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我的考研故事

明天,2019年12月21日,2020届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正式开始。
遥想一年前的现在,我还在自己的小屋内挑灯夜读。一年时光转瞬即逝,今年报考人数达到了341万,去年是290万,而前年是240万,这两年每年以50万人数增长,在各大高校并未大规模扩招研究生的整体形势下,考研的竞争便愈发激烈。

当初因为自己的失误,我未能保研,所以走上了考研这条道路。对于考研的同学来说,大部分人都有相似的过程,只是各有各的经历和特点。
每个人的人生都只属于自己,在完成本科学业后,无论是选择留学海外,还是国内读研或是毕业工作,都是自己的选择,没有什么值得比较的。而我走上的这条路,是我的命运,我一向随遇而安。
大四开学后,为了能够专注复习,我在外租了一间屋子,搬出了集体宿舍,几乎一整年都是住在那里。从一开始突然转变所带来的不适,到渐渐习惯了一个人做所有的事:学习,上课,吃饭,运动……每天的生活就是两点一线:
早上起床洗漱,下楼去食堂吃早饭,回来开始看书;中午学到十一点半,下楼去食堂吃午饭,回来后休息一个小时;下午学到五点半,下楼去食堂吃晚饭,回来后洗澡,然后看书;晚上学到十二点左右,洗漱,睡觉。
从九月初到十二月底,整整四个月,每天如此。

我所住的小区,以老人和孩子居多,很少见到我的同龄人,平时学生们一般也不会到这里来,生活气息十分浓厚,与教学区内快捷的生活节奏完全不同,我常常会产生错觉,都在同一个学校内,距离也不远,氛围竟是天差地别。
清晨,我出去吃早饭,有时会看见隔壁的一位妈妈送孩子去上学,妈妈拿车已经在楼下等,可每当孩子磨磨蹭蹭,她就会急切地催促,都快迟到了还不快点;去一号门外买豆浆烧饼,我遇到一位婆婆骑电动车送小孙女去上学,也来买手抓饼,打包带走,给孙女在路上吃,有时候她们出门晚了,我看到她们急匆匆的样子,会让老板先给她们做,我多等一会没关系;偶尔我起得很早,路过楼下那片草地,有些老人在那里晨练,有的是打拳,有的则是拉伸腿脚,有说有笑。我看过一本《百岁人生》,在即将到来的长寿时代,假定一个人能活一百岁,那么他从二十岁到六十岁,工作时间是四十年;然后六十岁退休,到一百岁生命终止,还有整整四十年的时间,如此漫长的时间,总得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吧。


就是这条小路,连接着食堂与我的住处,我经常在此散步和思考。
中午,通常在周三周五,如果遇到比较好的天气,会有很多身穿同样衣服的中小学生们来这里的食堂吃饭,应该是学校里组织的类似郊游的活动,有领队的老师和随行的大巴车。一张张稚嫩的脸庞在我身边穿梭,看着他们在校园里列队走过,令我感慨地区之间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从小就能接触更广泛的平台,有更多的机会,而我直到考上大学后才第一次进入大学校门。
平时基本没有课,我一般都待在屋子里学习,很少有与人交流的机会,有时候一整天也说不上一句话。一开始这种生活上巨大的反差令我感到不适。因此但凡兄弟们喊我打篮球,我都一定会去,他们总是和我开玩笑,每次打球都有你,你这是看的什么书、还考什么研?我总是一笑了之,不予解释。其实相比于对篮球的热爱,更主要的原因是我终于不用再闷在屋子里,有人可以陪我说话了,不然我真觉得自己的语言功能会退化,这对当时的我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每次吃完晚饭,走在回来的路上,我就会碰上不少爷爷奶奶们骑着自行车、电动车载着孙子孙女们放学回家。孩子们一天的学习生活伴随着放学而结束,想到我家门前那条小路,伴随着我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天上学、放学,在那里和小伙伴们发生的故事,真是说不尽的回忆……
夜深后,一号门外的夜市便热闹起来了。麻辣烫、凉皮凉粉、烧烤鱿鱼,还有水饺、花甲、各色各样的奶茶店等等。一直以来,我都有吃夜宵的习惯,睡得也比较晚。记得有几次,应该已经过了凌晨,我肚子很饿,于是下楼去吃水饺。门外寒气凌冽,屋内暖意十足,外卖小哥坐在门边等着取货,小猫趁着门开的一瞬间进来蹭暖气,几个大老爷们就着花生喝啤酒,说话声音整个店内都能听到,还有一对情侣共吃一份饺子,窃窃私语着。我一个人,静静地坐着吃水饺,假装盯着手机屏幕,其实是在观察冬夜水饺店内这个小小社会,留心他们的言谈举动,安享这片刻的轻松。

夜深人静,走在这样的路上,时不时会想到明朝隐士陈继儒在《小窗幽记》中所写:
古之君子,行无友,则友松竹;居无友,则友云山。余无友,则友古之友松竹、友云山者......每当草蓑月冷,铁笛风清,觉张志和、陆天随去人未远
颇符合我当下心境。

有时候不想闷在屋子里学,于是我就去图书馆。能够看到很多同路人,他们都是和我一样要考研的同学,大家用的书本和辅导材料,看一眼就知道,很多都是一样,彼此是最熟悉的陌生人。走廊、拐角、安全通道,几乎每个地方都被这些同学们占领,主要是在背诵政治或者专业课。



(坐在我对面同学用的这本书,绿色打底而且不厚,且临近考试,应该是肖秀荣四套卷,最后的的政治押题和背诵可都指着它呢)
真正经历过考研这件事的,没有一个人不辛苦;可这个辛苦,仅仅是相比于自己之前的学习生活来说,和那些每天兢兢业业、起早贪黑奋斗在工作岗位上的劳动者们相比,比如学校里的食堂阿姨、建筑工人,谈何辛苦。我们每天尚能安坐在书桌前,不必承受高强度的身体劳累,也不用为经济收入而烦恼,更何况我们只是在为各自的命运而努力,无论道路平不平坦,都是自己选择的路。值得肯定,但不必拔高。
又是一年考研季。昨天的某一瞬间,我突然意识到今年的考研近在眼前,而去年的经历又都历历在目,故写下此文。我不是想记录当时那些具体的学习内容和方法,这些在知乎、微博或者论坛上应有尽有,很多考研上岸的前辈们都把他们的经验写得非常详细。只是我作为一个过来人,回顾那段时光,除了学习之外的一些事,想从另一个角度记录下来。

那段时间,我睡前会在空间里发一下当天的学习时间和心得体会,如今回看这些东西,很是有趣。
从来没有什么逆天改命之说,人们所能改变的只是未来还没有经历的,已经发生的事、走过的路还能怎么改?因此我很少埋怨过去,不会因为自己犯下的错误而耿耿于怀,那样于事无补。我所能做的,就是从过去的事情中汲取教训。人不可能一辈子都不犯错,孔子说“不贰过”,意思是一个人如果能做到不犯两次同样的错误,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我们总得从经历的事情中学到点什么。
千百年前,一位长辈送晚辈去参加科举考试,写了一首词,词中表达了对晚辈的殷殷期许之情,每次我在重大考试前都会读上几遍: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希望所有考研的同学最终都能成功上岸,加油

——本文最早写于2019.12.20,发表于个人公众号“静远楼杂记”,欢迎大家关注
PS:本文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