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5」京城琐记——寻觅崇元观
从西直门城楼算起到新街口全长约二公里,大明时称为西直门街,民国后改为西直门内大街,早年间此地界大明时属于日中坊管辖,大清朝时属于正红旗管辖。在这片区域内既有大明皇家军队的草料场及火药局,胡同中也有民居和寺庙,最有名的当属崇元观了,可惜的是此道观早已荡然无存了。
记得上中学时偶尔坐七路汽车时常听到售票员大声的报站:“马厢胡同”到了,“崇元观”到了,现在到好连公交汽车站牌的名子都改成:西内大街,新开路了,细想一下有必要改吗?而真正的新开路则是新街口丁字路口以北到城墙根儿的这一条路,大清时期就叫新开道街。至于在城墙上扒大豁子那是民国政府的事了,北京人称其为豁口,这样的豁口在京城也不止这一处。
崇元观本名叫“崇玄观”始建于大明崇祯年间,明朝打朱元璋起所有的皇帝们大都喜好三清,整天做着白日飞升之美梦,这都和他们的老祖先尊崇信奉道教有关。大明朝末年崇祯皇帝派司礼太监曹化淳仿武当山道院的格局样式在京城西北修建此了道观,取名“崇玄观”,当年的崇玄观建筑布局我无从知晓。据说:山门,玉皇殿,三皇殿,三清殿,一应俱全。我只知道玉皇殿里供奉着玉皇大帝,三清殿里供奉着: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至于三皇殿供奉着哪几位大仙就不太清楚了,可能是伏羲这样的神明吧。
“崇玄观”那是皇家的官称,老百姓俗称为“曹老公观”,老公就是太监,书中文词称之为宦官,老百姓见面则称之为“公公”,所以现在已婚的女人不要把自己的爱人称为“老公”这样做极为不妥。明代时皇宫里的太监也都笃信道教,上行下效的也都加入了信奉三清的行列,太监们常常自称为“道家”每年都有许多太监因为体弱年迈而退出皇宫后就在此道观颐养天年。崇玄观内的道士们并不多,而自称为道家的老太监确实不少,一座名副其实的老公观。对于老公这个词语,老北京人为此还创造了一句歇后语:老公骑骟驴——缺XXXX。
大清入主中原后,将此道观更名为“崇元观”。大清乾隆年间崇元观曾经大修过一次以后逐渐荒废倾圮,清末时就只剩下一堆乱砖头瓦块了,民国初年的北平市政府干脆将“崇元观”内残存的破砖烂瓦彻底的清理干净后在原地址兴建了陆军学堂。这座建筑物的风水实在不怎么样,曾经的名字有:民国时的陆军学堂,日伪时期的宪兵司令部,光复后是国民党的军统局,解放后是北京市机械局,北京女十中,西城师范,挺好的一座清末民初的建筑最终还是被拆掉了,如今一切都不复存在了。
早年间崇元观的山门前有一条河,由此折向大明濠即民国的南河沿后改为“赵登禹路”,河上有一座石桥,道观门前有一座精美的木牌楼,额枋处上书四个大字“三界圣境”而真正令“崇元观”声名鹊起的不是它高大恢宏的道观建筑栩栩如生的佛像,也不是这里的神仙有多灵验,而是崇元观明清之时一年一度的上元灯会。
花灯的形式有三种“挂灯、摆灯、提灯”崇元观的灯会如何的好,咱们是谁也没见过,那不要紧,那一句诗句“奇巧花灯认不明”您一看心里就明白了,花灯样式多的您都认不清楚了,更甭提崇元观那溜儿的街面上有多少盏花灯了。灯如海,灿烂若霓虹,人如潮,摩肩接踵,花灯万千盏宛若云霞,彩灯映碧霄星河灿烂,用心去感知崇元观上元灯节之时热闹的盛况。至于花灯的样式令我想到了京剧里那位灯官说的几句道白。“听我这灯官报花灯:一团和气灯,合和二仙灯,三羊开泰灯,四季平安灯,五福捧寿灯,六国封相灯、七擒孟获灯、八仙过海灯。。。。。。这个灯,那个灯,灯官我一时报不清,吕布戏貂蝉,大闹凤仪亭。”
清末以后战端频发民生凋敝,许多寺庙香火日衰败难以为继,经文要念可饭也要吃,只得出租场地办庙会搞创收多少得弄些嚼谷,民以食为天和尚老道也得吃饭。于是庙会应运而起,护国寺、白塔寺、隆福寺、蟠桃宫、都城隍庙,逢初一,十五都有庙会。民国后京城最有名的就是护国寺、隆福寺两大庙会。庙会其实就是一个商品展卖会,品尝各色小吃,文艺表演的大集市。
北京城曾经流传着一首民谣,说的可都是各个庙会的特色,从中您也可以看出当时庙会的红火。青山抄录而来请您观赏:财神庙里借元宝,觉生寺里撞大钟,东岳庙里抢娃娃,白云观里摸猴精,城隍庙里看火判儿,崇元观里看花灯,火神庙有晾宝会,厂甸庙会甲帝京。
癸巳年三月
一蓑烟雨任平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