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的魔力转圈圈
一个人开始真正正视钱的重要性的时候,或许,她,长大了。
写在文章开始的一句话,也许是只适用于我个人。虽然从小在一个不富裕的家庭长大,作为家里的老二,从来也没缺过什么东西,当然,或许这也是因为我还算比较懂事,对于力所不及的事物从不渴求,所以也没有失望过;但也因此,从也没有感受过缺钱的狼狈。
现在回想起来,大学时候申请助学金算是一件吧。那个时候,家里欠了债,当然也没到揭不开锅的状态,但是觉得能申请到也算缓解一下,其实心理上总觉得接受别人的帮助有些不好意思。大学期间,也并未张扬,过度消费,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现在流行一个词,叫“佛系”,可能我就是这样吧。不重口腹之欲,不追求名牌服饰,不“环游世界”打卡,平淡地过活着。
最近有喜事一件,我也成为别人的姑姑了,事儿一多,摩擦就必不可免,老妈去帮忙照顾哥哥家孩子,这在现在的中国国情下认为是理所应当的,大人都要上班,老人退休后没啥事儿去帮忙照看小孩儿两全其美。就算这样,孩子们仍然应该心怀感恩,因为其实没有老人有义务这么做,而之所以现在这么多老人这么干,是因为他们出于对孙辈的爱护,对孩子的体贴。一旦这种被认为成理所当然,摩擦矛盾爆发的频率就会更频繁。当然这不是我想突出的重点,也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解决的。
经过长时间的倾听老妈和哥哥各自的委屈和抱怨,我发现其中的根本原因应该是“钱”,当然并不是现在缺钱,只是孕育和生育过程在医院的花费,以及小孩儿出生后在医院的花费以超出人的预料的速度消耗着积蓄,况且目前中国的医疗体制并不算健全,过度医疗消费现象层出不穷,而患者处于弱者的一方,不得不接受医生安排的各种有用没用的治疗检查,“心甘情愿”地付费,所有这一切让一个“新爸爸”感受到莫大的压力,“我太难了!”一旦有这种感觉,就会更容易向亲近的人发泄,母亲是最好的角色:她永远不会真的怪你,而且会默默地消化。
正是在这样一种状态下,我认真地思考了,原来钱比我认为的重要的多。一直以来,工资不高,买房什么的就不要想了,但仍然没有激发我赚钱的迫切性,也许是因为一直一个人,从没考虑过一个家庭的消耗量。遇到这样的情况,我能做什么呢?我什么也做不了,但是“钱”能做很多事儿,解决许多麻烦。
《小狗钱钱》就是在这个时候读的,原来只有模糊的赚钱意识是不行的,还需要清晰而具体的目标,努力地“开源节流”,养好“金鹅”,精打细算并严格执行制定好的储蓄计划,让钱生钱,实现财务自由。里面有一个序让我印象比较深刻,我一直以来把赚钱当作一件没意思的事儿,但其实是我没有掌握方法,一件压根儿没有努力做过的事儿,怎么能轻易下定义呢。
我也该认真地考虑养一只鹅,科学而仔细地分析我的状况。
对了,还有“72小时”,“72式”,你看,总有人喜欢量化,也许这是一个正确的公式。