这代人熟悉的浓浓港味,但又那么不同于我多年的刻板印象。它紧张,但不追求惊悚和猎奇;它接地气,但不低俗;它不乏打斗凶猛,但都有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更令我称赞的是,它有细致的生活观察,也有温暖的人性关怀。
好电影总是这样的:才看了5分钟就很喜欢,越看越静得下心,看完了还余音绕梁,有淡淡的回味。一个静水流深、温情淡远的故事,很平实地娓娓道来,不煽情、不催泪,即便如我泪点之低,都没有泪如雨下,只是会数次心中酸楚、眼角湿润,只是会看到结尾还意犹未尽、依依不舍。
影片最感人之处莫过于生动而可信地呈现了人情之美。19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德州小镇。艰难时世,一名柔弱寡妇、一名流浪黑人、一名盲人老兵,再加上两名幼童(9岁的哥哥、5岁的妹妹),他们互相倚赖着、紧密联结着。
这是一杯 my cup of tea。除了惊艳于影像之静美,我最爱的是锡兰导演(Nuri Bilge Ceylan)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个很虚的说辞,什么才是?我个人这样认为,导演对他镜头所指向、所表现的人群: ①他懂他们,懂他们的生活,懂他们的状态,懂他们的挣扎,也懂他们的缺失与暗面; ②他关心他们,every one of them matters,他会为他们开心,也会为他们痛心; ③他对他们有期望,他希望他们改变,他希望帮助他们。
伯格曼电影,探讨母女关系的经典之作。全片风格凝重,叙事沉着,表演精湛,而伯格曼借此表达出来的思考更是堪称伟大。这个伟大就伟大在伯格曼敢于发前人所未发之声,他打破了“母女情深”这样一个千古命题,突破单一而绝对的价值判断,他展现人的多样性、展示母女关系的别样可能性、展露真实的人性情感。这样的理性高度令人惊奇,更让人默默叹服。
《秋日奏鸣曲》告诉我们: ✦ 母女可以不情深 ✦ 宿怨可以不和解 ✦ 女性可以不适合做母亲
"There can be no forgiveness."
本片基于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一群东德高中生“叛逃”西德的故事——以咱们的正统叙事术语来说。1956年,柏林墙尚未建成,边境检查比较宽松,往返东西柏林的自由度较大。两名高中男生溜到西柏林看电影,无意看到匈牙利十月革命的新闻。他们回学校传播了这个新闻,并发动全班静默2分钟,以示抗议。这两分钟从此改变了他们的人生。当他们因为自己本真与稚嫩的正义感和自由思想的萌芽快要被砖质体制残酷绞杀之际,年青人再次集体行动,几乎全班同学出走西柏林,逃出生天。
背景知识一:1949年后,德国分割成两部分。东德即民主德国(DDR),领土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1990年人口约1千8百万;西德即联邦德国(BRD),领土24万平方公里,1990年人口约6千3百万。西柏林(West Berlin)被东德领土包围,理论上为英美法共同占领区,法律上不属于西德,但很大程度接受西德的行政管辖,事实上成为西德的孤岛飞地。
背景知识二:1949~1952年,东西德之间的边界尚未关闭;1952~1961年,东西柏林之间的边界尚未关闭;1961年,柏林墙建成,高3-4米,全长167.8公里;1990年,柏林墙拆除。
背景知识三:维基显示,柏林墙建成之前,大约有250万东德人逃入西柏林。柏林墙建立后,共有5043人成功地逃入西柏林,3221人被逮捕,239人死亡,260人受伤。(其中死亡人数有争议。)
OPPY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心血来潮读读书 | 2025(1/4) (5人喜欢)
- 悬疑阅读流水账 | 2025(1/4) (5人喜欢)
- 油管笔记 ✦ LGAT 心灵课程的陷阱 (13人喜欢)
- 第二次 move on (19人喜欢)
- Deep Research 做的作业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