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见到日本虎
众所周知,历史上中国和日本是师生关系,日本做了上千年的学生,全面学习中国,从头学到脚,从里学到外。有人说,只有两样日本没学中国,一个是科考制度,一个是太监,是不是真的如此,没有考据,姑妄听之。
在京都所见所闻,让我觉得,历史上日本全面学习中国不假,但其实中国的东西在日本原汁原味存在的并不多,大部分是日本改良版,有中国的元素,但主流风格还是日本的。
日本人喜欢枯山水,就是用白沙子和石头造型。在寺庙的庭院中,可以看到大型的枯山水,在私人住宅的门前,也可见到一平米两平米的枯山水。枯山水来自中国的园林,只不过中国的园林是入世,日本的枯山水是出世。中国园林是将自然山水加入了人文理念,升华了自然的美,让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徜徉于美景之中,体味生命之美好。枯山水从中国园林中抽掉的生命的内容,没有水,没有植物,没有生命,这体现了日本人的忧患意识。日本是一个岛国,一年四季自然灾害不断,不是台风,就是地震,如同一叶海上飘摇的孤舟,说不定哪一天就有灭顶之灾。枯山水诠释了佛教的虚无思想,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生命是静止的,世界是虚无的,这就是枯山水的真谛。

不论是日本的庙宇还是神社的正面上方,都有一个马鞍形的结构,被称作唐破风。唐破风几乎成了日本古建的标志,如同日本的和服,看到了就知,日本的玩意。其实唐破风也是向中国学来的,原版是中国古建的抱厦,只是到了日本后严重走样,成了现在的唐破风。抱厦就是在正厅的前面或是后面,接出一件小房子,它拥抱着正厅,故名抱厦。中国古建的歇山顶和悬山顶建筑,在两侧的屋脊下面都有博风板,为屋脊遮风挡雨用的。抱厦的屋脊与正厅的屋脊成十字交叉型,原来在侧面的博风板就跑到了正面。或许日本人对抱厦和博风板特别有感觉,由此产生出了唐破风,也未可知。

唐破风中的唐字,代表来自中国。但在中国见不到唐破风,从古到今都没有,也许这并不符合中国的审美,中国古建的线条大都是直的,日本在大殿的正面出现一个很大的马鞍形的曲线,既没有实际功能,也没有象征意义,怪怪的,不是中国的风格。日本的唐破风无疑是一个改良版。

日本没有老虎,却喜欢老虎,我在京都见到了好几处日本人画的老虎,二条城、京都御所,还是出自狩野派的名家之手。实在不敢恭维日本人笔下的老虎,结构、神态、形体都不对,脑袋和躯体不成比例,松松垮垮。据说日本画家参考了来自中国的老虎资料,然后加上了自己的想象,创作出了日本的老虎。更令人喷饭的是,日本画家还把老虎和豹子画在一起,他以为老虎和豹子是同一类,应该生活在一起。

狩野派画家在日本地位很高,专门给皇室作画,代表日本绘画的最高水平,他们画的老虎与本尊差距实在太大,改良版应该说很失败。
京都高台寺晚上有一个灯光秀,叫百鬼夜行,据说很有创意,看的人不少。其实百鬼夜行也是从中国引进的。中国有一个中元节,阴历七月十五,俗称鬼节,在这一天,地宫中的地狱之门打开,鬼魂离开冥界来到人间,有主的鬼回到自己的家,没主的鬼满世界游荡,四处找东西吃。民间习俗这一夜在河中点荷花灯,就是给鬼回家指路。
中国人忌讳鬼,甚至不能提到死字,视之为不吉和不祥。中国很少出现鬼的形象,仅有少数的几位,黑白无常和夜叉。日本则不然,百鬼夜行不是一句空话,真的有百鬼图,百鬼个个都有形象,个个都有名头。在日本人笔下的鬼,并不恐怖骇人,有的是动物或植物的变形,有的则是呆萌可爱。我以为日本对神鬼不分,神和鬼并无界限,中国人视之为鬼的,日本人视为神明。日本神明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万物。日本号称万物皆可成神,神明无处不在。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流,树木花草,举目之内无所不是神灵,多得数不清,一粒米中就有7个神明。另一种神灵是人,有的出自神话故事,有的是历史人物。

在中国,儒家文化是主流,佛教和道教左右辅佐,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神支柱。中国的神鬼之说多是在民间,上不得台面,形不成对主流文化的冲击。神道教是日本的本土宗教,自身力度不够,所以神鬼一体,一揽子祭拜。在中国,鬼的形象是丑恶、恐怖、凶煞,到了日本以后,出台了鬼的改良版,鬼不仅都有了名字,形象也大大改善,神道教从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改良版的例子举不胜举,比比皆是,有形的,无形的,衣食住行,原产地无不是中国,改良在日本。其实整个京都的城市布局都是从中国洛阳照搬来的,京都称之为洛城,各地大名去京都觐见天皇,叫做“上洛”。市中心是洛中,四周是洛东、洛西、洛南、洛北。至于京都现在还留存了多少唐朝时的洛阳,谁也不讲不清,但是日本对中国的膜拜和敬仰之心可见一斑。
在京都,处处可见中国文化的影子,似曾相识,仔细看去,又似是而非,相信每个中国人到了京都之后,都会有这种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