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有黄华篇 十七 欲理千弦法,须经十慧看
菊有黄华篇 十七 欲理千弦法,须经十慧看(作者:江西省九江市区户籍石淇文,亦名石红梅,亦名绿竹,亦名若兰,无党派人士,无宗教教派人士)
十七 欲理千弦法,须经十慧看
“可写的甚麽?这般样专意?”
“自作的句诗——欲理千弦法,须经十慧看。(作者:江西省九江市区户籍石淇文,亦名石红梅,亦名绿竹,亦名若兰,无党派人士,无宗教教派人士,作于2010年5月14日)”
“怎麽是禅意了?禅宗言无念名定,莫妄为慧,领悟闻性,也不知说的对否?
你作欲理千弦法,须经十慧看之诗,可是此意?”
“宋 普济《五灯会元 卷第二 五祖下四世 益州无相禅师法嗣 保唐无住禅师》篇章曰——
“益州保唐寺无住禅师,初得法于无相大师。乃居南阳白崖山,专务宴寂。经累岁,学者渐至,勤请不已。自此垂诲,虽广演言教,而唯以无念为宗。
唐相国杜鸿渐出抚坤维,闻师名,思一瞻礼,遣使到山延请。时节度使崔宁亦命诸寺僧徒远出,迎引至空慧寺。时杜公与戎帅召三学硕德俱会寺中。
致礼讫,公问曰:「弟子闻金和尚说无忆、无念、莫妄三句法门,是否?」师曰:「然。」公曰:「此三句是一是三?」师曰:「无忆名戒,无念名定,莫妄名慧。一心不生,具戒定慧,非一非三也。」
公曰:「后句‘妄’字莫是从心之‘忘’乎?」曰:「从‘女(女,通假字,通汝也。乃你之意)’者是也。」公曰:「有据否?」师曰:「法句经云:‘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公闻疑情荡然。
公又问:「师还以三句示人否?」师曰:「初心学人,还令息念,澄停识浪,水清影现。悟无念体,寂灭现前,无念亦不立也。」
于时庭树鸦鸣,公问:「师闻否?」师曰:「闻。」鸦去已,又问:「师闻否?」师曰:「闻。」
公曰:「鸦去无声,云何言闻?」
师乃普告大众曰:「佛世难值,正法难闻,各各谛听,闻无有闻,非关闻性。本来不生,何曾有灭?有声之时,是声尘自生。无声之时,是声尘自灭。而此闻性,不随声生,不随声灭。悟此闻性,则免声尘之所转。当知闻无生灭,闻无去来。」
公与僚属大众稽首。
又问:「何名第一义?第一义者,从何次第得入?」
师曰:「第一义无有次第,亦无出入。世谛一切有,第一义即无。诸法无性性,说名第一义。佛言有法名俗谛,无性第一义。」
…………
公又问:「云何不生?云何不灭?如何得解脱?」
师曰:「见境心不起,名不生。不生即不灭。既无生灭,即不被前尘所缚,当处解脱。不生名无念,无念即无灭,无念即无缚,无念即无脱。举要而言,识心即离念,见性即解脱。离识心见性外,更有法门证无上菩提者,无有是处。」
公曰:「何名识心见性?」
师曰:「一切学道人,随念流浪,盖为不识真心。真心者,念生亦不顺生,念灭亦不依寂。不来不去,不定不乱,不取不舍,不沈不浮。无为无相活鱍鱍,
…………”
云云。
吾作欲理千弦法,须经十慧看,之诗之意乃为——
世间诸事,欲理得清时,皆需静慧二字,心不得静,神则不安,神不安时,慧命便乱。十慧之法,乃言千弦之万事,每一事须一慧。所谓一慧生一法。譬若珠宝之为饰物,如何作得人起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之心(《易经 乾卦第一》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又或,珠宝之为饰物,如何作得人起元亨利贞之压襟之心(1、元亨利贞,《易经 乾卦第一》乾元亨利贞。2、压襟,清朝紫禁宫中传统之珠宝饰物,帝后妃皆佩之),甚或于君、后合卺之日,珠宝之为饰物,如何作得少男少女起榴开百子、天地之愿生繁勿杀、使君后不以男女合卺之意为羞惭之心,皆为珠宝饰物之有慧性者之所为也。此即一慧生一法。
至于其他之——”
“吾明白了。”
作者:江西省九江市区户籍石淇文,亦名石红梅,亦名绿竹,亦名若兰,无党派人士,无宗教教派人士,作于2019年12月5日,于江西省九江市区自住居屋之小小燕息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